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三思而後行》 古人「三思」的真諦是什麼?

《請三思而後行》 古人「三思」的真諦是什麼?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當事人去說,還是讓領導出面去說,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

「三思而後行」對問題的完美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有的時候考慮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鮑威爾曾經講過的:在作決策的時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時候做出你的決策。信息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有人說:「三思」指的是思進、思退、思危。這種建立在功利主義上的思考,體現的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價值觀,在方法論上不具有普遍性。文化診斷學從思維體系完整性和思維方式完善性的角度闡述了「三思」的具體方法:

(一)首先思考是什麼。 也就是對該事物進行定義、定性和定位分析,弄清楚該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時空掃描,就能夠對事物的結構、矛盾、聯繫、過程做出具體分析,進而對它的存在本質做出科學判斷。

(二)其次思考為什麼。 也就是要分析事物產生的背景、相對性條件,以及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真理結構,就能夠判斷其中的因果關係,理解它「為什麼」。

(三)然後思考做什麼。 也就是要從「我」的角度對它進行合理取捨——「我」是當事人應該怎麼做?怎麼想?其中的力度、角度、適度如何進「量」的把握。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應變思維方法論,就能夠在實踐判斷的意義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將「三思」的具體方法應用於讀書學習:首先,弄清楚一段話的含義是什麼;其次,弄清楚作者為什麼要這麼說,理解其中的為什麼;然後,站在自己的角度進行價值權衡,假如我遇到這樣的問題會做什麼、想什麼、怎麼做。我們把這種「三思」總結成一套方法論,充分應用到《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的學習和討論之中。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夢者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看熱鬧的,活出最好的自己

TAG:尋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