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VS周瑜,赤壁之戰的雙方兵學詮釋,勝利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的

曹操VS周瑜,赤壁之戰的雙方兵學詮釋,勝利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的

孫權、劉備之所以能以弱小的力量戰勝強敵,最終擊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是與他們在政治、軍事上的種種謀略密不可分的。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得到外來士族和吳郡士族的支持,政權較為穩定。地理上據有長江天險、物產豐富的優越條件,軍事上也有一定的實力。劉備在荊州收攬人心,網羅人材,編組軍隊,也得到了當地一些地主集團和民眾的支持。孫、劉雙方聯合起來,有江漢地區豐富的物資可以利用,有長於江河作戰的五、六萬水軍,這就具備了可以取勝的客觀條件。在主觀上,孫、劉雙方都善於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主要表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

面對強敵,冷靜分析形勢:曹操在統一北方後,揮軍南下,兵不血刃地迫降了荊州劉琮,擊潰劉備,進逼孫權。在曹操面前,孫權、劉備處於劣勢。東吳的許多重要將領,都認為曹軍無論在政治或軍事上,都聲勢強大,難以抵禦,主張迎降。孫權有抗曹決心,但顧忌力量不足,又看到劉備新敗,在聯劉抗上有所遲疑。諸葛亮和周瑜在危急關頭不失為著名的軍事家,他們不為曹軍的聲勢所惑,也不盲目恃勇 —拼,而是冷靜分析情況。他們看到曹軍優勢中的劣勢,強大中的弱點,具體而又比較切實地分析曹軍的兵力和戰鬥力。他們從自己的劣勢中,也看到了軍隊精銳、善於水戰等長處。從而駁斥了迎降者的謬論,提出了戰勝曹軍的謀略,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和信心;確立了聯合抗曹的方針:當時是兩弱對付一強,孫、劉如不聯合抗曹,曹軍處於更加有優勢的地位。旌旗所指,所向披靡,孫、劉勢必會被各個擊破;而兩弱相聯,就可并力對曹,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孫、劉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確定聯合抗曹;這對戰勝曹軍起了重要作用。由於孫、劉的聯合,劉備屯軍樊口,牽制曹軍順江東下,為東吳贏得了備戰的時間。而欠軍主力迅速到達樊口,才使劉備軍免遭徹底失敗。在數個集團的對立爭戰中,爭取盟軍,打擊主要的敵人,這一戰略策略的巧妙運用,赤壁之戰稱得上是一個範例,也是古代許多著名軍事家常常採用的一個重要策略;積極迎戰,先機制敵:周瑜從鄱陽回到柴桑後,不僅向孫權表示了堅決抗曹的決心和信心,而且提出了主動迎擊曹軍的作戰方針。周瑜在戰略防禦作戰中,之所以不採取先退一步,持久疲敵的方針,而採取積極迎戰,先機制敵,速戰速決的方針,是合乎當時情勢的。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 過快,兵力不集中,佔領區尚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未穩而擊之。二是水上作戰,乃是吳軍之所長,曹軍之所短,故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齊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於江上水戰,先挫敗其水軍,就可使其難以逆江東下。三是曹操兵勝而驕,輕視東吳。周瑜利用曹軍弱點和吳軍長處,先機制敵,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失措,從而由被動中奪得了主動;「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孫、劉聯軍的總兵力雖遠不如曹操多,但吳之精兵未受到削弱,劉備所統之軍也得到一定休整。特別是他們擁有擅長江河作戰的水軍;利用長江以發揮其所長,對於遠來疲憊、不善水戰的曹軍,是一個「以長擊短」的制敵條件。當在赤壁形成對峙之後,周瑜等又能及時抓住曹軍戰船連結、水陸兵力密集的錯誤,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潰亂,迅速投人主力實施有力的打擊, 因而擊敗曹軍。

而曹操之所以失敗,從兵學思想的角度來看,則是必然的。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乘孫權襲占江夏、謀取荊州的時機,以突然快速的行動,一舉奪占荊州無疑是成功的,也符合其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一貫戰略思想。其所以在進展順利而又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大敗於赤壁,主要在於曹操因勝而驕,從而在作戰指導上產生一系列無可挽回的錯誤。

首先是驕躁急進。曹操在較取荊州之後,既未能客觀地分析形勢,採取穩步發展的方針;也未能堅持其貫用的各個擊破的謀略,以為乘勝利之威,必能一舉吞併江東。這種單憑聲威嚇人的戰略指導,顯然是靠不住的。同時由於曹操的驕躁輕敵,致使對彼己的長短、利弊缺乏冷靜的分析,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過低地估計了對方。因而不去暫時拉攏孫權以求先徹底追殲劉備,然後再攻孫權,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而是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了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陷入不利地位。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曹操在這裡顯然犯了兵家之大忌;其次是準備不足,部署欠妥。在江漢流域要擊敗吳軍,沒有一支強有力的水師是難以奏效的。曹軍的水師既少且弱。曹操在鄴作玄武池練舟師,到南下荊州時,只有半年時間;而且池中水師未經江河風浪的鍛煉,缺乏在長江流域大規模水上作戰的經驗;劉表新降的荊州水師數量雖多,但軍心渙散,作戰不得力,曹操認識不到攻克長江天險所必須具備的主客觀條件,以致在佔領荊州僅一月,就不聽任何勸 告,倉促決定順江東下,並且向孫權發出了宣戰書,幾乎沒有時間進行必要訓練和作戰準備。同時,曹軍兵力尚未全部展開,戰略要地樊口等-些江南要津也未控制;長江水而的控制力也不強,初戰不利即「引次江北」 這樣,也就失去步軍南北沿江而下,水軍江中往來呼應的可能,形成水陸密集配置於江北烏林狹小地域的情況,被動地處在孫、劉水師的攻擊之下。這種準備不足和部署欠當,完全是主帥輕敵思想下所導致的錯誤,卒為孫、劉聯軍所乘;

再次則是疏於成備,輕信詐降。曹軍退於烏林後,黃蓋看到彼眾我寡,「難以持久」;也看到曹軍艦船「首尾相接」,不便機動,就提出詐降火攻之策,為周瑜採納。受降如臨敵,應持高度警惕,以備不虞。但曹操輕信黃蓋是真降,部隊也不作任何戒備。故在黃蓋火攻的突然襲擊下,頓時造成混亂,猝不及防,難以應戰,以致在孫、劉主力猛攻下,不得不全線潰退。

由於曹操一系列疏漏失誤,致使優勢的軍隊為孫、劉兩 軍所敗。曹軍不僅未能一舉滅吳,反而連已到手的荊州戰略要地也大都得而復失。赤壁戰後,孫、劉乘機發展,孫權南 下交、廣,劉備西取益州,從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我國軍事史上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它充分地證明了,戰爭中的主動與被動,優勢與劣勢,強大與弱小,這些所謂的客觀因素,都是可以通過人的能動作用來加以改變的。而要成功地實現優劣地位的轉換,戰爭的指揮者們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制定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做到知己知彼是非常重要的。戰爭的一方如果曹操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間時又過低地估計對方的力量,對敵我雙方的長短缺乏冷靜、具體而又客觀的分析,麻痹輕敵,最終的結局必然是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壁之戰 的精彩文章:

赤壁之戰曹操方面的損失到底有多大?
曹操丟掉了赤壁之戰,是因為入了哪些坑
赤壁之戰的一個關鍵性人物,三國劉表會不會投降曹操?
如果曹操打贏了赤壁之戰,滅了劉備和孫權,最後會稱帝嗎?
赤壁之戰是一場不應該發動的戰爭嗎?

TAG:赤壁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