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祛濕—防治和宜忌
濕氣重的表現
1.舌頭形態有異,如舌體肥大,舌頭邊沿有齒痕。或是舌苔不是正常的紅潤而是顏色發黃髮白,比較厚實,這都是濕氣重比較明顯的表現。
2.在正常作息的情況下出現臉色晦暗,發黃,或是早晨起來時眼皮腫,有下眼袋。
3.飲食作息沒有變化,體重卻明顯增加,甚至還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4.大便稀爛不成形,大便完了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或是每次大便都感覺便不幹凈。
5.精神不振,經常無精打采,怎麼睡都覺得不足夠。
濕的防治
中醫認為水濕的代謝主要依靠肺、脾、腎三個臟器的功能,當出現液有餘的時候,要注意循證這三個臟腑的功能是否正常,然後尋求解決的方法。
肺主皮毛,避免冒淋風雨,遠行涉水,久著濕衣,坐卧濕地。比如常有人運動完之後,經常穿著濕衣服休息,不分場地席地而坐,再喝點冰的冷飲,這就會直接生濕,也容易導致肺受寒,損傷肺的功能。
脾主運化,負責消化吸收,避免多食生冷,酒酪濕面,暴飲暴食,思慮傷脾。比如生活中常見有些人在飲酒之後或者熱燙飲食之後,再來份冰品,直接給脾胃的消化製造負擔,久之必然累及脾運化水濕功能。
腎主骨,避免久處寒涼,坐卧濕冷,殫精竭慮,傷精耗血。比如常見有些愛美人士無論溫度高低,都穿著極為單薄,暑熱就空調,寒冬凍美麗,但帶來的結果往往是筋骨受寒,關節疼痛。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實在不可避免得了疾病,得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生救治。
常用除濕品宜忌
中醫常用除濕的方法,不外乎發汗和利小便,常用的有:
1.薏米,選米白微青色為好,雖然薏米是糧食作物但屬性微寒,體質寒涼或者有寒濕的不適宜常食用。
2.生薑,屬性溫散,對於感濕後手腳涼的更適宜,可以和大棗同時煮了服,避免發汗太過。
3.赤小豆,屬性酸平,常用來消熱毒癰腫,如果用於除濕,常和桑白皮一起煎煮,無論單用還是合用,都不可以常服。如古人講,驢吃了赤小豆腿腳變輕快,人吃多了身體則變沉重。
4.白扁豆,屬性溫;黑扁豆,屬性涼,除濕用白扁豆。
5.白茯苓,屬性甘淡平緩,小便不通暢的人較為適宜,尿頻的人不適宜。另外有大便乾的人也不宜使用,因為利小便實大便的緣故。
6.蒼朮,與姜類似,屬性溫緩,味苦香,除濕寬中,發汗。颳去粗皮,淘米水浸泡後再使用。除濕良品,用量適度。
7.白朮,與姜類似,屬性溫緩,味甘香,健脾除濕,止汗。去蘆頭,颳去皮,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