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懷瑾老師:萬事先知,其實並不吉利

南懷瑾老師:萬事先知,其實並不吉利


 

南師說:

 




「《易》之失,賊。」

一個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別人還沒有動,他就知道了一切,這樣好嗎?壞得很!

「察見淵魚者不祥」。如果沒有基本道德修養,此人就鬼頭鬼腦,花樣層出了。所以學《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如果做人沒有做好,壞人的知識愈多,做壞事的本領越大,於是就「《易》之失,賊」了。


 


——《論語別裁》


 

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並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內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所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

,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了解完了以後,我素來不玩的。這些東西玩儘管玩,不過要

有一個原則,不可迷信。所謂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托在這上面,如果都寄托在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來參考參考是不礙事的,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很靈,宗教的觀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於易者不卜。」

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

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不要太精明

,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隻眼閉隻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


 


一切都是在不斷變易之中,而一切的變易,並非亂動亂變,而是循了一種固定的法則而變的。

如何去找到這一固定的法則,還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這種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知的道理,因為道是不虛行的。


 


——《易經雜說》

 






得道的人都很平凡,他們有道也不會表示出來,一切能夠前知,但他不用前知,

所以古人說「先知者不祥」。一個人有神通、有先知,是最不吉祥的。

我們中國文化還有一句話「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清明到水裡頭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這個人就糟糕啦!先知者不祥,所以萬事先知的人多數都是不得善終的。有神通的人,佛家的戒律是「戒不用」。假使要用,那他就差不多啦,大概準備死啦,因為他已變得不是人了。


 


一個真得道的人最平凡、最普通,就是「吉凶與民同患」。

但是他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他全知道,這就可以叫聖人。等於我們一個人有錢有地位,肯到貧民窟裡頭過貧民一樣的生活,去幫助他們,同他們完全一樣,這才是有道之士。可不是因為你窮慣了,覺得跟窮人住在一起很舒服。那是你命苦,沒有命來享受富貴。一個人在絕對的富貴中做到「與民同患」,便等於地藏王菩薩所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道理。實際上他早成了佛了!因此,他有資格坐在地獄裡頭,所以地藏王菩薩是很偉大的。不過偉大得小了一點點,如果他還不是地藏王菩薩,他還沒有菩薩的境界,而能夠真正坐在地獄裡頭:「好啦,你一定要下地獄,我來跟你一起受苦。」那就更偉大,那雖不是菩薩而更菩薩了。


 


所以說,這個道理要搞通,才知道《易經》「神以知來」的道理。換句話說,未來的雖然都已知道了,但更重要的是「知以藏往」,從內心到腦子裡卻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才是最高的智慧。什麼智慧呢?知道一切,最後到了一張白紙一樣,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就是「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一切都歸於沒有,一切都藏了起來,跟一般人一樣,那才是最高的智慧。


 


但是一般世俗的聰明人沒有不喜歡錶現的,尤其是喜歡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卻不知道「察見淵魚者不祥」的老話。假設我們全世界到處都是特務,工作的世界處處都隱藏著機密,像做生意一樣,調查、搜集、輸入電腦……在這種情形下,大家更是想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知道未來是很危險的,歷史上因前知而喪命毀家的大有人在。真正能夠一切都前知了,卻要能夠「知以藏往」,變成什麼都不知道,才是最高明穩妥的。


 


所以他說《易經》這樣一種學問,「孰能與於此哉?」誰能洞徹這種學問?誰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呢?誰能知過去未來,而又等於完全不知不用?誰能做到該倒霉的時候就去倒霉,自己決不逃避呢?如果因為自己有前知便躲開了,那不行!那不是聖人。

 


所以什麼叫聖人?大家都問:我們中國為什麼標榜孔子?因為他絕不逃避困難。

儘管也有很多人罵他,尤其是他碰到的那些道家人物,像楚狂接輿等,大家都在挖苦他,挖苦得很厲害。有一次小學生跟孔老師失散了,學生找老師找不到,碰到一個叫蓬萌的——就是現在公寓大廈的管理員,問他見到老師沒有,他說:「什麼老師呀?」「就是我老師孔子。」他說:「啊!那個傢伙!」學生說:「就是那個鼻子大大的,頭上平平的那位老先生。」他說:「啊!那個就是孔丘啊!」學生說:「是呀,就是他。」蓬萌說:「我看到他啦。凄凄惶惶,如喪家之犬。」那個「喪家之犬」罵人罵得很苦呀,變成野狗啦,沒得人家收留的狗。有收留的狗雖然沒有牛肉吃,但也還有點冷飯吃。沒有人收留、在外邊到處亂跑的狗,就是喪家之犬。道家就拿「如喪家之犬」來罵孔子。因為那時天下大亂,大家都勸孔子算了吧,一個人是救不了的。但是孔子不變初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只盡其在我,盡他的心力去做。這就是《易經》的道理,聖人之道,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明知道救不了,也一樣要救。所以《易經》這個精神,孔子說誰能做到呢?


 


——《易經系傳別講》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編輯| 南師國學堂



@圖片|來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

「閱讀原文」

 與

南師國學堂

結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失 !(說的真好)
【9.21南師語錄】:最嚴重的病不是肉體上的,而是心理的病
【緬懷南師逝世5周年特別節目】重溫南師七日禪(第一集)
【9.20南師語錄】:學會提得起,放得下

TAG:南師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