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上海個中秋》作者 朱少偉 改編 張林龍 朗讀 麥小姐

《老上海個中秋》作者 朱少偉 改編 張林龍 朗讀 麥小姐

老上海個中秋

作者 朱少偉 改編 張林龍 朗讀 麥小姐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伲傳統個中秋佳節。辣辣老上海,伊也叫做「八月半」,搿日大家除脫吃月餅、欱桂花酒咾啥,還有勿少別個風俗。

張春華個《滬城歲時衢歌》里向講:「月盈良夜坐憑樓,無限明輝霽遠眸。庭院開尊延賞處,二分秋色到中秋。」搿反映出老上海「齋月宮」(也就是「祭月」)個情景:月亮升起來個辰光,辣辣露天擺張檯子,上頭供月餅、瓜果咾啥,隨著香煙飄逸,婦女先拜,男人後拜(也可以勿拜,因為月亮代表陰柔);接下來,就一家門吃頓團圓飯,真是邪氣開心。「齋月宮」雖然具有祭祀個性質,但嘸沒規定個複雜禮節脫仔考究供品,勿需要弄得嚴肅來死,可以比較隨意。

《上海縣誌》里向有「『八月半』,又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個講法。辣辣老底仔,「毛豆莢烤芋艿」是大家過中秋必備個,所選個毛豆脫仔芋艿,儕是上海郊區個特產。本地個「紅梗芋艿」,根部稍微帶一眼粉紅,煠了勿會糊涾涾,香糯爽口;本地個「牛踏扁」(因豆子個形狀像撥牛踏過一樣扁平肥大而得名),莢又長又寬,一煠就酥,有點甜津津個,拿搿兩樣物事擺辣辣一隻鑊子里向煠熟剝了吃,實在是別有一番風味。根據研究,搿種歲時風俗食品,是有美好含意個:毛豆莢里向排列好幾粒豆子,象徵了兄弟姐妹個團結;芋艿是用球莖繁殖個植物,絕對是「母子相依」,交關子芋儕附生辣辣母芋個周圍,象徵了闔家團圓。

李行南個《申江竹枝詞》詠贊過「滬城八景」,里向有「石樑夜月」:「桂尊環餅答秋光,處處氤氳朝斗香;結伴良宵出城去,陸家橋上月如霜。」「陸家橋」就是陸家石橋,又叫做「萬雲橋」或者「學士橋」,橫跨靠近黃浦灘個小東門外方浜(就是今朝黃浦區個東門路),是明代弘治年間,進士陸深捐鈔票建造個;橋身高廿四級,有環洞三隻,中秋個夜裡向,月影斜穿環洞投射到水面高頭,被叫做「串月」,搿搭也成為了一處觀賞風景個勝地。老上海流行中秋「踏月」(也叫做「走月亮」),王韜個《瀛壖雜誌》里向講:「夜間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園亭,人靜更闌,猶婆娑月下,謂之『踏月』」;周兆魚個《潛溪雜詠》里向講:「芋魁大豆瓣香燒,玩月相邀夜漏分。走過三橋風露重,涼痕怕涴藉絲裙。」夜空晴朗,精心打扮過個婦女們一道出門,迎著染桂花香個秋風默默向月亮女神傾訴心愿;伊拉儕要走過勿同個三頂橋,最後往往來到陸家石橋,雖然長裙已經撥秋露弄濕,但仍舊興緻勃勃觀賞圓月個倒影,搿真是有詩意啊!

由於時代個變遷,中秋「齋月宮」脫仔「踏月」個風俗已經辣辣上海消失了,不過,吃「毛豆莢烤芋艿」個習慣卻延續了下來。

老上海的中秋(普通話)

農曆八月十五,為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在老上海,它也稱作「八月半」,人們除了品嘗月餅和飲桂花蜜酒外,還有不少別的風俗。

張春華的《滬城歲時衢歌》云:「月盈良夜坐憑樓,無限明輝霽遠眸。庭院開尊延賞處,二分秋色到中秋。」這反映出老上海「齋月宮」(就是「祭月「)的情景: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在露天擺張桌子,上面供月餅、瓜果等,隨著香煙飄逸,婦女先拜,男人後拜(也可以不拜,因為月亮代表陰柔);接下來,就全家吃一頓團圓飯,真是非常開心。「齋月宮」雖然具有祭祀的性質,但沒有規定的複雜禮節和考究供品,不需要搞得很嚴肅,可以比較隨意。

《上海縣誌》中有「『八月半』,又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的說法。從前,「毛豆莢烤芋艿」是大家過中秋必備的,所選的毛豆和芋艿都是上海郊區特產。本地的「紅梗芋艿」,根部稍微帶一點粉紅,煮了不糊,香糯爽口;本地的「牛踏扁」(因豆子像被牛踏過一樣扁平肥大而得名),莢又長又寬,一煮就酥,有點甜津津,拿這兩樣東西放在同一個鍋里煮熟剝了吃,實在是別有風味。根據研究,這種歲時風俗食品有著美好的含意:毛豆莢里排列好幾粒豆子,象徵著兄弟姐妹團結;芋艿是用球莖繁殖的植物,絕對「母子相依」,很多子芋儕附生於母芋周圍,象徵著家庭團圓。

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詞》曾詠贊「滬城八景」,其中有「石樑夜月」:「桂尊環餅答秋光,處處氤氳朝斗香;結伴良宵出城去,陸家橋上月如霜。」「陸家橋」即陸家石橋,又名萬雲橋或學士橋,橫跨於近黃浦灘的小東門外方浜(今黃浦區東門路),由明代上海人陸深(弘治年間進士)捐資修建,橋身高二十四級、有環洞三個,中秋之夜月影穿橋而過,被譽為「串月」,這成為一個勝景。昔日滬上「八月半」流行「踏月」(也稱「走月亮」),王韜的《瀛壖雜誌》記述:「夜間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園亭,人靜更闌,猶婆娑月下,謂之『踏月』」;周兆魚的《潛溪雜詠》云:「芋魁大豆瓣香燒,玩月相邀夜漏分。走過三橋風露重,涼痕怕涴藉絲裙。」 夜空晴朗,經過精心打扮的婦女們一道出門,迎著染桂花香的秋風默默向月亮女神傾訴心愿;她們都要走過不同的三頂橋,最後往往來到陸家石橋,雖然長裙已經被秋露弄濕,但仍舊興緻勃勃觀賞圓月的倒影,這多少富有詩意啊!

由於時代的變遷,中秋「齋月宮」和「踏月」的風俗已經在上海消失,但吃「毛豆莢烤芋艿」的習慣卻延續下來了。

作者簡介:

朱少偉: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浦東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先後主編《上海故事》《兒童時代》《哈哈畫報》等雜誌,出版有《上海軼事》《老上海逸聞》《上海煙雲》《民國文人側影》等著述,有「學者型的作家,作家型的學者」之稱,曾被評選為《新民晚報》優秀作者,個人小傳被列入《中國文藝家傳集》和《上海當代作家辭典》。

朗讀者簡介:

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問候遙相寄;

皓月當空灑清輝,中秋良宵念摯心;

學上海話微信公眾號小編提前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責任編輯:楊張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上海話 的精彩文章:

TAG:學上海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