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大家都知道,福建有「四大古橋」之說,它們是: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福清龍江橋、漳州江東橋。其中洛陽橋建成於北宋嘉祐四年,是「四大古橋」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安平橋全長2255米,俗稱「五里橋」,號稱中國現最長的古代石橋,龍江橋的特色是高度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甚至石欄杆中也有不少北宋原物,那麼江東橋的名聲,靠的是什麼呢?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江東橋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榜山鎮馬崎村東,橫跨於九龍江的北溪與西溪交匯入海處,另一端連接龍海市角美鎮。慕名來龍江橋的人可能會覺得失望和不解,甚至壓根就沒找到「古橋」在哪裡。眼前所見,不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混凝土公路橋嗎?江東橋之所以是今天這裡樣子,還要從它的歷史講起。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江東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紹熙元年(1190),當時這裡已經建起一座簡易的浮橋。到了嘉定七年(1214),郡守庄夏決定將其改建為石墩木橋,卻因水深流急而屢屢失敗,後來工匠看到老虎負子渡江受到啟發,於是沿老虎渡水線選址築墩,終於獲得成功,「虎渡橋」之名也由此得來。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南宋的福建究竟有沒有老虎都要打一個問號,更不要提橋樑選址這樣一個嚴肅的技術問題。倒是《漳州府志》的說法比較簡潔可信:「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遺憾的是,庄夏建造的這座橋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嘉熙元年(1237年)便毀於火災,後來在郡守李韶的倡議下才改建為更加經久耐用的梁式石橋。《龍溪縣誌》記載其「廣二十尺,長二千尺」,橋孔「十有五道」。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然而這座石橋的命運並不像福建「四大古橋」的其它三座那麼幸運。且不論明、清、民國時期所歷經的天災人禍,抗戰期間,廈門淪陷,為了防止日軍進犯漳州,當地政府曾將其炸斷,後來雖然修復,卻與歷史面貌漸行漸遠。終於在1969年,江東橋被改建為混凝土橋,舊有石構件消失於新橋面之下,成為一座「隱形」的建築遺產。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今天,只有在靠西岸的橋下,才能看到尚存的部分江東古橋。兩跨橋面、五座完整橋墩、九座殘墩基、東西兩面金剛牆,殘長僅100.35米——越是殘缺,越是震撼。橋墩以0.35×0.4×5.2米的條石交錯疊砌,呈艦首形,通長11.4米,寬5.3米。墩間每跨以3-5條石樑鋪成橋面。這些石樑,每條長22至23米、寬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達近200噸。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橋樑專家茅以升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的《中國石拱橋》一文中說:「我國勞動人民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多創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修建於八百年前,有的石樑一塊就有二百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劍橋大學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也評價說:「江東橋是一個有趣的歷史性問題。」古建專家羅哲文則在其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書中寫道:「虎渡橋重達二百噸的石樑,工匠們如何把它們架上波濤洶湧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為之驚嘆。」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橋身半殘,已是不幸,然而命運的作弄並沒就就此結束。在2007年的九龍江北溪洪災中,江東橋西岸護坡被大水淘空,導致第一個橋孔被沖斷,六根石樑被沖入江中,橋身斷開長達十多米,幾天之後,固定在斷橋板下的四根工字鋼也被洪水沖走,懸空的橋板出現裂痕,八百年歷史的江東橋遺迹危在旦夕。不幸中的萬幸是,重達200噸的石樑之王並沒有被沖毀,斷成幾截的較小石樑也很快被找到。江東橋經過搶修,再次劫後餘生。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其實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來講,江東橋這種以巨型石樑作為橋面板的作法終究只是個過渡。作為脆性材料,從受力合理性和材料經濟型而言,石材都不適合用於抗彎,光是200噸自重所產生的應力已經不是個小數字。對於大跨度石橋來講,最經濟的形式是能夠充分利用石材受壓潛能的拱橋。這就是為何巨型石樑橋至後世越來越少,而江東橋,幾乎就是此類橋樑的絕唱,及至明清,拱橋最終成為石橋之主流。不管怎樣,江東橋作為八百年前的工程奇蹟,在中國的橋樑史中毫無疑問的佔據著重要的一頁篇章。

漳州這座橋有八百年歷史,單根石樑重達二百噸,如何建成至今成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