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日記:大足石刻:凈土十六觀

豆瓣日記:大足石刻:凈土十六觀

本文作者「雲隱」,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大足石刻並非特指某一處,而是散布在大足縣境內的數個石刻造像群的統稱,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寶頂山。大足石刻之所以稱之為石刻而非石窟,是因為造像的分布並非是像敦煌或者雲岡那樣,開鑿于山體中一個個相互獨立的洞窟中,而是露天鐫刻在山腰的崖壁上,相互綴連猶如一幅鋪展開來的長卷,掛在逶迤蛇形的山間,漸次排開。

在寶頂山,那個被三面環繞的山坳里,沿著一條蜿蜒的小道一路走去,路邊十幾米高的垂直崖壁上,一組組雕像宛若連環畫一般,地獄變圖、觀無量壽經變圖、九龍浴太子圖、釋迦涅槃圖、千手觀音、華嚴三聖、六道輪迴、孔雀明王,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多有鴻篇巨製,諸如那座獨佔一面山崖的千手觀音像,三尊比鄰的華嚴三聖。但正因為其高大,道路又十分狹窄,只能梗著脖子仰頭上望,不免直目陽光,細節處就看不清了。四周遊人如潮,許多旅行團的人似乎僅僅對拍照有興趣,或有人擅長高談闊論,一路評點這裡佛沒有另一處的大所以不好。熙熙攘攘得就像是身處菜市場,相較之下,還是次日參觀的北山時刻更有興味。

北山在寶頂山的盛名之下,顯得有些寂寞寥落。沿著石階而上,在蔥翠馥郁的樹林中,一排石刻掩映在一道長廊之下,周圍除了零星的鳥鳴之外,全然寂靜,就好像時光依舊停留在七十多年前梁思成考察北山的那個早晨。梁思成的考察筆記可以說是古建築與石窟藝術愛好者們的參觀指南,那年早些時候我去山西到訪的每一處,幾乎都能在梁思成的筆記中找到對應的篇目,大足也不例外。在那部《西南建築圖說》中,當梁思成的筆調觸及北山造像的時候,非常突然地從極其學術化的語言中跳脫出了一縷詩情畫意:

再南一龕,中鐫觀音半跏坐像,丰神麗容,宛如少婦,其左右仕像各五尊,皆靚裝冶容,如暮春花發,夏柳枝低,極逸宕之美, 佛像至此,可謂已入魔道矣。

北山的造像,雖然並不十分高大,但是其細微處之精巧,卻是別處無法比擬的。石窟藝術在唐代之後日漸凋落,宋代之風韻唯保存於巴蜀。早先的石窟,譬如北魏至隋代,其造像風格多有些北方的陽剛之氣,線條簡潔,衣著紋飾也寥寥幾筆只求傳神。唐代造像,雖然身體姿態較前代有了變化,但也不過是或立或坐,但更加註重肉體的刻畫,衣著也只是輕紗覆體,依附於身體肌理的變化,不可喧賓奪主。然而到了宋代,尤其是發展出了那種水月觀音的坐姿,衣著愈發玲瓏華貴,那麼如何處理複雜姿勢中衣衫褶皺成了最主要的問題,所以宋代造像更加追求對衣衫流動感的表現,以及在細節處對繁複頭冠以及寶珠瓔珞的雕琢。

宋人在美學上是精緻優雅的,文人之氣清麗婉約,過於精巧則有些陰柔之美。雖說北山石刻中的菩薩像,其艷麗之色,冠絕前代,但是身體比例與肌理骨架,卻不如唐代精確,總感覺有些造像頭身比例不甚協調,衣衫繁複卻好似空垂,其下的身軀柔弱無骨,尤其是站立的姿態也較為僵硬。這也就是為什麼梁思成所謂「魔道」的緣故,當菩薩被賦予了世俗的美艷,就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相,如是用對待人間女子的眼光去看,則不免摻雜了人的情慾,與佛教崇尚的涅槃寂滅之道全然違背。

起初佛教並不接受偶像崇拜,印度早期石窟中往往以佛足、法輪或者菩提樹代表佛、法、悟道。後來佛的形象在出現在了石窟中,可以說佛教並沒有堅持最初的傳統。石窟藝術傳入中原後,佛的相貌從最初的高鼻深目的樣子,逐漸轉變成了漢人樣貌,但是似乎只是借用了人的共相,只有端莊的五官,不分男女,不辨老少,這就是唐代造像的準則。到了宋代,佛像的形態從泛化的人,走向了精確,甚至可以看出一尊尊造像面容上的區別,有了個相,就完全世俗化了。

佛教審美的世俗化只不過是佛教本身世俗化的表現。自唐末五代以來,那些傳承著精妙宏大的義理的佛教宗派,譬如天台、華嚴、法相等等,相繼衰絕,唯有凈土宗一枝獨秀,到了兩宋,已經是諸宗歸凈土了。儘管大乘各派都以成佛最為最終極的理想,但是對於信眾而言,成佛的願望畢竟太過宏大,修行也是在艱辛。所以在印度,大乘到密教,成佛的法門愈發艱難,自然也就逐漸消亡了。可是在漢地,成佛卻越來越容易,發展出了可以頓悟成佛的禪宗,以及連頓悟都不要,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凈土成佛的凈土宗。相較之下,玄奘歷經艱辛從中印度那爛陀寺傳承下來無著、世親開創的唯識學,卻幾近斷絕。每念及此,便覺凈土法門幾近戲言,無非就是信與不信,與佛教智慧並不相干。

儘管帶著這樣的想法,當我在北山,猛然瞥見那一龕氣勢恢宏有大唐遺風的《觀無量壽經變圖》石刻的時候,卻不由得深受震撼。當一個在凈土諸經中以極其熱烈華麗的語言所描述的極樂世界,以現實的方式重新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原先的那些偏見似乎都不存在了,儘管死後往生云云在我看來無異於痴人說夢,但倘若能通過減輕人世間無盡的苦難而將其改變成清凈莊嚴之地,未嘗不是一個偉大的理想。

北魏曇鸞因菩提流支所授《觀無量壽經》而歸信凈土,由此創立凈土宗。此經題眼在「觀」,觀照到極樂凈土的法門需要經歷十六道觀想,是為凈土十六觀,依次鐫刻在這龕觀無量壽經變的兩側石楹上。初觀即是面朝西方,想像一個快要落下的太陽,就像是懸掛在空中的一面大鼓。之後,見靜水映徹如冰鏡,見大地通透如琉璃,其下有金幢支撐,綴有無盡色寶珠。見七重行樹,一花一葉,結有珊瑚、琥珀等一切異寶。見八方水池,每一方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間有百色之鳥,和鳴哀雅之聲不絕於耳。見無數閣樓懸浮虛空,伎樂飛天,妙音種種,不一而足。見蓮花寶座,無量巨大,上覆寶幔,交相輝映。見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壽佛)坐於蓮花座上,文殊、觀音,左右脅侍,金色身相,無邊無盡,大方光明。

如是觀想無量壽佛之凈土種種景象後,便見自我往生凈土,坐於蓮花台上,耳目頓開,見西方三聖,見諸菩薩遍布虛空,聞妙語梵音宣說深妙法門,聽仙鳥和韻管弦齊鳴。這便是觀者信眾觀看這龕經變石刻的視角,即是將自我放置在凈土之中,作往生觀。大約正是為了達到這種置身其間的效果,工匠們才不吝惜功夫在這一方岩壁上竭力刻畫出十六觀中提及的每一處細節,有亭台樓閣,有飛天樂舞,有金色仙鳥,有雲霧繚繞,有蓮花池沼,有懸浮於虛空之中的無量諸佛,還有最下方刻著的那些未曾往生的芸芸眾生。我站在這裡看了許久,令我想到了敦煌壁畫中同樣的題材,但壁畫是平面的,此刻卻凸顯在我眼前,實在是令人驚喜和意外。

在北山石刻入口處有一塊石碑,記錄的是開鑿第一尊佛像的因緣,是受唐代軍閥韋君靖供養。他本是一個小官,在黃巢起義之後,趁亂世而起,佔北山,自傭兵,成一方軍閥。興許是後來韋君靖良心發現,自己一生戎馬,殺人如麻,恐百年之後墮入地獄,便出自興建石刻於此處,綿延下來,歷代均有修葺,乃至蔚為大觀。北山石刻的興建,竟然結緣於一位殺人無數的軍閥,也真是因果難測。

那日我在北山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直到中午方才下山,離開了清靜的北山,山下人煙阜盛,絲毫看不出有什麼宗教氛圍。任繼愈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中提到,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唯識法相宗衰落的原因是「這一派不適合中國的需要」。那麼凈土宗的盛行應該就是適合中國的需要了。我不禁從中看到些許我們中國人的狡黠來,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凈土,就沒必要學薩埵王子捨身飼虎,也不必像屍毗王割肉喂鴿。可是轉念一想,如此寄託於來世,也是因為經歷過太多苦難。然而終究相信有一個理想中的凈土存在,心嚮往之就能到達,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希望了。

公眾號「刻龜」:kegui_blog

(全文完)

本文作者「雲隱」,現居Philadelphia,目前已發表了21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雲隱」關注Ta。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有老友記陪伴的十年
豆瓣日記:京都的街道,是沒有嘴巴的怪物
一次挖箱底的夏日香水推薦
豆瓣日記:狼人殺大濕教你一分鐘識破PUA缺德招式
泰國Boots里的坑貨和好物們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