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太極拳的十三條鐵律

太極拳的十三條鐵律

太極拳不僅僅是運動,更是文化,在身、心給予人修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經常練太極拳,並練通太極拳的人,會不斷改善並形成特有的思維方式,由此改變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

1

包容

包容他人,包容他事,也包容自己。包容的心,能不斷會聚能量,包容的思維,能發現無數有價值的事物。一切狹隘會把自己緊緊捆住,困住你的心,讓你發狂,束縛你的手腳,讓你走不出「自我」的黑匣子。

2

感應

太極練的就是「合」,與自然,與人的感應。自己是一面鏡子,自己又是鏡中人。你的內氣也是自然的內氣,無所謂內外,變得通透,所謂「壽與天齊」,就是找回了你的自然狀態,這就是真正的「達人」。

3

知進退

知陰陽就是知進退。太極拳步法進中有退,退而不衰,當進則斷然而上,當退則序然而收,如此迴環往複,悠然運行。

4

控制

控制節奏,控制力度。控制就是始終把自己的行為規範放在一個安全又廣闊的範圍內。在動態平衡中獲得「最自由的奔跑」。太極拳每一個動勢都在訓練這種控制能力,「捋」不及身,「擠」不破體,動則有法,法在心中。

5

平衡

平衡是一個系統,也是一個人最優化的結構。在平衡狀態下,一個人才能最健康,一件事才能最高效,一個系統才能運轉的最省能量。

6

空掉自己。

放空自己才能容納別人。容納不同觀點,不同做法。你就能從別人那裡,甚至對手那裡獲得啟發、靈感。

7

隨曲就伸

順勢是大智慧。人的力量再大,沒有社會的合力大,更沒有歷史的合力大。順勢就是把你自己有限的力量與社會、歷史無限的能量相合,你就能創造奇蹟。

8

捨得

懂得放棄,敢於舍,才能有所得。人的一生多數時候都要舍,這樣才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人生有限,所以真正想得到的東西也是有限的,所以要不斷地「舍」,「舍」就是「得」。太極拳「捨己從人」,實際上是把被動「舍」給對方。自己在「舍」中永遠佔據主動。

9

懂得權衡

聽勁就是權衡。拳者,權也,所以知輕重,通緩急也。發勁之前必聽勁,勁無虛發,此為得機得勢。

10

不急躁

方向已明,則從容待之。事緩則圓。急急忙忙必有所失,太極拳練的就是一份定力。面對失去,要有定力,面對獲得,更要有定力。

11

抓住節點

太極拳論說:「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機,就是太極圖中間之弧形線,也就是系統中的節點。太極拳練習講究 「大圈練小,小圈練無」。沒有了圈,就是圈中陰陽化為陰陽合一的點,抓住了節點,就是抓住了陰陽合一的最小單元。乾坤之大,盡在掌握。

12

看重轉化

你不可能總在順境或逆境中。看重轉化,懂得轉化,才能做到長盛不衰,以及居安思危。太極拳的每一勢都在進行這種轉化。

13

反觀內視

人最困難的是認識自己,能客觀、準確認識自己,是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太極拳內求而反觀,以己身體察宇宙,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國智慧高層次叫做「內聖外王」,告訴你反觀內視是立世之根基。太極練的就是這門功夫。

1934年2月,上海大東書局公開出版楊澄甫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這是一本太極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認為是太極拳的經典文獻。

其一,自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

其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這種情況,是人為地對原傳拳架的改變。就拳架傳承的一般情況而言,拳架在自然傳承中出現變化也是難以避免的。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唯此,若不進行必要的統一,再一代代轉傳下去,失去楊式太極拳架的「原生態」將是難免的。要統一,必須有個標準。「楊澄甫定型架」發揮了這個標準作用。楊式太極拳從不強調統一標準,到強調「無二法門」的統一標準,應該說是進入了規範化發展的新里程。

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火星神崇拜:對光明和熱量的追逐
道士出家的禮儀節次,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常常省察己心,時時糾正自己
生生之道:訪學南宗宗壇,追尋玉蟾行跡
睡中妙彈華胥調 靜里常奏混沌譜——大江西派丹訣「鎖鼻術」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