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坐禪與做佛-《禪門公案的啟示》之十三

坐禪與做佛-《禪門公案的啟示》之十三

所謂"公案",本義指公文案牘,官府文件。禪宗自唐宋以來形成一種風氣,非常重視前代宗師間典範言行的教化啟迪意義,《碧岩錄》與《傳燈錄》是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公案專輯。這種被記錄下來的高僧大德之間參悟佛法,啟迪智慧的言行,具有如政府公案那樣的權威性,又是後學參禪、悟禪的重要參考資料,所以禪家亦把它稱做公案。《禪門公案的啟示》系列文章,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禪學指導老師盛艾編撰,願此系列文章能為大眾了解禪文化,學習禪文化提供有益的幫助。

《禪門公案的啟示》之十三:坐禪與做佛

一天,懷讓禪師看馬祖整天呆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裡打坐,圖個什麼?」馬祖說:「我想成佛。」

懷讓就拿起一塊磚,在馬祖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馬祖不解地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我磨磚作鏡子啊。」

馬祖:「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反問:「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馬祖請教:「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牛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馬祖無法回答。

懷讓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做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卧。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相狀,如果你執著於坐相,怎麼能了悟成佛呢。」

聽了懷讓的啟示與教誨,馬祖才真正悟了道,之後跟隨懷讓整整十年,得到懷讓的心傳。

參禪悟道,重在用心,外在的相狀只是一種形式。禪不在形式,佛沒有相狀,如何才能悟道成佛呢?

在我們學習佛法,依法修行之前,首先要對「佛」的含義作正確的理解。佛,梵文譯音「覺悟,覺者」的意思,「佛」是凡胎俗子通過修行,領悟大道真理,成為覺悟的、有智慧,有博愛精神的人。釋迦牟尼佛祖悟道後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自證,若除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現前,與佛無異無別。通俗地說,眾生的本性里都有佛性,只要通過學習佛法,開啟心智,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佛性,超越世俗的生命,成為具備佛智慧,佛品質的人,這樣的人可稱為「人天師」,「佛」。做佛,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歷代有大擔當精神的人都是立志要直了成佛,普度眾生的。禪宗所傳授的心法,就是啟發人心,開悟成佛的智慧。

佛,代表覺悟的覺者。覺,指心靈的覺醒;悟,是領悟自然大法。佛法所闡述的自然大法就是大道的規律,世間一切法皆由道而生,萬法歸一,一生萬法。修行者學習佛法,參悟佛法是為了藉助佛法的指引去領悟自然的真諦,從而從內心覺醒起來,悟道成佛。做佛的使命就是行道、傳道。

什麼是「心靈覺醒」?世俗人在心靈未覺醒之前意識是封閉的,處在「無明」狀態,受自我意識局限,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看不見事物內在的關聯與規律,故而造成很多的誤解和傷害,「無明」是造就罪惡與痛苦的根源,心靈覺醒就是破除「無明」。「無明」從字面上理解是「看不見」的意思,在佛法中指心智沒有開啟,看不清萬物運行規律,執著個人知見與意識判斷,妄作妄為,自食其果。只有破除「無明」才能看清世界真相,才能領悟自然大法,走出誤區,成為覺悟的、智慧的人。

「無明」是怎麼產生的呢?嬰兒降生世界時,意識相對空白,當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界,逐漸建立起以自我為中心的分別意識,有了好吃與不好吃,好看與不好看,好聽與不好聽,好聞與不好聞,舒服與不舒服的判斷,產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是非觀念。有分別的,對立的看待問題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徵,執著於「我」的感知經驗,執著於「我」的是非標準,為了「我」的利益而起爭執、造煩惱,這種執著稱為「我執」,「我執」就是「無明」的表現。

開啟什麼「心智」可以破除「無明」?佛法所說的「心」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所構成的心靈系統,具備攝取、反饋、感知、分析、儲存、指令、創造等等功能。我們通常所說的「我」,屬於第六意識的感知,比如,我看見,我聽見,我快樂,我痛苦等等,這個「我」是受六根限制,隨外界條件變化而變化,所感知的事物並非事物的本質,如果六根不健全,所反饋的信息就更不準確,比如一個耳背的人,色盲的人,所感知的事物一定不是正確的,可以說,受六根限制,我們每個人在感知事物的時候,都有不同程度的「無明」。

第六意識的「我」建立在六根與六塵的相互關係上,並不是我們生命的本性,佛法剖析心靈,在第六意識後面還有更深層的第七意識和第八意識,也就是我們偶爾能夠感知的「直覺」與「本能」。當我們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說了不該說的話,心裡會感到不安,那個不安的心是誰?當我們想要放縱自己,又有一個聲音對自己說不能放縱,那個聲音又是誰?那個就是隱藏在深層意識里的「真我」,是每個人本來具備的佛性,因為第六意識被外界事物牽引,意識紛亂,故而被妄念掩蓋了,誤以為那個隨外物起起落落的「我」就是我們的心靈本體。

「心靈覺醒」是指深層意識「真我」的覺醒,佛性的覺醒,當我們的佛性覺醒,被六根牽引的紛亂意識就被拉回來,心靈始終處在安定,清澈的狀態,覺知靈敏,眼界明亮,思維清晰,我們的「本性」「佛性」開始主宰生命,把控思想與言行,對事物的判斷越來越準確,領悟的真相越來越多,智慧開啟了,「無明」就像陰霾一樣自然消除。

禪宗所傳授的方法是通過特殊的啟發與修行功課訓練,讓紛亂的心沉靜下來,使人領悟自我意識內在的奧秘,感知自己的真如自性的本來面目,直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修行中的「坐禪」就是「打坐」,雙腿一盤,靜坐觀心,這個姿勢有助於屏氣凝思,打通經絡氣血,在傳統修行中是一個比較常用的姿勢。但是,禪與道代表宇宙自然最本質的核心與智慧,如果不懂得如何用心感悟,只在形體上下功夫,是很難徹悟自然大法的。所以,懷讓禪師啟發馬祖要用心參悟,只要心靈在用功,無論行走坐卧,隨時都可以參禪。

當我們紛亂的思想沉靜下來,心靈調頻到與自然大道統一的空靈狀態,我們會感覺到身心與自然一體,大自然的風吹來吹去,就像我們的呼吸進來出去,大自然的海潮湧上涌下,就像我們的氣血湧上涌下。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草木吸收了,草木呼出的氧氣人類吸收了,萬物的生命相互鏈接,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身體的一切都與自然緊密相連,地球的引力,月亮的引力,太陽的光與熱,宇宙的能量,都推動著萬物生生不息的運轉。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在這個生命體里,人類只是祂的細胞,細胞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從來沒有離開自然母親的身體。

當我們紛亂的思想沉靜下來,心靈調頻到與自然大道統一的空靈狀態,我們會感覺到身心與自然一體,大自然的生命、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感知就是我們的感知,此刻,我們的身心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遠離了世俗的是非、善惡的偏見,帶著純凈的心,重新去感知萬物,所有思想都會融化在大自然偉大的愛的創造之中,在大自然博大的愛的滋養下,我們會脫胎換骨,自然而然成為一個純凈的人,高尚的人。

備註:

懷讓禪師簡介:

懷讓禪師(677~744),俗姓杜,唐代高僧,金州安康(今漢陰)人,唐佛教禪宗高僧。懷讓禪師從小資質聰慧絕倫,風度出眾,十歲就特別喜愛佛書。二十歲時,在荊州玉泉寺宏景律師座下出家。懷讓一生忠實繼承慧能衣缽,主張「心性本靜,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強調「以無念為宗」和「心即是佛」,自稱「頓悟法門」,其宗旨「凈心、自悟」四字。修行方法簡便,僧徒眾多,成為中國佛教禪宗正統。他和行思兩人先後分出禪宗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其中以南嶽懷讓門下的臨濟宗流傳時間長,影響大。

馬祖禪師簡介:

馬祖道一(665~736)是禪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俗姓馬,漢州什方縣(今四川什邡馬祖鎮)人,謚號大寂禪師。道一幼年在本邑羅漢寺出家。二十歲前後在渝州(今重慶)依圓和尚受具足戒。曾師從著名僧人、新羅國王子無相禪師。這一時期的遊學,主要接受了五祖弘忍一系的影響,奠定了禪學思想的基礎。

馬祖主張道不用修,或者說任心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與實踐的總綱領。他讓"頓悟"說付諸實行,取代了看經坐禪的傳統,促使禪僧普遍革新禪的觀念。

馬祖道一禪師門下極盛,有"八十八位善知識"之稱,法嗣139人,以百丈懷海、西堂智藏、南泉普願最為聞名,號稱洪州門下三大士。其中百丈懷海門下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終身學習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修道成佛之路》之二十五:研讀《道德經》領悟大道精髓

TAG:終身學習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