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兵入關的死對頭後蒙冤被千刀萬剮一百多年後乾隆皇帝親自為其平反
對明末抗清將領袁崇煥是忠是奸的爭議一直持續到今天,在乾隆統治時期前的清朝一百多年中,他都被釘在了漢族歷史的恥辱柱上,是為人民所唾棄婦孺皆知的大漢奸,直到清乾隆49年,乾隆皇帝下詔給袁崇煥平反,理由有三:袁崇煥在寧遠之戰打破努爾哈赤不可戰勝的神話;修建了讓清軍再也無法逾越的關寧錦防線;寧錦之戰大敗皇太極。
無論是寧遠之戰、關寧錦防線,還是寧錦之戰,這都是袁崇煥人生中最重要的戰役,也是他立下的不可磨滅應該被承認的功績。在寧遠之戰中,袁崇煥只有區區1萬兵力,而努爾哈赤則掌握13萬八旗精銳,在明廷上下一致認為「寧遠必失」的不利形勢下,孤立無援的袁崇煥毫不畏懼,親寫血書,遍告滿城將士,並向士卒下拜。全城將士深為感動,士氣激昂,決死守城。因此在不要命的抵抗下和紅衣大炮的重創下,努爾哈赤損失慘重,破城無望,遂退兵而去。此為以少勝多以弱擊強的著名戰役寧遠之戰,袁崇煥的膽識,作戰方略,拚命精神,報國決心都是值得頂禮膜拜的。
再說關寧錦防線,寧遠之戰後,明朝急於修建防禦工事;而後金則急需軍需補給,鞏固統治。雙方有罷兵息戈的實際需求,而在努爾哈赤去世後,雙方始了議和的初步接觸,也就在這個時候,袁崇煥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就是議和之初他沒有先請示朝廷,雖後來上報朝廷議和一事,崇禎開始是讚許的,但是後來認為並非良策,頻頻下旨禁止,但袁崇煥此時違抗皇命堅持議和,這一行為自然讓人議論紛紛,直到他上書稱想借議和緩兵,受到崇禎的嘉獎,成功修築了關寧錦防線。這條戰線成功的阻礙了清兵,幾乎成了清兵不可逾越的天塹,為日後皇太極的寧錦之戰的慘敗做好了鋪墊,而皇太極的慘敗只不過是印證了袁崇煥關寧錦防守理念的正確,昭顯了這條防線的威力而已。
但袁崇煥最終鬥不過皇太極,前面說過袁崇煥先議和後奏犯了大忌,後來他又做了一個爭議頗多的事件就是誅殺毛文龍,而他誅殺朱文龍的理由卻是毛文龍不服從袁崇煥的調遣,不讓袁崇煥查他的財務賬目,不讓袁崇煥了解他的真實兵力等。崇禎帝對於袁崇煥矯詔擅殺毛文龍,是非常不滿的,但「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雖然如此,這也種下日後袁崇煥慘死的遠因。毛文龍的死,也間接造成了己巳之變,因為除了朝鮮,孤懸海上的毛文龍部也是牽制清軍的一個武裝力量。而朝鮮早已被皇太極收服,文龍亦死,皇太極可以騰出手來放心大膽的進攻大明。三個月後就發生了女真軍兵臨京都城下的「己巳之變」,袁崇煥星夜馳援,趕在清軍之前到達左安門,在廣渠門外駐紮。明思宗迅速召見袁崇煥,並深加慰勞並談論戰事。袁以士兵疲勞為由請求入城休整,崇禎這個時候是驚魂未定,加上他疑心很重的性格,誰都不會完全相信,這個時候袁崇煥提出帶兵入城修整,肯定會讓崇禎大大起疑的,此外,清軍設反間計,傳聞袁崇煥與清軍定有密約,並另捉獲的宦官聽聞後遣返回去。其宦官告訴明思宗,加重了明思宗的疑心,於是袁崇煥自然就被捕入獄,儘管後來皇太極退回遼東,祖大壽欲以戰功救袁崇煥,最後袁崇煥仍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被判凌遲,併流放其妻妾、子女及兄弟等人兩千里,崇煥伏刑當天,北京百姓都認為袁通敵,恨之入骨,紛紛生吞其肉。
袁崇煥死了,但從我們後人眼光來看他不是漢奸。最多就是不諳官場中的遊戲規則,有心報國,有決死之心,有戰場指揮才能,但是戰略上能力不足,可能心胸也不夠寬廣,僅此而已。他受到的待遇和名聲上的污點是不公正的。
※文天祥寧死不屈,親兄弟卻做了一件恥辱之事,令人不齒
※官渡之戰前曹操收編了30萬青州軍為何在官渡只用2萬人迎戰袁紹?
※他從地位卑微的伶人做到後周重臣後來因為居功自傲慘跌神壇
※魯肅為孫權獻出一策曹操聽後嚇得落筆在地但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徐庶進曹營真的一言不發嗎?他投奔曹操後的真實情況又是什麼樣?
TAG:歷史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