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英荷澳聯合艦隊無力阻擋日軍入侵步伐

美英荷澳聯合艦隊無力阻擋日軍入侵步伐

1942年新年來臨時,菲律賓的盟軍軍隊對日軍來說已經無足輕重,後者將侵略的下一步目標指向了荷屬東印度。盟軍成功地判斷出了這一動向,儘力向東印度地區和新加坡集中部隊,並於1942年1月15日建立了ABDA【指代美國(America)、不列顛(British)、荷蘭(Dutch)、澳大利亞(Australia)四國,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戰前日本報紙】聯合司令部,試圖協調四國在東南亞以及荷屬東印度的防衛行動。

但是自從1941年12月20日英屬婆羅洲(British Borneo)的達沃(Davao)陷落以來,日軍的入侵步伐並未受到遲滯。此時,老強盜們可以用來抵抗新強盜的,只有各自分布在遠東海域各地的殖民地艦隊。

1942年1月11日,西里伯斯(Celebes,現名蘇拉威西)東北的萬鴉老(Menado)和科馬(Kema)陷落;次日,荷屬婆羅洲(Dutch Borneo)的塔拉坎(Tarakan)陷落。塔拉坎的陷落尤為災難性,因為當地荷蘭守軍在撤退前並未破壞機場設施,將完好無損的機場留給了日軍。日軍航空兵隨即進駐此地,很快就利用塔拉坎的機場奪取了附近地區的制空權。

向南洋挺進中的日本運輸船,船上載滿了日本陸軍的進攻部隊

佔領婆羅洲油田後留影紀念的日本陸軍,「南方資源的寶庫」已經向日本帝國打開了門戶

1月21日,日軍由塔拉坎出發,於24日在巴厘巴板(Balikpapan)登陸,所幸荷蘭守軍在撤退之前破壞了當地的石油設施。同日,另一支日軍部隊在肯達里(Kendari)登陸,奪取了當地的一個機場,並以此為基地將東爪哇劃入了日軍航空兵的攻擊範圍。2月9日,望加錫(Makassar)陷落,同日日軍在蘇門答臘的邦加島(Banka)登陸,並於16日佔領了蘇門答臘的重要港口巨港(Palembang),但這一次荷蘭守軍沒有能及時複製他們在巴厘巴板的成功,日軍在當地完整地獲得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油田。2月10日,馬辰(Banjarmasin) 陷落。至2月15日,被稱為「拱衛南方資源寶庫的兩個看門人」之一的新加坡要塞也陷落於日軍手中

日本東京於佔領新加坡後舉行的「祝捷大會」,圖中央光頭、高舉雙臂者即為東條英機

在這節節敗退的一個月內,盟軍海軍也做出過一些努力。首先在1月24日日軍登陸巴厘巴板時,美國海軍第5驅逐艦分隊的4艘驅逐艦「約翰·福特」號(John D. Ford)、「波普」號(Pope)、「帕羅特」號(Parrott)和「保羅·瓊斯」號(Paul Jones)衝進了日軍錨地並發起了攻擊。在當日凌晨3時至4時的突擊戰中,它們擊沉了日軍3艘運輸船和1艘巡邏艇。此外,盟軍還零星取得了擊沉1艘驅逐艦、2艘掃雷艇、1艘潛艇和4艘運輸船的戰績。

2月4日,盟軍方面還組織了一支艦隊前往望加錫海峽(Makassar Strait)作戰。該艦隊包括4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由荷蘭海軍少將杜爾曼(Doorman)指揮,試圖重演在巴厘巴板的成功。當日該艦隊在望加錫附近遭到日軍空襲,在這場戰鬥中美國海軍「休斯敦」號(Houston)重巡洋艦的後主炮塔被日軍航空兵投下的穿甲彈擊中並損壞,從此之後該艦隻有6門203毫米主炮可以作戰。另一艘美國輕巡洋艦「馬波海德」號(Marblehead)吃了2 枚炸彈和1 枚近失彈,受損嚴重。杜爾曼的旗艦荷蘭海軍「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HrMS De Ruyter)也被擊傷。突擊艦隊被迫返回芝拉扎(Tjilatjap),「馬波海德」號在此經過暫時修理後前往錫蘭(Ceylon,今斯里蘭卡)。

「奧馬哈」級輕巡洋艦「馬波海德」號,該艦在2月4日於望加錫附近遭到日軍飛機攻擊,船艉受損

「馬波海德」號回到錨地後緊急搶修時的情景

2月14日,盟軍海軍又出動一支艦隊前去攻擊一支位於蘇門答臘海岸附近的日軍船隊。這支艦隊包括旗艦荷蘭海軍輕巡洋艦「德·魯伊特」號、「爪哇」號(HrMS Java)、「特羅姆普」號(HrMS Tromp),澳大利亞海軍輕巡洋艦「霍巴特」號(RAN Hobart),皇家海軍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HMS Exeter),荷蘭海軍驅逐艦「范·格恩特」號、「皮特·海英」號(HrMS Piet Hein)、「班克特」號(HrMS Banckert)、「科頓納爾」號(HrMS Kortenaer),以及美國驅逐艦「斯圖爾特」 號(Stewart)、「巴克」號(Barker)、「布爾默」號(Bulmer)、「約翰·愛德華茲」號(John D. Edwards)、「皮爾斯伯里」號(Pillsbury)和「帕羅特」 號(Parrott)。在這場被稱為「加斯帕爾海峽之戰」(Battle of Gaspar Strait)的戰鬥中,「 范·格恩特」號擱淺,「巴克」號和「布爾默」號被來自日軍「龍驤」號航空母艦的航空兵炸傷,被迫前往澳大利亞。

2月18日,日軍在巴厘登陸,杜爾曼率領部分兵力分三批前往攻擊。儘管總兵力上佔優(盟軍方面3 艘荷蘭輕巡洋艦、2艘荷蘭驅逐艦、6 艘美國驅逐艦,日軍方面4 艘驅逐艦),但是在這場發生於2月19-20日夜間被稱為「萬隆海峽之戰」的戰鬥中,盟軍付出了較日軍更大的損失,卻仍沒達到阻止日軍登陸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戰後,日方指揮官安倍敏夫大佐彙報的戰果為「擊沉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重創2艘驅逐艦。」相比盟軍方面的實際損失(「皮特·海英」號沉沒、「特羅姆普」號受重創、「斯圖爾特」號受傷、「爪哇」號和「帕羅特」號受輕傷),這份報告顯然是灌了水,但是考慮到夜間確認戰果的難度,這種灌水並非是不可原諒的。根據這一報告,山本五十六大將解除了機動艦隊主力支援爪哇入侵艦隊的任務,將其轉移至爪哇以南的印度洋海域。這次海戰因此可算作日後日軍指揮機構習以為常地根據灌水越來越嚴重的戰報來指揮戰鬥的濫觴。

簡而言之,截至2月末,盟軍沒能成功阻止任何一次日軍登陸行動。新加坡和巨港的陷落,標誌著盟軍在遠東的兵力已經被分割在兩個相距甚遠的戰場上——緬甸和東印度。至2月底,整個東印度只有爪哇和零星的據點還在盟軍手中。

日軍對爪哇的入侵已經不可避免,參與這一攻擊的日本陸軍為由今村中將指揮的第16軍,而為該軍提供護航的是由日軍第二艦隊司令近藤海軍中將指揮的南方部隊。

2月18日,日軍準備入侵西爪哇的部隊搭乘56艘運輸船從金蘭灣起航,其目的地為默拉克(Merek)和萬丹灣(Banten Bay)。該部的護航隊由原顯三郎海軍少將指揮,下轄第5、第6、第11、第12、第22驅逐艦分隊,「龍驤」號航空母艦,第7戰隊和其他一些艦隻。次日,準備入侵東爪哇的部隊搭乘41艘運輸船從霍洛島(Jolo)出發,其目的地為格拉干(Kragan)。為其提供護航的是由西村祥治海軍少將指揮的艦隊。掩護艦隊由高木雄武海軍少將指揮,包括第2、第4兩個水雷戰隊和第5戰隊的2艘重巡洋艦。日軍計劃兩支部隊在2月28日同時登陸。

此前,在2月14日,荷蘭海軍中將海夫里奇(Helfrich)接替美國海軍上將哈特(Hart)成為盟軍海軍部隊司令官。為了迎接迫在眉睫的日軍入侵,海夫里奇將盟軍艦隊分為兩部東突擊編隊由荷蘭海軍少將杜爾曼指揮,下轄「休斯敦」號、「德·魯伊特」號、「爪哇」號,以及驅逐艦「威特·德·威斯」號(HrMS Witte. de With)、「科頓納爾」號、「班克特」(該艦24 日在泗水港被日軍航空兵重創)號、「保羅·瓊斯」 號、「約翰·福特」號、「約翰·愛德華茲」號和「奧爾登」號(Alden),以泗水(Surabaja,又名蘇臘巴亞)為基地,此時該港已經在日軍航空兵打擊範圍內,後者每天都會來此「拜訪」,順便留下炸彈若干;西突擊艦隊由澳大利亞海軍上校柯林斯(J.A. Collins)指揮,下轄皇家海軍重巡洋艦「埃克塞特」 號,輕巡洋艦「龍」號(HMS Dragon)、「達娜厄」號(HMS Danae),驅逐艦「伊萊克特拉」號(HMS Electra)、「遭遇」號(HMS Encounter)、「朱庇特」號(HMS Jupiter)、「斯科特」號(HMS Scout)和「特尼德斯」號(HMS Tenedos),澳大利亞輕巡洋艦「霍巴特」號,以及荷蘭驅逐艦「艾弗森」號(HrMS Evertsen),以丹戎不碌港(Tanjong Priok)為基地。

此外澳大利亞輕巡洋艦「珀斯」 號(RAN Perth)於24 日加入了西突擊艦隊。在緊急情況下,這兩支艦隊將合併出擊,不過眼下兩支艦隊都缺乏燃料。此外,由於長時期作戰,盟軍各艦人員都很疲憊,被擊傷或因故障而導致的損害尚未完全修復。由於日軍掌握著制空權,盟軍無論是在泗水港還是在芝拉扎港,相應的維修設施都非常缺乏。

2月25日,一架荷蘭飛機發現了日軍的東爪哇入侵部隊。海夫里奇將軍在收到這一情報後,認為日軍將先在東爪哇登陸,於是立即命令「埃克塞特」號、「珀斯」號、「伊萊克特拉」號、「遭遇」號和「朱庇特」號離開東突擊艦隊前往支援杜爾曼。26 日,盟軍會師。在最後一次會議上,杜爾曼顯得信心滿滿,他希望在擊退日軍東入侵部隊之後全軍揮戈西進,以擊退日軍西入侵部隊。鑒於日軍採用的是向心作戰線,杜爾曼打算利用內線作戰地位各個擊破, 這一構想倒也不錯,但問題是,盟軍有沒有能力逐一打掉兩支日軍呢?

本文摘自《海戰事典009:海權與日本近代國家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極簡世界史之兩分鐘看懂近代日本的崛起
兵器知識,郭留諾夫機槍的維護與操作
極簡世界史:3分鐘搞懂二戰中後期發展概況
1902年英日同盟,兩個霸權國家在中國展開廝殺
生還率僅為0.1%,斯大林格勒13萬守軍最後僅剩239人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