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九位篆書家

當代九位篆書家

學篆刻看教程,關註:篆刻微刻,免費領取55G篆刻教程。

翟萬益,祖籍陝西三原,1955年12月生於甘肅平涼,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進修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專職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翟萬益先生是一位全能性書法家,見長於書法理論研究和書法創作,磚刻、篆刻、隸書、草書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以甲骨文書法享譽當今書壇。

翟萬益 先生之於篆書,獨鍾情於甲骨,二十餘年來孜孜不倦。翟萬益先生在甲骨文書法的取法、用筆、用墨、章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前人成功,彌補當今書壇缺少原創性創作的不足,並為當今書法創作提供了一種新觀念。

翟萬益先生卻充分發揮毛筆、煙墨、宣紙的特殊功效。在形式上以對聯、團扇、摺扇、斗方、橫幅、中堂、條幅等變化其間,使版式排列避免單一而造成的枯燥。

在章法布局上或規整、或錯落、或行列疏朗、或緊密咬合、或大片留白、或適以行草配合,使本來單調的一種書體呈現出種種不同形態。

在字法造型上,雖忠實於原契文,但卻在疏密、長短、方圓、曲直、奇正、伸縮等諸方面進行適度的誇張、變形而彌覺生動。

在用筆上,先生對甲骨文線條進行全面認真考察之後,放開眼界從楚簡、金文、草書的用筆中吸收營養,吸收了楚簡的自然和靈動,金文的力度和質感,草書的飛動和流暢,形成了一種「篆意草情」的用筆觀念。

謝雲 天真爛漫可獨步

篆書以其圓勻流美的線型,平衡對稱的結體,規範齊整的布局和強烈的裝飾風格而備受人們的喜愛。這樣的篆書作品大都縱有行、橫有列,頭尾平齊,線條流暢平勻,字的大小一致,給人以嚴謹莊重的感覺。小篆如此,即便大篆石鼓文及金文中不少的鐘鼎盤銘也是如此。甚至甲骨文中,在少數甲骨上也出現有這種整齊劃一的章法形式。我們姑且把這樣一種形式比做篆書中的正體。還有一種就是字的大小、線的粗細黑白布局都並不要求平勻齊整,或茂密、或蕭散,參差錯落,自然隨意,給人以無拘無束、自由靈動的感覺。這些都在一些甲骨文、金文以及某些傳世(如傅山的草篆)之作中可以見到。這種形式我們則可視之為篆書中的草體,謝雲先生的篆書就屬此類。

這種草篆,在用字上多以大篆為主,兼用古文,既便於伸縮吞吐,又易得古拙意趣。謝雲先生正是這樣,在他的篆書作品中,即或有些字大篆中沒有,也擇小篆而仍用大篆之筆意,以求用字筆法的統一,也因其對古文字的把握,在書法功力方面的長期錘鍊和深厚藝術修養的蘊涵。

他的篆書用筆盤屈勁健、剛柔相濟,或瘦硬、或富麗、或凝練、或明澈,不拘陳法,信筆而為。充分發揮軟毫生宣滲墨之長,枯濕濃淡,曲直堅柔,照應交響。結體則似松還緊,雍容大方,不更作通常左低右高之勢,可謂得散盤之遺。整幅章法也不求頭尾之齊平,行列之明晰,大大小小,輕輕重重,粗粗細細,方方圓圓,長長短短,濃濃淡淡,枯枯濕濕,皆率意為之,斑駁絢麗,饒有金石氣息,天真爛漫,流露出自然童趣。

谷有荃 虛齋不虛

谷有荃(1927年~2010),別號虛齋,湖南耒陽人。中國當代著名書法篆刻家。書法兼擅各體,尤工篆書、章草。治印以秦漢為宗,兼撮眾長,秦璽、漢印、元朱文印皆得其妙。

1948年肄業於廣州市立藝專,同年12月參加湘南遊擊隊;1951年調中原大學學習;1953年畢業於華中高等師範(今華中師範大學);1948年受業於嶺南著名書法家麥華三;1961年師事著名金石書法家唐醉石;1980年起從事書法教學工作。曾任湖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湖北書畫藝術專修學院副院長。生前為湖北經濟學院教授、湖北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協會員、東湖印社社長、湖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書法報》顧問。

書法作品曾參加多次全國書展及鄭州國際書展,並為國內外文博部門收藏。治印以秦漢印風為宗。先後在湖北、江蘇、廣東等地舉辦篆刻作品展。2003年首批入選湖北檔案館「書畫名人」。

主要著作有《書法教學通論》、《谷有荃書法篆刻選集》、《谷有荃篆書蘇軾赤壁二賦》、《谷有荃石鼓文補墨跡》、《谷有荃書千字文六種》等。

谷有荃先生幼年讀私塾時即開始接受良好的書法啟蒙教育,經數十年刻苦磨礪、廣泛涉獵、深入研究,不僅在書刻技藝、藝術理論和古文字研究等諸多方面打下紮實根基,而且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書法篆刻作品並出版了多種專著,可謂碩果累累,珠璣滿目。

他寫石鼓文,並沒有沿襲前人的臨習方法,而是忠實原鼓風貌,雄強磊落,純和大方。他所臨大篆《史牆盤》四條屏,計280餘字,自始至終,一絲不苟、一氣呵成,可見臨習功力之深。一般人臨鐘鼎、臨石鼓、臨秦刻石等,常常是要麼為有其形,幾不見筆;要麼任性而為,離帖甚遠,形無形,神無神。谷有荃先生則不然,他由形達神,又善揚筆墨之長,重在一個「寫」字,故能墨融筆暢,意趣盎然。

谷有荃先生還擅長用小篆或大篆書寫長達數百乃至上千字的巨制,這首先要克服篆字字數有限的困難。所以我們在他的長篇巨制中,不僅能看到他紮實的書法功底,也能看到在古文字方面的紮實功力。

其篆書精到、流美、有雄強之氣中鋒用筆,圓潤遒勁,不急不滯,乾淨利落,勻平中有婀娜之態,法度規範而又清新活潑,流美中有深厚之感。

小篆於平衡對稱中盡曲直伸縮之妙,大篆結字則無論奇正、虛實、疏密、向背、對比、照應皆能在出奇制勝中不失穩健,在規整勻平中自寓巧思,從而達到齊而不齊,平而不平的效果,耐人尋味。

包俊宜 江蘇太倉人,1956年出生於貴州貴陽。師從陳恆安先生,1982年畢業於貴州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書協理事,貴州省政協委員,貴州省書協主席,貴陽市文聯主席。書法作品先後參加第一至六屆全國展、第一至五屆全國中青展,多次應邀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大型展覽,並赴日本、新加坡、美國、巴西及我國港、澳、台地區展出。《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報》、《青少年書法》等多種報刊專題介紹其藝術成果。出版有《包俊宜書法篆刻選集》、《包俊宜書〈赤壁賦〉》、《對山集·包俊宜卷》

包俊宜的書法,給人的印象是四個字「草情篆意」。草情,是指他在行草書方面表現出來的取法高雅,格調不凡,在筆墨揮灑間流露出別樣的才情和睿智;篆意,指他在篆隸書中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底,線條圓潤遒勁而頗具新的審美趣味,多「古樹新花」之意趣。等。

他不純以篆法寫篆書,而是熔匯漢隸、魏碑的意味,既有金文姿態的秀雅神韻,又有隸魏筆法的古拙趣味,其勢開合自如,其境變幻莫測。

劉江 凌雲健筆 老而彌堅

年屆80多歲高齡的劉江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和學者。

劉江先生的藝術,素以氣勢開張、骨力雄強著稱。張馳合度,沉穩中寓奇崛;質樸雄強,平實處見絢爛。通過多年的錘鍊,以獨特的審美眼光和藝術手法,從中國傳統審美高度上,完成了骨與肉、力與氣、神與韻的統一,在傳統的古典神韻中透發著新鮮的現代意味,於藝林獨樹一幟。

近年來,先生的藝術,愈加洗鍊而精美,凝神靜氣,骨力洞達,如石之堅,如水之凈,會心之處,一派天籟……

王友誼 廣收博取的王友誼篆書

王友誼,1949年生於北京平谷。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書法本科。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書法協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政協平谷區委員會常委。

王友誼先生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書法本科,是現代教育模式培養的專業人才,名副其實的 「 科班 」 出身,他的得天獨厚是在書法專業方面經過了系統的學習。

我們從他的創作實踐中很容易找到他理論支撐的痕迹,感受到他創作前的理性思考和創作中的感性揮毫。他對他的每一幅作品從用字、用筆、用墨、結體到篇幅、形制、章法布局乃至紙材選擇等力圖完整和出新。在組織屬於自己的書法語言以表達自己的書法語境時力求清晰和明確。務使一篇有一篇的想法,一篇有一篇的特點,儘可能不雷同、不重複、不概念化。

在篆書上,他至少取得三個方面的時代性進展:第一,金文的書寫性表現;第二,簡版帛書的用筆借鑒;第三,甲骨文結字對方塊字形的突破。

表現形態和藝術語彙的豐富多樣是他書法創作的基本特色,也是他真正進入藝術創作的顯著標志,形成了自己蒼茫、古茂、自如的風格境界。

王友誼先生所以更多地選擇大篆,首先是大篆在用筆的多樣和造型的豐富上給予自己更多的施展空間,更便於表達那吞吐收放、縱橫捭闔的書藝感受,更容易彰顯自己的藝術個性和自己所追求的恢弘又多樣的藝術境界。

王友誼先生篆書基本功深厚。我們從那動輒數百字的契文四屏如《論語·為政》節錄,《論語·八侑》節錄,金文八屏如《大學》節錄等,就可以看到他對古文字的諳熟程度。從他或遒練雋逸的用筆,或整飭或疏朗的結體等,就可以看到他駕馭筆墨及鍊字造型的能力。

王友誼先生以更帶寫意性的「草篆」和枯澀然也潤暢的筆墨,為自己尋找探索的路徑,從而使自己廣收博取、盡情發揮,不只是現在,就是以後,那馳騁的空間也是非常廣闊的。

韓天衡篆書 集古出新說「韓篆」

韓天衡,中國書協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篆刻院院長、西泠印社副社長

韓天衡先生對當代篆刻的復甦與推廣具有他人無法替代的開創之功,他的既具深厚傳統功底又具強烈時代氣息的篆刻風格獲得了印壇的一致推重,人們曾以「韓流滾滾」來形容他對當代青年印人的影響,而他本人也因為在篆刻教育方面成果的豐碩,而被當今印壇推上了「盟主」的地位。

由此觀之,我們評論韓天衡先生,似更宜將他作為篆刻家來看待。但其實不然,韓先生的書法,尤其是篆書(草篆),風格獨特,迥出時流,將其置放於當代著名書家之中顯然毫不遜色。由於他的印名大於書名,往往書名為印名所掩,這樣似不利於我們對韓天衡先生的全面研究與解讀。

韓天衡先生印從書出,一手奇崛雄逸的草篆令書界嘆賞。他首創的「草篆」,在經典式篆書中大量使用了草書的表現手法,從而賦予篆書以嶄新生命力,使篆書更富於運動感和節律美。

韓天衡作篆,逸筆草草,很多字在結構上多取隸法,簡捷易識,用筆直來直去,既無傳統隸書的蠶頭雁尾狀,也不拘泥於小篆的筆筆中鋒,而是將大、小篆、隸書互相融合,參以行草筆意,章法採用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注重個性的張揚,在粗頭亂服,不計工拙的任情揮酒中表達著自己對篆書的獨特理解。

林健 曲也奇崛 直也奇偉

林健 1942年出生,福建省福州人,字力帆。師從沈覲壽、陳子奮先生。致力研討秦漢篆隸,融於書法篆刻創作之中,作品風格雄渾豪放,跌宕多姿。

出版有《篆刻字彙》、《補硯齋書法篆刻》、《力帆林健印存》、《臨漢祀三公山碑示範CD片》、《補硯齋集臨篆刻文字類編》。

我們在讀秦漢篆書中那些經典之作時,似能領會到他們在鐫刻時以刀代筆、剛銳俊爽的風神。林健先生的篆書,則使我覺其有以筆代刀之感。下筆毫不遲疑,用筆簡潔勁利,線型剛銳明凈。猶如篆刻中的沖刀,一往無前。折筆處或一筆自成,或兩筆相接,皆乾淨利落,不露斧痕。中含機巧者,是在大量直筆中時用曲筆,既豐富了線型,又能化板為活,有的還頗帶漢碑額中的曲筆的意趣。而無論是直筆的挺健還是曲筆的環轉,都能於遒練雄勁中見到他經過長期錘鍊、刻苦磨礪所業已具備的書法功力以及他對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等前賢大家書篆的理解。在直曲用筆之外,林健先生還時用隸筆磔法甚或楷書捺法。當然,可以看出他是很謹慎的,並非處處、字字、時時都用,不結積習,又要協調,才給人以奇兵突出且渾然無礙之感。況且其輕重粗細,起落收放,似平而實不平,自然蘊藉含蓄。再從結字章法來看,大小長短,向背伸縮,隨形而就,不強求整齊劃一,皆疏朗有致,似不經意實經意,尤諳計白當黑之理,其著毫於紙,得筆墨瘦腴潤燥之趣,又饒有金石氣息,雄勁奇肆,跌宕多姿。

所以,我們讀林健先生的篆書作品,可以看出他不是簡單地化圓為方、省曲就直。他的創新,仍然首先是紮根於篆書優秀傳統深厚的土壤中,而後又不斷提煉、融合、豐富其書法語言而成就其自身風格的。

石開 盤曲古拗藏巧思

有不少篆刻家同時也是篆書書家。特別是個性強烈又作為篆刻家的 篆書書家,他們的篆書作品,讓我們很容易感覺到有別於一般純粹的篆書書家了。石開先生就是這樣的篆書書家。

這首先表現在他書寫中對篆書點線的理解與表達,而這種理解與表達又與他對篆刻中刻線的理解與表達分不開。他把篆刻中以刀鐫石而表現出的那種堅挺、瘦硬、圓細但有厚度,盤曲古拗如鐵的線型質感用在了篆書書法中,充滿了濃厚的金石氣息。

其次是他篆書的結體造型甚或某些章法都很明顯受到秦權量詔版銅鏡漢篆以及封泥和漢印文字的影響,但又按照自己的審美取向,取捨、揚棄、融會、彰顯,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其書筆簡而形方,猶帶隸意,然字雖方,卻有意無意間或平正、或向右下傾斜,而不是通常習慣了的向右上傾斜,加上字的大小不拘,布局的有行無列,或縝密或疏朗,常給人以輕鬆隨意之感,然而細審之,你會發覺他在伸縮移位、方圓互用、點線結合、轉折隨形等諸多方面,都暗藏巧思,似無意而實有意,有意中又似隨意,故能漸去斧痕,漸趨自然。

圖文編輯:篆刻微刻

版權信息:文章來源於網路,無法查證或聯繫上原作者,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聯繫我們以便及時處理,感謝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篆刻微刻 的精彩文章:

「印宗秦漢」的篤行者
高調寫字,低調做人

TAG:篆刻微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