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編劇的藝術》:寫作即編劇

《編劇的藝術》:寫作即編劇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編劇的藝術》,作者是美國的拉約什·埃格里(Lajos Egri)。雖然主題是戲劇創作相關,但對寫作同樣有很大的幫助,接下來就隨著開智小夥伴魚串串的思路一起來學習這本書吧。

《編劇的藝術》這本書結構很簡單:作者認為一部成功的戲劇需要具備三要素:前提,人物,衝突。

也就是說:

1. 一個邏輯清晰的前提

2. 具有三個維度的人物(心理 / 社會 / 生理)

3. 擁有預示和升級的衝突

全書圍繞這三個點展開,我讀下來發現可以有 3 個閱讀視角:

1. 結構: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劇本結構的全貌。不管對於以後看劇,還是看別的東西,都將學會解剖紋理,挖掘內涵,很有幫助。

2. 人性:關於人物如何發展,性格如何帶動一個人物成為他自己,作者做了深入的闡述,對於度懂人,理解人,會有幫助。

3. 內容:這是一本寫創作方法的書,但是不枯燥,這很難得,如何把方法的問題講透,旁徵博引,不失邏輯,這本書做得恰到好處。

怎樣看待編劇?其實諸子百家,古往今來有很多不同甚至矛盾的說法,學習編劇的你,需要在矛盾中找到自己的路徑。因為沒有一種學習是一勞永逸的,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都需要有 context ,也都因人而異。

亞里士多德說:對戲劇影響最大的是事件的組合,不是人物,而是行動和生活。亞里士多德否定了人物的重要性。

德國劇作家萊辛說:最嚴格地遵守規則也無法彌補人物上最微小的失誤。

法國劇作家高乃依說:鑒於戲劇是一門藝術,其中自然存在著法則,但這些法則是什麼卻並無定論。

以上三種方法自相矛盾。我的想法是,在一堆相互矛盾的方法中,找到自己怦然心動的點,並且為自己所用,看到反饋。這就夠了。比如我想練習寫作,我可以從編輯的思路去尋找,可以從編劇的方法去尋找,甚至可以從寫代碼的過程中去尋找,去領悟背後的方法和門道。殊途同歸,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道路本身

今天主要分享「前提」和「人物」部分。

一、萬物皆有前提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寫作文,寫著寫著,就不著邊際了,在自己思維的跑馬場里東奔西走,跑題到四萬八千里,還美其名曰「思路開闊」。因為沒有一個錨定的東西,沒有邊界和框架,所以會不知所以然。

就好比一個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衝過街道。你攔住他,問他去哪裡。他卻氣喘吁吁地回答:我怎麼知道?我還在路上呢。

多麼荒唐的回答。沒有方向和目標,慌慌張張,不知去往何方。而萬事萬物皆有其前提,前提像呼吸一樣,無處不在。前提是什麼?英文是 premise,字典的解釋是:

預先得到猜想或證明的命題,討論的基礎,並會被陳述或演繹而成結論

戲劇界有各種專有辭彙:主題,論題-thesis,基本思想-root idea,中心思想-central idea,目標-goal,對象-aim,驅動力-driving force,話題-subject,目的-purpose,計劃-plan,線索,基本情感-basic emotion 等。

我們使用前提一詞,是因為它包含了以上種種辭彙所要表達的所有因素,並且不易被誤解。那麼,到底什麼是前提呢?

《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個家族不共戴天的恩怨,一對男女不顧家族世仇的真愛,為了彼此相守,不惜拋棄生命。那麼前提來了——偉大的愛情戰勝一切,甚至是死亡。

《李爾王》國王對兩個女兒的信任註定了他的滅亡,李爾早到奪權和貶斥,最終,這個瘋癲的老人死於屈辱和困苦之中。那麼前提來了——盲信導致毀滅。

看完著兩個案例,有沒有發現前提很像小時候學課文時,老師讓我們找「中心思想」,那個主旨或者內核的東西,是前提。它是精心構思的,並且一以貫之,貫徹始終。

那麼,劇本創作者如何獲得前提呢?經常寫作的人會發現,我有一個靈感,我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美妙的開頭,but 我搞不定結尾,如何抵達結尾,形成一個故事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最為緊要的事就是設定一個必要的前提。它必須以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語言表述出來,並且符合作者的本意。一個含混的前提和沒有前提一樣糟糕

案例來了,如果我現在有一個 idea,想寫一個生性節儉的人。如何開始呢?深究一下發現,節儉是明智的,某種程度上說,但是因此寫一個溫和的 / 謹慎的 / 未雨綢繆的人就夠了嗎?NO,我們是寫劇本,必須有衝突,所以我們要尋找一個節儉到連自身的基本需求都不肯滿足的人,他那瘋狂的節儉最終反而使他失去了一切曾經擁有的東西,於是我們找到這部戲的前提——節儉導致浪費。

案例來了,如果我有一個好素材,你的朋友個性鮮明,愛管閑事,喜歡惡意挑撥人的關係到讓人髮指的地步。為什麼他能在給別人製造麻煩中享受到如此惡毒的樂趣呢?你開始尋覓真相,他是怎麼長大的,他經歷過哪些事件?你開始尋覓就已經邁出了通向前提的第一步,前提是我們做一切事情時背後的驅動力。你尋找線索,找到他的故事,最後給他一個結局,並且充滿意外,這才是戲劇的玩法。最後前提出來了:極端導致毀滅。從一個任務開始,事件慢慢生長,故事將會慢慢浮現。

每一部好戲都由三部分構成,每一部分都是一部好戲的要素之一。我們來看看「節儉導致浪費」,前提的第一部分提供了一個人物,一個節儉的人物;第二部分「導致」,提供了一個衝突;第三部分「浪費」提供了戲的結局。

這個前提提供了一個節儉的人物,熱衷於省錢,卻不肯交稅。這一行動必然引起政府的反應,於是產生衝突:這個節儉的人被迫繳納三倍於原始金額的稅款。

好的前提是對一部戲的簡明概括。比如:

痛苦導致虛假的歡樂;

因循守舊導致失敗;

炫耀導致屈辱;

猶豫不決導致失敗;

自負導致寡助。

雖然上面的前提已經包括了一個構建完善的前提的所有內容:人物 / 衝突和結論,但都只是枯燥的陳述,缺少了什麼呢?缺少了作者的判斷,沒有注入作者的立場,便沒有戲劇。只有當他擁護論題中的一方時,前提才會被注入生命。你選擇——自負導致寡助,那麼說出你的聲音,通過你的戲,證明你的論點站得住腳。

你必須去寫另自己信服的前提,並且全心全意地證明它。雖然你永遠不應該在你劇中的對話中提到你的前提,但你必須讓觀眾心領神會。一個想法,通常是一個種子,這顆種子如何發芽,需要轉化成前提,將想法轉變為前提的過程並非難事。你可以用任何一種方式開始協作,但最終各個部分必須盡歸其位。

二、人物即種子

易卜生聊寫作:「當我寫作時,我必須獨自一人。如果戲裡有八個人物,那麼我已經有了整整一個社會,他們就能讓我忙碌不已。我必須學著了解他們,而這個熟悉的過程漫長而痛苦。我定了一個規矩,戲裡的三個人物,每個都要和其他的有顯著的區別」。

那麼,什麼是人物突出的特徵呢?作者給出了三個維度去了解人:生理 / 社會 / 心理。

如果你研究一個人,僅僅知道他粗魯或者有禮貌是不夠的,你必須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早就了他,他性格持續變化的原因是啥,以及無論他願意與否,他性格變化的原因。

以哈姆雷特為例,我們不僅知道他的年齡、外貌和他的健康狀況,還能很容易地推斷他的脾性,他的生活背景和時代也賦予該劇動力。我們能知道當時的政治環境,他父母間的關係,過去發生的事件,及其加諸於他的影響。我們知道這個人的前提和動機,他的心理,並清晰地看出它如何發端於他的生理和社會特徵。

這是了解一個人的方向

人物生長在環境當中,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在他那井井有條的生活里,最微小的干擾都可能打破他的平靜,從而創造出一場精神上的巨變——正如石頭投入池塘激起圈圈漣漪那樣。如果一個人的確收到他所處的環境以及健康 / 經濟背景的影響,那麼顯然他一定會變化。因為凡事都處於永恆的變化中,環境 / 健康和經濟背景也不例外。而他即是這種永恆變化的中心。萬物都在變化,唯有變化永恆。

一個人物,就是他生理特徵和環境施加於他的影響的總和。就像花朵的生長,在朝陽 / 夕陽或是正午的驕陽之下,結果大為不一樣。

人在環境中變化,人和人的關係也是。假設一個青年在恰當的情景下遇到了一個姑娘,由於兩人對文學藝術 / 體育運動具有共同的興趣,這位青年被姑娘所吸引了。隨著共同興趣的加深,彼此的喜愛和共鳴也逐漸增加。也許他們還意識不到,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從喜愛和共鳴變成了更深一層的友情。如果沒有什麼干擾這種和諧的話,友情就變成愛慕。但愛慕還稱不上愛情,如果它達到了熱誠、痴迷和依戀的階段,那就是愛情了。它是最後一個階段,可以經由犧牲得到證明。而所謂真愛,就是與所愛的人共同經歷磨難,共同享受幸福的能力。

如果兩個人相處得好,沒有什麼妨礙他們含苞待放的愛情,這一對年輕人的感情可能會這樣發展下去,但是有 100 種可能,他們的愛情會受到環境的挑戰,從而變得冷米,怨恨,憎惡等。一個單純的愛情事件被無數的變化支配著,演繹著不同的結果。

這兩段話寫得如此之好,將兩個人相識——相知——相愛——相戀的過程寫出來,經由環境的作用,漸入佳境,簡直是看這本書意外的驚喜。類似的驚喜常常出現,因為作者是個太懂人心的人。

辯證的方法

辯證 dialectic,在古希臘語當中是對話或者談話的意思,雅典的公民把對話看作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一種發現真理的藝術。蘇格拉底在對真理的探尋中遵循著這樣一個過程:

陳述命題;

尋找對該命題的反駁;

根據反駁修改命題;

再次尋找反駁,並無限地繼續下去。

也就是說,對話的進展是由三個步驟構成的:首先陳述命題,是正題,其次發現對命題的反駁,是反題,然後為了解決反駁,對原始命題的修正便成為必要,於是就形成了發端於正題和反題並結合二者的第三命題——合題。

正題,反題和合題這三個步驟是一切運動的法則,萬物都在進行否定其自身的永恆的運動,通過運動向其對立面轉化。現在會變成過去,未來會變成現在。世間沒有不做運動的事情。

一個人物通過衝突得以揭示,而衝突來自於決定,決定又於你戲的前提。人物的決定必然引起另一個決定——其對手的決定,這些決定互為因果,環環相扣,推動戲劇走向其終點——前提的證明。

從來沒有一個人在經歷過一個影響其生活方式的衝突之後仍保持原樣,基於一種必然性,他一定會變化,並轉變其生活態度。

也就是說,當你想要了解一個人時,你去了解他經歷了什麼,他為什麼是這種性格,為什麼是這種習慣,就會挖掘到背後的故事,找到他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他,所經歷過的喜樂和憂傷。

劇作家所展現出來的每個人物都擁有一粒孕育著未來發展的種子,必須有犯罪的種子或者說可能性,一個男孩才會在劇終成為罪犯。

我們把一個人當作土壤,在他的心靈里種下衝突的種子,比如說志向。儘管他企圖壓制,但這粒種子還是在他體內生長著。他內在和外在的力量施與這粒衝突的種子越來越強大的影響,直到它長成並從他那頑固的頭腦里破土而出。他創造了一個決定,現在要付諸實施了,他內在和外在的矛盾創造了一個決定和一個衝突,並且相應地迫使他進入了新的決定和新的衝突之中。

這是人物和衝突的發展。

探奇認知科學,解析美文典範

集萃中西文論,教你科學寫作

融會貫通多個學科,站在認知&神經&心理科學前沿,結合經典美文與文本細讀,教你科學的寫作方式,陽志平老師的《認知寫作學》課程現正開放預約。

報名認知寫作學,與更多同儕一齊進步!

GIF/28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道德方面自我感覺更好的人,實際表現可能更糟
陽志平:37歲,謝謝你
如何識別自動思維?
你認為的原因只是現象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