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溫度(下)

溫度(下)

上周已經講到爐具的分類和手爐的由來。

其實當時不僅是手爐,與之配對還有腳爐,又稱暖爐。只是到如今大多已被電暖爐或空調、暖氣取代了。

手爐在唐宋元的初步發展中能考證的實物較少,但有記載的史料文獻,元·張昱《輦下曲》中「國老手爐先引導,白頭聯騎出都城。」,明代《長物志》描述有「簠簋(fǔ guǐ兩種盛黍稷稻粱的禮器)之屬為之」,方圓兩式,裡面放火炭或有餘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手」。

春秋 山奢虎簠

上海博物館藏

春秋 秦公青銅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從其他史料中歸納得知,早期手爐類似簠簋之形制,材質多為青銅,偶有銀、鐵、瓷,器型以方圓為主。

中期明清二代手爐發展達到頂峰,制爐材料上早期的銀、鐵、瓷材質大大減少,而廣泛用銅。銅傳熱性較好,捧在手上更為暖和,且材細緻光滑,柔中帶剛,富有延展性,於製造工藝上有著更大的發揮餘地,製成的手爐也不易鏽蝕和裂壞。

當時,江南出現了成千的制爐作坊,制爐名家不斷出現。手爐造型工藝除方圓兩式,六角、瓜棱、梅花等器形,鏤雕、填藍、嵌絲等工藝豐富多彩。

社會的需求推動手爐製作者急劇增多。明清時期最著名的手爐匠人有張鳴岐、陳九如、潘祥豐等,其中又以張鳴岐名氣最大。

明晚期 「香音齋」款銅鏤空藤編式手爐

觀復博物館藏

據史料記載介紹,張鳴岐製作的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榔頭手工敲打出來。在導熱係數上也控制得很好。爐中炭火即使燒得很旺,但摸上去卻不燙手。腳爐的製造上,蓋子雖為鏤空,但是腳踏不癟,強度也處理得當。蓋子十分緊密,雖然用了很久,也不會鬆動。他當時製作的爐具有「張爐」之美稱。

87版《紅樓夢》劇照

《紅樓夢》第六回中,寫劉姥姥進大觀園,好不容易見到王熙鳳,只見王熙鳳一身綾羅綢緞,富貴堂皇,「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第八回中又寫黛玉探望養病在家的寶釵,紫鵑怕她受寒,隨後安排丫鬟雪雁送來小手爐暖身。雖黛玉半含醋意藉手爐發揮了一番,但也可見當時手爐已在富裕家庭中廣泛使用了。宮廷中就更不必說。

皇家清宮手爐是皇室御用品,是彙集了全國優秀匠人的智慧打造而成,所以多為手爐中的精品,製作工藝多以銅質鎦金或掐絲琺琅為主。

清乾隆 畫琺琅三陽開泰紋手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 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後來晚期民國作坊減少,料以黃銅,造型工藝無進步,且做工日漸粗糙。又因手爐使用頻率比香爐、熏爐要高,損壞也多,壞了後又置辦新的,所以保存下來的反而不如其他種類多。

其實,細細分析手爐的結構很簡單,一般都由爐身、爐底、爐蓋(爐罩)、提梁(提柄)組成。現在這種形制器物生活中少見了,但也並非沒有。在安徽皖南地區及江西搭界區域,還有一種冬天取暖所用的器物名為「火熥(tēng)」,幾乎和手爐是一個原理,不同的是爐身有兩層,外殼為竹子編製,內膽多為銅鐵所制。也有少數陶質火缽,內放燃炭,以產生熱氣,外殼包裹內膽,既能保存內膽的熱量,又能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傳導,將熱量由內膽口沿上鐵絲繞制的蓋子散發出來。提梁也為竹製的,提梁一側還可穿插一雙鐵火箸,方便翻動炭火。這樣一件火熥既可以提在手裡暖手,也可作為腳爐使用,最可愛的是當地居民還在冬天用它烘培食物,使用功能又增加了。這大概是手爐文化的延續吧。

昨日秋分,接下來氣溫一天冷過一天,再過一個月北方暖氣也該開通了,室內的溫度依舊溫暖如春。科技帶來了便捷,但也同時讓人們丟失了些許「紅袖添香」的情志、「圍爐夜話」的樂趣及「雪中送炭」的切實及暖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復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值錢的都是別人的古錢幣(一)
馬未都 往事之染布
馬未都 小超市
貓在一起看《嘟嘟》
價值三億的元代藍釉

TAG:觀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