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w+真的很媚俗嗎?

10w+真的很媚俗嗎?

一篇題為「建議對浙大新規作合法性審查」的文章在網上流傳。文章發表在法制日報,作者是該報資深記者陳東升。

文章發表後,有關10萬+的微公號文章能不能作為評職稱的依據引發激烈的爭論。記得浙大上次引發爭論是120校慶時。

有爭議其實是好事,真理就是在爭議中找到的。

關於浙大新規,我在18日的《新聞深呼吸》節目中評論如下:

規定一出,爭議四起。

支持者認為,無論是寫文章還是做其他形式的科普,都需要學者們花時間完成。

將有重大社會影響的網路作品算成學術成就,是對學者參與公共事務的「合理補償」和鼓勵,這也是浙大新規的意義所在。網路傳播的時效性更強,大批的學者和科研機構也更願意通過「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方式首發和傳播學術思想。很多網路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遠遠超過核心期刊。新規與時俱進。

反對者表示,研究學術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心來做學問,追求10萬+是媚俗,會讓高校變得浮躁。學術研究成果絕大多數內容深奧艱澀,只能是小眾閱讀,大閱讀量自然也不是學術研究的追求。

當然,對已有的科研成果,記者寫成科技報道,科普作家寫成科普文章,會喚起大眾興趣,但是,科技報道、科普文章質量評價,應該形成單獨的評價標準,不宜與學術論文評價體系混同。更重要的是,網路閱讀量存在大量造假的可能。

在我看來,高校學科林立,有自然科學,有社會科學。相比較來說,自然科學的成果不太容易在網路上廣泛傳播,而社會科學相對來說容易獲得較高的點擊量。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同的學科可能要有不同的標準。此其一;

其二,在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等一系列事件之後,知識分子們也意識到自己離民眾太遠了,應該更深入地參與到公共生活當中去。越來越多的學者也在呼籲:逐漸探索一種將公共媒體上的發表、公共事務的參與納入學術界考評體系的方式。浙大的新規契合了這樣的需求。

其三,既然是評選網路優秀文化成果,網友也應參與其中,申報的網路作品名稱和鏈接應該亮出來,結果也應公開。如果學術委員會的評審結果,與大多數網友看法不符,學術委員會理應做出更詳盡的解釋。評審過程越公開透明,貓膩就越少。

不難看出,我說的也是合理性,而不是合法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舒口水 的精彩文章:

不喜歡杭州的100個理由

TAG:舒口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