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心臟雜誌:50萬人10年的健康數據顯示,走路慢的中年人心血管疾病以及全因死亡風險是走路快的近兩倍|臨床大發現
這幾天,關於青島「暴走團」佔用機動車鍛煉的事件在微博上吵的沸沸揚揚。有人認為他們佔領機動車道鍛煉是違法的,是倚老賣老。也有網友替他們喊冤,認為問題出在我國的社會資源不足。而拋開對錯,小編在這裡只想說,難道沒有人發現這些經常暴走的大爺大媽們看起來精神狀態很好么?
近日,來自英國國立衛生研究所,萊斯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久坐行為與健康領域專家Tom Yates教授的團隊在心血管疾病頂級期刊《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走路慢的中年人全因死亡風險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是走路快的近兩倍。而且,這一發現已經排除了性別,吸煙,BMI,飲食或觀看電視時間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1)。
Tom Yates教授
大家都知道,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頭號死因。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當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總人數為1750萬人,佔全球死亡總人數的31%。並且這一數據還在逐年增加。
而我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億左右(2)。也就是說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時,我國每年還有近3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因此,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與防治很有必要。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加強機體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心肺適應功能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同時,心肺適應功能也是預測全因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的重要標誌(3)。但是由於心肺適應功能需要特定的儀器測量,並不適合大規模推廣。因此,找到更加簡單方便的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標誌非常必要。
早在1999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就表明,走路的快慢與女性的冠心病死亡風險密切相關(4)。隨後,2002年《柳葉刀》上也發表了一篇文章證明,走路快的男性冠心病的死亡風險也較低(5)。此外,2013年的時候,對於老年人群的系統研究同樣發現,走路快的老年人,全因死亡風險顯著降低(6)。這意味著,走路的快慢也許可以作為一個簡單的,獨立的預測心血管疾病的標誌。
由於上述實驗在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的實驗樣本量太小,而有的實驗沒有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如年齡,吸煙,BMI的干擾等等。所以,為了更準確的獲取步行速度與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相關性,以及其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程度。Yates教授開始了本次實驗。
首先,在2006年-2010年的時候,Yates教授先後從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中找到了502639名願意參與實驗的中年人,去掉其中已經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以及信息不全的的人群,最終有420727位中年人符合實驗的標準。
Yates教授收集了這些人的詳細信息,包括BMI、走路快慢(步行速度每小時低於4.8公里屬於慢,4.8-6.4公里屬於正常,而大於6.4公里屬於快)、吸煙狀況、酒精使用、心肺功能等等。並且,在隨後6.3年的隨訪期間,Yates教授還收集了所有在此期間死亡人群的信息。
在對這些信息進行系統分析,同時使用COX-風險比例模型排除了吸煙,BMI,飲食習慣,每周觀看電視時長等常見因素的干擾後。Yates教授發現,走路快慢與心肺功能適應密切相關。並且無論男女,走路快的人心肺適應能力較強,而走的慢的人心肺適應能力較弱。不僅如此,Yates教授隨後還分析了走路快慢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以及全因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
結果,Yates教授驚奇的發現,總體而言,走路慢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或者全因死亡風險相對於走路快的人增加超過70%。有趣地是,Yates教授還發現,走路快慢對全因死亡的風險或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的影響與年齡以及性別無關,而和BMI指數密切相關。
簡單地說,就是,在BMI值高的人群中(>24kg/m2),相對於走路快的人,走路慢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30%左右,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80%左右。而對於BMI值正常的人群(18.5-23.9),走路慢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70%左右,心腦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100%左右。同樣地,對於BMI值低的人群(<18.5),走路慢的人全因死亡風險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00%和120%。表明,走路快慢與瘦子的健康關係更密切。
總的來說,Yates教授發現,走路的快慢與全因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密切相關,可以獨立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測標誌。特別地,走路慢的瘦子死亡風險更高。而此前的研究也表明,通過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顯著增強人們的心肺適應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7)。不僅如此,一些研究還表明,有氧運動還可以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高危風險因素髮病風險(8,9,10)。所以,對於瘦子來說,適當運動更有必要。如果不想鍛煉,走路快點可能也是很有用的。
重要提示:本文為相關性研究,請讀者切勿盲目依存,本來走的慢的別一下走太快,還是悠著點兒~
參考資料:
1.Yates T, Zaccardi F, Dhalwani N N, et al. Association of walking pace and handgrip strength with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 a UK Biobank observational study[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7.
2.陳偉偉, 高潤霖, 劉力生, 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3 概要[J]. 中國循環雜誌, 2014, 29(7): 487-491.
3.Kodama S, Saito K, Tanaka S, et al.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s a quantitative predictor of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 a meta-analysis[J]. Jama, 2009, 301(19): 2024-2035.
4.Manson J A E, Hu F B, Rich-Edwards J W,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walking as compared with vigorous exercise in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 341(9): 650-658.
5.Tanasescu M, Leitzmann M F, Rimm E B, et al. Exercise type and intensity in relation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J]. Jama, 2002, 288(16): 1994-2000.
6.Elbaz A, Sabia S, Brunner E, et al. Association of walking speed in late midlife with mortality: results from the Whitehall II cohort study[J]. Age, 2013, 35(3): 943-952.
7.Hautala A J, Kiviniemi A M, M?kikallio T H,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s to endurance and resistance train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6, 96(5): 535-542.
8.Gillies C L, Abrams K R, Lambert P C, et al. Pharmacological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or delay type 2 diabetes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j, 2007, 334(7588): 299.
9.Cornelissen V A, Fagard R H. Effects of endurance training on blood pressure, blood pressure–regulating mechanism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 Hypertension, 2005, 46(4): 667-675.
10.Kodama S, Tanaka S, Saito K, et al. 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on serum levels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7, 167(10): 999-1008.
※NEJM五年綜述:兒童哮喘很可怕,多接觸大自然或可降低哮喘風險
※突發重磅:吉利德119億美元現金收購CAR-T治療公司Kite|奇點實力派
※胃腸病頂級期刊:重磅!倫敦癌症研究中心科學家找到食管癌的軟肋,有望拯救近半數的食管癌患者|科學大發現
※心血管頂級期刊:醒醒吧,別騙自己了……50萬人隨訪12年的臨床研究發現,健康的胖子可能並不存在|臨床大發現
※《自然》子刊:脫髮可能真的有救了!科學家成功使用兩種藥物激活毛囊幹細胞,促使毛髮再生|科學大發現
TAG:奇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