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東沙群島,可知道,當年我們差點失去你
東沙群島
中國不僅有廣袤的陸地還有遼闊的海疆,能擁有這麼大的海疆,大清朝其實是功不可沒的。東沙共有三個珊瑚環礁,即:東沙環礁、南衛灘環礁(暗礁)及北衛灘環礁(暗礁)。東沙島與南、北衛灘相距約80千米。東沙的的直徑大約有30千米。
東沙群島位於國際航海重要的交通樞紐,北距碣石港260千米,南距西沙群島450千米,東南距馬尼拉780千米,東北距高雄港及澎湖馬公港分別為440千米、425千米,西北距香港315千米,西南距海南島榆林港670千米。為南海諸島的最北境,距離東北方的高雄港240浬(444千米),南距南沙太平島640浬(1185千米)。就是這麼一個相當重要的國際交通樞紐卻在兩百年前差點被日本人強佔。
南中國海疆域圖
其實「東沙」學術上的全名,應該稱為東砂,它是由無數個小珊瑚每年以不到幾厘米的速度,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一座環狀珊瑚礁,而東沙島則是東沙群島中唯一突出水面的島嶼,東沙島上沒有土壤,完全是由珊瑚與貝殼碎屑所構成,外觀看起來就像一灘砂子堆積而成一樣。
東沙是南海諸島歷史中最早被開發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即已為中國人所認識。裴淵《廣州記》云:「珊瑚洲在(東莞)縣南五百里。昔人于海中捕魚,得珊瑚。」文獻中所說的「珊瑚洲」,即指的是東沙島。早在秦朝之際,秦朝為求恢弘宣揚其文化、武功,而有交阯、九真、日南之開拓,是時三沙納入秦版圖。歷代皆因東沙島幅稍小,地處偏隅,而未予以開發,始終為一無人居住的島嶼,僅供船家休憩之用。自明朝起開始有中國人開發和經營東沙群島。中國清朝雍正十一年(1730年)時,東沙群島已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管轄。而中國南部的漁民更是經年往來捕漁作業不輟。
南中國海部分島礁
西澤吉次,一位日本商人,1901年其商船因風暴而偏離航道,飄到了這裡,發現了島上豐富的磷質礦沙。這樣豐富的礦產,也吸引了已經佔領台灣的日本人。次年,西澤吉次再次率船前來,挖掘了大量磷質礦沙,運到台灣販賣,這是他從東沙島攫取的第一桶金。這一年,南澳總兵李准率領「伏波」、「琛航」、「廣金」三艦,前往西沙、東沙群島巡視,在各主要島嶼(包括東沙島)勒石為碑,宣示主權。就在這次巡邏中,大清海軍第一次注意到了日本人對東沙島的野心。
西澤吉次決心大規模開發東沙島,但不久日俄戰爭爆發,他的雄偉計劃只好擱置。戰後,西澤在1907年夏帶領120名工人登上東沙島,將這塊「無主荒地」命名為「西澤島」,升起了日本國旗。這些日本浪人為了宣示東沙屬於日本的,將所有地面歷史建築、碑記,舊「大王廟」等全部搗毀,就連一些漁民的殘存骨骸都全部挖出扔進大海。咱們的鄰居日本在當年為了搶奪東沙可是沒少費功夫,可見這次日本人的野心之大。
兩江總督端方首先得到消息,他在1907年9月底迅速向外務部報告了該情況。外務部立即致電亮光總督張人駿,請他火速查清。1909年春節一過,南洋海軍副將吳敬榮率「飛鷹艦」遠航東沙,確認了東沙島已被日本人強佔,並拍攝了照片作為證據。
張人駿
兩廣總督張人駿隨即將有關東沙島的各種文獻,包括英、法海軍的相關海圖,連同「飛鷹艦」拍回的照片,急送北京外務部。在公文中,張人駿指出:「若不設法爭回,則各國必援均沾之例,爭思攘占,所關非細」,希望外務部「迅與日使交涉,飭將該國商民一律撤回,由我派員收管,另籌布置,以申主權。」
1909年3月17日,張人駿照會日本駐廣州領事賴川淺之進,正式要求日本方面敦促日商從東沙島上撤離。但日本方面提出,中國方面如果主張主權,則應提供「地方志書及該島應歸何官何營管轄確據」。日本人在拆毀中國漁民建立的海神廟後,堅持索要方誌。就在廣東方面一籌莫展的情況下,兩江總督端方找到當時知名歷史學家陳慶年,提供了大量翔實可信的證據。
海國聞見錄
陳慶年閱遍所有海道圖書,終於找到了家藏的雍正年間歷史學家陳倫炯所著《海國聞見錄》《沿海形勢圖》惠州甲子港之西,明有東沙一島,其東北為田尾表島,西南為南碣島;當碣石鎮之南海中即其位置所在。證明日人所佔之東沙,確為我國版圖。
陳慶年把家藏的雍正間陳倫炯《海國聞見錄》《沿海形勢圖》獻給(「奉呈精鑒」)了端方。端方轉交張人駿,張有了此證據,底氣大足,在中國強硬的立場和有力的證據面前,日本人逐漸退讓,並最終在6月份基本達成意向。中日雙方終於在1909年10月11日簽訂了東沙問題條約,明確東沙群島為中國固有領土,日本人立即撤出。中國以廣東毫銀16萬元收購島上已建設施,同時,日本人補繳各項稅款及損壞廟產等的賠償合計廣東毫銀3萬元。
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一面鮮艷的黃龍旗在東沙島的上空冉冉升起,與廣海艦上獵獵迎風的黃龍海軍旗遙相呼應。震耳欲聾的炮聲從廣海艦上響起,這是21響的最高軍禮,獻給剛剛降下了日本國太陽旗、回到了大清懷抱的東沙島。這一天是1909年11月19日,宣統新朝的第一年,大清國第一次從列強手中收回了自己的領土,也是大清朝外交上揚眉吐氣的一次。
在東沙島事件中,清政府無論在尊重民意,還是在各部門協同配合方面,都表現得相當可圈可點。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軍力並不強大的大清政府,並沒有用「顧全大局、韜光養晦」之類的自欺套話搪塞甚至堵塞民意,而是展現出了「亮劍」的勇氣和相當靈活的談判手段。
1909年,大清士兵開始武裝鎮守東沙島等南海各島。
點擊展開全文
TAG:聞史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