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書快評 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新書快評 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出發前發個書評。今年六月新書。下面兩周大約不會更新。月中回來吃南瓜。

1996年, 年輕的印度女作家Arundhati Roy憑藉The God of Small Things獲得當年Man Booker Prize. 兩年前我看了這本書,至今仍然記得當時的感動,以及書中令人震顫的巨大的悲傷和美。相隔二十年,今年六月, Roy終於出版了第二本小說,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 英文出版界一時嘩然,我也湊熱鬧訂了一本來看。

The God of Small Things是個南印度的家族的愛情悲劇,說到底還是小兒女故事。這第二本書截然不同,我非常驚訝於Roy寫作時的雄心。整本書的時間跨度從1940年延續至2010年,空間跨越印度北邊的克什米爾,首都新德里,最南部的省份Kerala,以及印度東北的Bihar. 而敘事所涵蓋的題材,包括了變性舞姬(時髦的稱呼叫LGBT群體)的生命體驗,印度教和回教的暴力衝突,無處不在的種姓歧視,克什米爾爭端中的各方角逐,以及各種邊緣群體在社會大潮中的身不由己。這樣的選題,大約與Roy最近二十年的社會活動經歷有極密切關係。The God of Small Things出版之後,Roy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社會維權中,寫作也多數是社會評論。也許她試圖在這本書里,對自己二十年接觸到的人和事做個交代。

作者和封面

書中故事極多,敘事很快,主要線索包括——

德里舊城的變性人Anjum,年輕時是風雲一時的名妓,老來無家可歸搬進舊城一個廢棄的墓地,憑江湖義氣把旅館和殯葬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來自Kerala的私生女Tilo,克什米爾抵抗運動領袖Musa,以及他們大學時代的另兩位密友,四個人前後三十年的感情糾葛。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地被捲入克什米爾政治大潮,他們的生命軌跡也因此被多次改寫。

德里形形色色邊緣人,社會活動家,低種姓人,無足輕重的異見分子的生活百態。

構建這樣龐大的敘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我很驚訝,Roy竟然能夠把所有的故事線索銜接起來,讓所有人物發生交集、衝突,並且自然地走到他們最終的結局。更有趣的是,這些銜接並不牽強,故事交織過程中還不乏聰明的巧合和扣人心弦的懸念。有的書評把這本小說評為a baggy beast,一個晃晃悠悠的龐然大物,不無道理,但至少閱讀的體驗還是緊湊的,讀者並不會把故事或者人物看丟,我也從來沒有需要回頭查找某個人物或者事情的緣起。事實上,故事本身是讀這本書最大的樂趣。

然而就閱讀體驗而言,這本書和The God of Small Things並不相同。The God of Small Things的美,在於她溫柔而殘酷地暴露了我們內心最幽暗,微妙,甚至我們自己都拒絕承認的角落,但暴露的同時也不無體恤地道出我們的矛盾和尊嚴。

The God of Small Things封面

這本新書的敘事比起The God of Small Things繁雜得多,所以這樣忙碌的敘事妨礙了作者細細描述這樣微妙的心理體驗,可是在某些慢下來的瞬間還是能看到前一本書的影子,我把書中一段譯了一下,大約這個意思——

這天早上,Anjum像往常一樣給清真寺的瞎子阿訇讀報。阿訇似乎並不在聽,假裝不經意地問,"我聽說,你們這些舞姬,即使是印度教徒,死了也是土葬,不是燒化?是真的么?」*

Anjum感到麻煩將近,含混道,"真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阿訇顯然不想被矇混過去,機械地咕噥了一句,Sach Khuda hai. Khuda hi Sach hai. 真理即是上帝,上帝即是真理。這種山區卡車司機畫在車身上的座右銘。然後,他眯起那雙結了翳的瞎眼,狡黠地又問一遍,

"說說看,這些穆斯林舞姬,你們死後,誰擦洗你們肉身?誰送你們入土?誰給你們祈禱?"*

Anjum沒有說話。許久,她抬起頭,輕聲答道,

"阿訇,說說看,人們說起顏色的時候,比如,當我們說起日落,或者說起齋月的月光,你想到了什麼?"

兩人這樣深深地、致命地互相傷害了一番之後,對坐著默然了許久。太陽很好,靜靜地照在某個無名氏的墓碑上。最後還是Anjum打破沉默——

"阿訇,你是有智慧的人,你說,鳥死在哪裡?他們會飛著從天上掉下來嗎?他們掉下來,我們會踩到么?你說,全知全能的上帝,為我們每人告別這個世界的方式都做了安排么?"

那天,阿訇離開得比往常早。Anjum目送他離開。盲杖噼里啪啦地一路敲著墓碑,比平時都響。她知道自己根本沒必要挽留阿訇。即使他現在姿態做足,她, Anjum,一眼就能認出他人的孤獨,就像她了解自己的孤獨。他的內心需要她的庇蔭,就像她也需要他的庇蔭。依賴這種事情,從來就和殘酷捆綁銷售。

*印度教傳統的墓葬方式是火化,而回教墓葬是土葬。遵循正統的墓葬方式,對於兩個教派來說,都是極重要的、關乎靈魂的大事。所以這裡,阿訇含沙射影地暗示舞姬們出身低微,得不到正統的殉葬方式,其實是很殘酷的譏諷。

我總覺得印度是個瘋魔的地方。如果只是日常看新聞,看小說,甚至去旅行,只會驚嘆於這樣一個大國如此不可理喻。細想起來,也許不在那裡長大生活,很難體會種種不可理喻背後的緣由和道理,就像西方人看中國一樣,如何都是霧裡看花,更何況每個人都自帶偏見。一本小說,即使敘事再宏大,也無法讓讀者了解這個國度的所有前世今生,但Roy的價值在於,在所有關於印度的文本中,提供了一個詩意的、感性的、關乎內心的聲音。

點擊二維碼關注"向後一步」,一起看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後一步 的精彩文章:

TAG:向後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