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學》講透如何修身,先正心還是先格物?王陽明和朱熹誰對誰錯

《大學》講透如何修身,先正心還是先格物?王陽明和朱熹誰對誰錯

四書五經現在很少有人讀了,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讀不懂。今天,我再來講講這寶貴的修身之道,有緣者得之。

人生是一場修行,又以華夏修為最高最深,四書五經里只有一部書直接點透了修行的過程。正是《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明德是天下大德,是萬物一體之仁。王陽明講的好,所謂大人就是把天地看做一體之人,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人,所有人可以看做是一個人。而小人是根據形骸把自己和他人分開,用慾望蒙蔽住內心,為了利益甚至對親人朋友下手。小人的心感受不到萬物一體之仁嗎?也可以,看到小孩子要掉落井中也要救;聽到動物哀鳴也心也會惻隱;看到花草被毀也會有難過之情。只是小人把這份明德掩蓋在心底,所以要明明德。

在親民,明明德之後,親民就是明德的表現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到所有人都會有同情之心,都能夠有親切之情,哪怕花草樹木,也能溫柔以待。

在止於至善,為什麼明德之後還要止,把愛散播到全世界全宇宙不就好了嗎?萬物皆有道,道有其易之規律,或多或少,不曾增減一絲一毫。既然道有其尺度,人也要有尺度。譬如,自己的孩子掉到水裡,別人的孩子也掉到水裡,先救誰?王陽明的答案是,如果救別人的孩子那就是失去本性的惡人,愛有厚薄,情有深淺,若是自己的孩子都能放下,那和禽獸何異?同理,對待他人要有道,對惡人要如身體的腫瘤一樣除去,能幫忙的盡到心意足矣,莫去違背本性做出格的事情。吳京被逼捐就是例子,超過程度的愛和惡無異。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程朱理學總喜歡反著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其實是朱熹的謬誤,也是其偏離大道的關鍵。修行的開始是從哪裡做?王陽明是從心開始,心正了意才能誠,心誠才能致良知,致良知而後自然可以格物。朱熹呢,格物,通過物得到知,再通過知誠意,誠意再正心。事實證明,王陽明是對的。我們來看看這幾步怎麼執行下來吧。

正心,在王陽明的心學中,心天生就是正的,不需要再去正,心正但是念頭多,心呢,能憑著本真去區分,什麼是善念,什麼是惡念,把善念留下,惡念刨除就是正心了。

誠意,雖然心能區分善惡,但是我們很多時候還是會靠著大腦的所謂思維邏輯去編造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欺騙自己。看辯論賽的時候我們就發現,正方反方都有理,大腦就是這麼個東西,所以我們做事情要遵從內心,搞欺騙找理由讓自己做良心過不去的事情還理直氣壯就是不誠。心正了,大腦的意也要誠。

致知,致知不是知識啊,知識本就是人把萬物看做分崩離析的個體而產生的錯覺,總想把所有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搞清楚,最後淹死在知識的海洋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現在的西方人也喜歡搞這個,動不動就分科,越分越細,越細越糊塗,離大道真理越來越遠。致知是致良知,致內心,當你的內心光明的時候,有物進入你的心中,你自然就知道是什麼,怎麼做。為何王陽明打仗總是出奇制勝?因為超神一念,這是占卜里要用的,當你心平氣和的時候,自然能感應到你想知道的事情,以此起卦起遁才能准。當你內心平靜,你想知道的東西不需要占卜也會進來,你的心和萬物一體,你的念頭又怎麼會不是萬物呢?所以,修身是修內,從內心看宇宙,而不是修外,用望遠鏡看,看得越來越眼花繚亂。

格物,格物是最重要的,王陽明講外界的事物進入內心就是物。所以格物是格自己的行為,知行合一,若是前幾步都做到了,卻沒有按照內心去行動,那這格物功夫就沒做到,還是心不能全,有欺瞞內心的嫌疑,心不能誠,身也自然不能修。所以王陽明是最強調行動的,知行合一是格物功夫,為善去惡要天天來做。

最近的文章怕是很少有人能讀,不火的題材我清楚,但我就是想寫真東西了,不娛樂,不搞笑。但是也是一份心,一份功德。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人大有 的精彩文章:

TAG:同人大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