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俗:遞抱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以前人們 生活中離不開的很多民俗技藝,被高科技或現代工藝所取代,這其中有不少是應該傳承的,因為他們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瑰寶。
如剪紙、木刻、木雕、皮影、地方戲劇等等。但有些東西消失了就消失了,沒必要再傳承,因為社會和人們生活都不需要這種東西,如有些迷信、非科學的東西,就被歷史所淘汰。
但這些「民俗」必竟在歷史上存在過,雖然沒必要「傳承」,但用文字把他們記錄下來,讓我們子孫後代能看到在人類的生活史上,還有這種「民俗」的存在,這也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下面筆者就整理一則以前人們生活離不開,但現如今已消失的「民俗」,不知各位看官還有記憶否?
遞抱壺!
遞抱壺是指結婚大典中一個重要環節,非常熱鬧。
六十年代末期,母親帶著我去參加一個舅舅的婚禮,就見到這樣一場婚禮,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在安徽省宿州市時村鎮的東北約四十里處,有個叫胡集的村莊,現在應該隸屬於靈璧縣。在這個村裡有一位我應稱為舅舅的人,名叫「爪鉤」。
對這個舅舅我沒有印象,因為我有兩個舅舅,大舅在宿縣縣政府上班,二舅在淮北電信局上班,這個舅舅沒聽說過,也幾乎沒什麼來往。可能屬於「義舅」之類吧。
即稱為舅舅,也屬「近親」了,母親就按當地風俗,提前一天趕到。當時沒有車,連自行車也極為少見,母親又是小足,她帶著我步行五六個小時,才趕到胡集。母親見到久違的「親人」,自然是喜上眉稍,家常理短啦個不停……
爪鉤舅有弟兄三個,老大叫「鐵杴」,老二叫「尿罐」。農村人大都給孩子起這麼不好聽的名字,好帶、能養活、辟邪。
特別是有的家庭生了孩子以後,不幸夭折了,再生孩子,就起什麼「狗蛋」、「狗剩」、「二狗」之類,名字雖然不好聽,但包含著父母深深的愛和希望。
婚禮在第二天如期舉行,到了上午約十點左右,接新娘的花轎,有四個抬著來到院子的大門口,門中的道路早已鋪上紅地毯,落轎以後,新娘由兩位伴娘攙扶著下轎,有人把一個裝滿小麥、紅豆、玉米、花生、紅棗、核桃、小米、高粱等物的廣口陶罐,遞給新娘,新娘兩手接過罐子抱在胸前,走一步退兩步地往院內貢桌前「蝸行」。
新娘走一步,約為30厘米,每退一步約為十厘米,共退二十厘米。就這樣,一邊走一邊退,從院門到貢桌一二十米的長度要走半小時以上。這可能就是河南劇《朝陽溝》中所謂「走一步退二步」的來歷吧。
新娘是慢慢走、慢慢退,不能有絲毫的著急,而且,每走一步或退一步,都要停頓一二秒種。走或退都要有「韻」、有「派」,彰顯新娘的穩重和矜持!
遞抱壺辛苦的不單是新娘,兩個伴娘在新娘後面也是似走非走,似停非停的跟著。
新娘在慢慢走,四周參加婚禮的客人和看客卻一點也不著急,還興高采烈地圍在四周看著。院外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在新娘走完,盡頭就放一火盆,內有燃燒的紙錢,但火不是太大,有點意思就行。新娘跨過火盆,就衝掉了她從外面帶來的「邪氣」,以後的日子,也會「紅紅火火」。
新郎本家的嬸子之類的親屬,接過新娘懷中的「壺」,放在堂屋中間的貢桌上,點上三柱香。
新郎的長輩,有爺爺奶奶的是爺爺奶奶就坐貢桌兩側;沒有爺爺奶奶的,就是父母坐在貢桌兩側,就可進入「拜堂成親」的環節了!
遞抱壺,在古代的婚禮中多為普遍,近代很少使用,到了現在幾乎絕跡。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都沒有這個環節,即使是反映皇親貴族的影視作品,都沒有這個環節。
這是因為編劇導演不知「遞抱壺」為何物,沒有寫上去。其實,在以前,稍為有點臉面的人取親,遞抱壺這個環節,都是結婚大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不能輕易取消的。
不知為何,雖然遞抱壺在婚禮中極為重要,但很多的文獻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都沒有記載,這也是影視作品中沒有「遞抱壺」這一環節的重要原因。
為此,我專門去採訪了號稱宿縣「活地圖」、「百科專家」的萬立勛老先生,年近九旬的萬老對此也是「只聽說」,沒有見過文字資料。
因為我當時參加這場婚禮,年齡尚小,並沒有認識到這場婚禮的「文學價值」、「史料價值」,只是一個看熱鬧的「玩童」而已,對於遞抱壺中的諸多細節,至今也沒弄明白。
諸如,壺內到底放什麼東西?放這些東西的含義有哪些?從婚禮開始到結束,要放十幾次炮仗,每次放炮的名稱及意思是什麼?
對於這些疑問,還得以後慢慢挖掘、探討、研究……
補充馬慶州老師的《遞抱壺》
曹芳
我曾問過一位年齡八十六歲的老太太,據她說:她一輩子當過三次胭脂客,kei,念第三聲,不念第四聲ke。
當胭脂客的前一位必須是結過婚的女子,而且龍鳳圓滿之人。為什麼呢?後面你就會知道了,後面緊跟六到八位未婚的年滿十六歲的近親閨閣姑娘。為什麼呢?
因為遞抱壺這一婚禮插曲時間長,往往從花轎來到,就開始鳴炮奏樂,放了炮,胭脂客就開始扭腰搖擺走一步退大半步,大約就如馬老師所言,走三十厘米退二十厘米,直到走到花轎跟前,把壺遞給轎里的新娘子,新娘子接過壺,再由嬸子或嫂子攙扶出轎,再邁過火盆,這期間喇叭吹奏是不能停的,吹喇叭嗩吶的都累的直說葷話,再加上看客中起鬨的老少爺們們,那場面興奮亢昂!
葷話不絕!
所以胭脂客前面一位必須是已婚婦女。龍鳳齊全的已婚女人走前面還有潛在的意思,那就是希望新人也能早生貴子、龍鳳齊全、命好運好、日子興旺發達、心想事成。
為什麼這個插曲費時,費事還那麼吸引人呢?那是因為當胭脂客的都是精挑細選的美女,裙袂飄飄婀娜多姿,再加上有點戲謔性,所以很是招人觀看。
胭脂客不把壺遞給新娘子,喇叭就得吹,有的剛開始是坐著吹,後來站著吹,再後來一條腿蹬著板凳吹,最後都把吹喇叭的整的求救告饒,有的被整急眼了都罵罵咧咧,惹起事非。
至於壺裡裝的是什麼?聽老太太說:花生、紅棗、桂圓、麥粒、米粒、蔥須,都是些吉利物。
如此熱鬧的婚禮插曲為什麼丟棄了呢?主要是因為太費時,費事,有時還惹事,好好一場婚禮,最後戲謔急眼了打架收場這些都是擱置了的原因。
點擊展開全文
※小級別調整,無礙大勢
※英拉,高顏值泰國前總理去哪兒了
※制約中職教育發展的瓶頸
※行情延續,乘勝追擊
※微讀 城裡的麻雀
TAG:時代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