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彭德懷打金日成耳光」之說很可疑 | 短史記

「彭德懷打金日成耳光」之說很可疑 | 短史記


圖:中朝聯合指揮部高級指揮員合影,金日成(左三)、彭德懷(左四)




文 | 諶旭彬



近年來,「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的說法流傳甚廣,大意謂:金之人民軍擅自撤退給志願軍造成巨大損失,「彭德懷氣憤萬分,狠狠扇了金日成兩個大耳光。都打腫了,金一星期沒法吃飯」。




此說是真是假?




流傳的主要版本



「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一事,市井流傳極廣,但版本並不多。




較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某都市報2011年10月14日刊發的一篇佚名文章《彭德懷狠抽金日成兩耳光》,該文寫道:





「在

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

中,當戰局形勢逆轉時,金日成為保存實力,不顧全局下令北朝鮮軍隊撤退,結果被美軍所乘,致使不少志願軍陷入敵後。其中,

戰鬥力較弱的六十軍一八零師被俘七、八千人,造成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最慘重損失。

據聞,彭德懷氣憤萬分,狠狠扇了金日成兩個大耳光。

……據近年解密的資料,

原來是朝鮮第一軍團頂不住敵軍反擊,為保存實力臨陣逃脫,也不通知志願軍

;難怪彭德懷拍案大罵金日成不顧大局。更有外電報道是彭大將軍為數萬子弟兵傷亡狠抽了金日成兩大耳光。在文化革命批鬥彭總時,『軍閥作風,對朝鮮人民領袖搞大國沙文主義』是一大罪狀。其實朝軍畏敵逃陣,依法當斬,中朝聯軍司令彭德懷抽兩巴掌算客氣了。」



該文文末註明「據××網」(某門戶網站),顯示其並無史料依據,而系由網文改編而來。




另一版本大同小異:





「香港《明報》編者按:在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中,當戰局形勢逆轉時,金日成為保存實力,不顧全局下令北朝鮮軍隊撤退,結果被美軍所乘,致使不少志願軍陷入敵後。其中,戰鬥力較弱的六十軍一八零師被俘七、八千人,造成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最慘重損失。據聞,彭德懷氣憤萬分,狠狠扇了金日成兩個大耳光。都打腫了,金一星期沒法吃飯。」




《明報》是否刊登過這樣一篇報道,筆者未能查詢確切。無論有無,該版本中的「據聞」二字,已說明該「編者」對「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一事,並未掌握確鑿史料。



幾點質疑




上述兩種版本,均將「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一事的背景,置於第五次戰役的第三階段,即「戰局形勢逆轉」之後;具體前因後果的敘述,也基本一致。




若考察第五次戰役志願軍與人民軍的配合情形,當知此種前因後果,其實難以成立。



1、由朝鮮方面指揮的三支人民軍部隊,未發生擅自撤退致志願軍嚴重受損的情況




譬如:按傳言說法,「金日成為保存實力,不顧全局下令北朝鮮軍隊撤退,結果被美軍所乘,致使不少志願軍陷入敵後」。




梳理第五次戰役的撤軍情形,可知此種說法大有問題。





第五次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二兩個階段,志願軍及人民軍處於攻勢地位,不存在「北朝鮮軍隊撤退」問題,故略過不提。




志願軍及人民軍的撤退,從第三階段開始。因第二階段進攻已耗盡志願軍和人民軍的糧、彈、體力,1951年5月20日24時,前線指揮員宋時輪、王近山、陶勇聯名致電彭德懷、鄧華、朴一禹等中朝聯合司令部首長,提議:





「據當面情況,美軍已東調,偽軍潰散後縮,特別是我部隊糧食將盡,個別單位已開始餓飯。因此,我們認為,如整個戰線不繼續發動大攻勢,而只東邊一隅作戰,再殲敵一部有生力量,我們亦必須付相當代價,但不能攪出一個大結局,則不如就此收兵,調整部署,進行整理,準備以後再斗。」



彭德懷同意此種分析。21日下午4時,彭致電毛澤東,彙報戰場情況並分析認為:





「我軍繼續前進,不易消滅敵人,徒增困難,不如後撤,使主力整補,以逸待勞,尋機殲敵。」




毛澤東於22日複電表示贊同。在毛澤東複電的前一天,中朝聯合司令部已決定停止進攻,「決將各兵團主力轉移至渭川里、朔寧、文惠里、山陽里、楊口、元通里之線及其以北」,同時指示志願軍各兵團「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從現在位置起,採取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殺傷消耗敵人,爭取時間」。




也就是說,當第二階段進攻結束,中朝聯軍集體後撤,是中朝聯合司令部的共同決策,人民軍在第三階段初期的集體後撤,並非金日成「不顧全局」的命令所致。



按當日的部署,人民軍的具體撤退計劃是:





「第1軍團主力轉移至開城地區休整,留一部於汶山、坡州里以南阻敵。……人民軍前線指揮部所屬部隊主力轉移至麟蹄、楊口、襄陽之線及以北地區休整,以1-2個師在於論里、縣裡、西林里線及以南採取機動防禦,阻擊敵人。……(人民軍)第5軍團以1個師于于論里南北地區,節節阻擊敵至昭陽江一線;第2軍團以1個師於縣裡南北地區節節阻擊敵至加里峰、寒石山一線;以第3軍團以1個師於西林里南北地區節節抗擊至5月底,保證第2、第5軍團主力轉移。」




23日晚,志願軍和人民軍主力開始按計劃向北撤退,掩護部隊亦開往預定防禦陣地,但部署調整尚未完成,聯合國軍利用其機動力優勢組織的反撲已至。如《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所言:





「志願軍和人民軍對『聯合國軍』的反撲雖有估計,並作出了迎擊敵軍反撲的部署,但是,由於對『聯合國軍』有計劃地實施如此大規模和如此形式的反撲估計不足,以致轉移的計劃不夠周密。特別是擔任掩護的部隊,有的需要兩天行程,作橫向運動方能進入防禦地區;有的需要在26日方能交接防務,承擔預定掩護任務;有的掩護部隊雖然進入了防禦地區,但尚未形成防線,尤其是沒有很好地控制要點和公路。當『聯合國軍』實施反撲時,志願軍和人民軍主力剛剛開始或正準備北移,防線出現多處空隙,致使美軍『特遣隊』得以乘隙而入。志願軍和人民軍停止進攻,主力向後轉移,本來是勝利回師的主動行動,卻由於對『聯合國軍』反撲估計不足,部署不周,導致了轉移初期十分被動的局面。」



換言之,早在「戰局形勢逆轉」之前,志願軍已經擬定了「勝利撤退」方案,其突然陷入困境,是自身準備不足,及聯合國軍以高機動力迅猛反撲的結果,而非金日成擅自撤退人民軍所致。




當然,在聯合國軍反撲的過程中,人民軍確曾給志願軍造成過麻煩。人民軍第一軍團陣地被南朝鮮第一師突破後,「人民軍部隊於23日晚撤至臨津江以北的汶山至高浪浦里一線。志願軍第65軍的右翼因此暴露。」

但應該注意的是,人民軍第一軍團,第五次戰役時,歸屬志願軍第19兵團指揮;人民軍前線指揮部直接指揮的部隊只有人民軍第二、第三、第五軍團,這三個軍團全部在東線作戰。

據戰史記載:





「在東線,美第10軍指揮的南朝鮮第7師、美第3師和南朝鮮第3、第1軍團部隊仍在整頓隊勢,鞏固防線,沒有大的進攻動作。志願軍第9兵團主力和人民軍前線指揮部所屬部隊按計劃向北轉移。」




也就是說,朝方直接指揮的三支部隊,並沒有發生擅自撤退給志願軍造成巨大損失的問題。




此外,這三支人民軍部隊,在第五次戰役期間的最高指揮官,是擔任中朝聯軍副總司令的金雄,而非金日成。彭德懷若要打人耳光,似應該打金雄,而非金日成。





圖註:第五次戰役第三階段作戰經過要圖,引自《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了解部隊具體部署位置,對理解本文至關重要:人2、3、5在東線,志180師在中線,人1在西線。惟人1軍團撤退影響志65師,但該師並未傷亡慘重。




2、60軍軍長韋傑總結志願軍180師「被俘七、八千人」之因,未提及人民軍




傳言還說,第60軍180師陷入敵後,「被俘七、八千人,造成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最慘重損失」一事,與人民軍的擅自撤退有關。




此說與第五次戰役中朝軍隊的具體部署位置不符。從第三階段的戰鬥部署來看,180師處於中線戰場,其前後左右,均無人民軍部隊,彼此相隔甚遠(見上圖)。





60軍軍長韋傑,生前因180師之悲劇鬱郁多年,認為當日誌願軍司令部對180師悲劇所做的結論並不公允。但在其臨終前夕口授之遺稿中,韋傑列舉了他所認可的七條導致180師悲劇的原因,並無一字提及人民軍擅自後撤問題。韋傑所列七條原因,反覆、隱晦地道出了他對志願軍司令部指揮系統的不滿。韋傑說:





「我認為,造成該師招致重大損失的主要原因在於:




一、在作戰指導上有輕敵麻痹的嚴重缺點。

首先,從全局上看,沒有貫徹量力而行的作戰原則,確定戰役目標和任務超越了志願軍的作戰能力。

(筆者註:這是對志司高層的批評)

……二是輕敵麻痹,沒有做到知己知彼,對敵人企圖判斷有誤。……如180師奉命於北漢江以南擔任掩護傷員轉移時,敵人已發起攻擊,該師還以為敵是『以攻為守』,沒有及時調整部署……

(筆者註:這是自我批評)

三是作戰部隊沒有根據作戰對象的變化進行充分準備。我三兵團參加五次戰役系入朝後同美軍第一次交手,一方面部隊入朝較為倉促,各方面準備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對美李軍作戰的實際經驗……

(筆者註:這是自我辯解)




二、兵力部署分散,各級都沒有掌握強大的預備隊。

……在戰役第二階段軍在戰役過程中沒有掌握機動兵力,戰鬥行動上受很大影響。在戰役第二階段發起後,兵團將我軍的三個師分由三兵團和十二軍、十五軍指揮,分散在三處作戰。軍在戰役過程中沒有掌握機動兵力,戰鬥行動上受到很大影響。在阻擊敵人北犯時,我六十軍3個師雖奉命歸建,但位置分散,距離甚遠,軍不能根據新的情況及時調整部署,全軍仍一線配置於30公里正面上,軍的防禦缺乏韌性。致一八0師被圍時,其餘兩個師仍在春川東北地區,山大路小,運動不便,不能及時救援。戰後看,如能在戰役結束時,迅速將一八0師、一七九師轉移至北漢江以北地區並肩組成防禦,將一八一師作軍二梯隊,同時加強與友鄰聯繫,態勢將有利得多。一八0師被圍之時,三兵團也無任何機動兵力,不僅不能增援我六十軍,解圍一八0師,兵團防禦地段之史倉里至都平里之間十分空虛處於非常危險的情況下,也無力組織增援。……

(筆者註:這是對三兵團高層部署和志司高層部署的批評)




三、未能選擇良好的阻擊陣地、實行重點防禦。

……

(筆者註:這是針對180師的自我批評)




四、組織指揮不嚴密,與友鄰協同失調。

五次戰役中在組織指揮上沒有注意照顧部隊建制,部隊建制打得很亂,這給部隊作戰行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時,三兵團命令我六十軍防禦。接此命令時,我軍相當分散,軍里沒有掌握戰鬥部隊。各師雖奉命歸建,但尚未收攏。一八一師距軍部120多公里,要走幾個晚上才能歸建。一八0師在加平方向遭敵反撲,陷入不拔,無法歸建。同時,兵團也沒有把該師交回來,掩護傷員轉移任務均系兵團直接向該師下達,兵團自23日至26日又與各軍失去了聯絡。(編輯註:這是在批評三兵團高層越級指揮)只有一七九師後撤路線與軍部一致,該師剛趕到軍部附近,敵坦克部隊已進至華川,軍當即將該師部署在馬鐵里以北的丘陵地帶展開,擋住了敵沿公路北犯之主力,把敵人的銳氣打下去了,但一七九師亦遭受很大傷亡。後來彭總在總部開會時講:『六十軍機動靈活,能夠把一七九師使用在這個方向上,把敵人擋住了,否則敵人沿春川這一條公路插到元山港背後,後果將更為嚴重。』(編輯註:這是對自身軍一級指揮能力的辯解)實踐證明,大兵團作戰,友鄰協同至關重要。5月23日在一八0師遭敵攻擊時,右鄰(63軍)友軍未作通報,突然後撤,使一八0師側翼更加暴露(空隙戰鬥地幅是60軍的)。此一缺點為敵所用,敵乘機猛插城隍堂,致一八0師完全陷入三面受敵、背水作戰的不利態勢。……

(筆者註:這是對志願軍友軍的批評)




五、通信聯絡沒有保障,指揮經常中斷。

……




六、後勤保障能力差,部隊作戰行動受到極大限制。

……

(筆者註:這兩條是強調客觀大環境)




七、一八0師領導幹部遇險慌亂,指揮失當。

……」

(筆者註:該部分看似自我批評,但重點放在了180師官兵的勇敢頑強和對既定結論——180師「沒被包圍,可以突圍」——的否定上)」




從韋傑這份遺稿來看,他對長期將180師悲劇的主要責任歸咎於第60軍軍部和180師師部的指揮、判斷失誤,是有很大意見的。

遺稿並無一字提及朝鮮人民軍,反倒對志司、兵團、志願軍友軍三個層面做了含蓄的批評,尤其點名提到了63軍不告而撤對180師造成的危害。

顯見180師之悲劇,與人民軍關係不大,彭德懷應無可能因180師遷怒金日成而打他耳光。





圖:韋傑中將




3、人一軍團撤退威脅到65軍,但65軍「一個連也沒有被敵人吃掉」,彭不會因此抽金日成耳光




如前所述,除人民軍第一軍團曾後撤導致志願軍第65軍右翼暴露之外,參與此役的其餘三支人民軍部隊,因東線戰事並不緊張,故得以按原計劃撤退,並未發生危害志願軍之事。志108師的悲劇,也與人民軍關係不大。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人民軍第一軍團的撤退使位於其東部的第65軍傷亡慘重,故而引發彭德懷震怒,打了金日成耳光呢?




這種可能性不存在。




據曾在第65軍擔任團長、參加過第五次戰役的張振川回憶:





「五次戰役後階段,5月22日-23日19兵團主力63軍、64軍、人民軍一軍團全部撤走以後,此時65軍所處的情況十分嚴重,敵人重兵集團在這個方向進行主要突擊,65軍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抗擊敵人的進攻,雖然有幾次軍戰鬥隊形被分割,有的師團被敵包圍,但連一個連也沒有被敵人吃掉。相反,除一階段俘虜英國29旅200多,就在這個艱苦拚命阻擊階段,還俘虜了美王牌騎一師、25師以及偽二師的俘虜,阻住敵人開始大舉所謂特遣隊的追擊。」




第65軍整個戰役期間傷亡數千人。但

在第三階段撤退-阻擊期間,既然「一個連也沒有被敵人吃掉」,且先行撤退者並不止是位於其西面的人民軍第一軍團,位於其東面的志願軍63軍、64軍,同樣先於65軍撤退。彭德懷顯然沒有理由因65軍而打金日成的耳光。





圖註:1955年金日成訪華,與彭德懷互相敬酒




彭、

金關係確實很緊張




「彭德懷怒扇金日成耳光」這一傳言,在未獲確鑿史料證實,且敘述中史料漏洞相當嚴重的情形下,仍能流傳甚廣,與彭德懷與金日成在朝鮮戰場上關係確實相當緊張,不無關係。




1

在軍隊的統一指揮、南進策略等許多問題上,彭、金存在嚴重分歧




彭、金之間矛盾甚多,首推中朝軍隊統一指揮權問題。




志願軍數十萬部隊入朝後,金日成已意識到由朝方統一指揮中朝軍隊並不現實,轉而努力希望保持人民軍指揮的獨立性。但彭德懷另有考慮。彭曾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提到:「朝鮮黨徵兵問題異常嚴重,16-45歲男子全部徵調入伍。入伍工人家屬無人過問,一般群眾沒飯吃。一切無長期打算,孤注一擲的冒險主義從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軍事指揮異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結果3萬人未退出多少」……可見其對朝鮮方面的軍事指揮能力缺乏信心。




第一次戰役期間,雙方因協調乏力,朝鮮黨政軍民撤退堵塞道路導致「志願軍行軍作戰受阻」、人民軍誤擊志願軍等事件多次發生,則促使彭開始考慮軍隊指揮權歸屬的統一。但金日成在這個問題上相當敏感,拒絕配合,堅持雙方只派參謀擔任通信聯絡,不同意讓人民軍總部靠近志願軍總部。彭希望留下人民軍第6師協同志願軍作戰,金日成亦堅持將其調走;彭提出第二次戰役後撤幾十里設伏,朝方亦聯合蘇聯駐朝軍事顧問表示反對。此事最後鬧到莫斯科,由斯大林親自拍板表示「完全贊同由中國同志來統一指揮」,才算告一段落 。




此外,在鐵路運輸的統一調度方面,中、朝也出現了相當大的矛盾,現實是:朝方鐵路和機車損毀殆盡,運行車輛、搶修線路的工人和器材、運送物資的部隊、司乘人員均依賴中方提供,由朝方管理調度實不可能;但朝方認為鐵路管理涉及國家主權,輕易不願想讓,雙方糾結良久。最終仍依賴莫斯科的意見才得以解決。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圍繞著是否南進追擊,進而一舉解放全朝鮮半島的問題,彭、金之間再度發生了激烈衝突。彭主張休整,金主張速勝。1951年1月11日,彭德懷、金日成、朴憲永就此事坐到一起商議,金、朴一再堅持須迅速南進,彭發了怒,宣稱:

「你們過去說美國一定不會出兵,從不設想如果美國出兵怎麼辦,現在又說美軍一定會退出朝鮮,再不考慮如果美軍不退出怎麼辦。你們指望速勝而又不作具體準備,結果只會延長戰爭。你們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把人民的事業拿來賭博,只會把戰爭再次引向失敗。志願軍休整補充需要兩個月,一天也不能少,可能還要三個月,沒有相當的準備,一個師也不能南進。我堅決反對你們這種輕敵的錯誤意見。你們認為我彭德懷不稱職,可以撤職審判,可以殺頭。」可見雙方分歧之嚴重。志司參謀楊迪說:「友方領導同志由此而對彭總積怨」,並非虛言。




2、彭拒絕出席金的祝壽慶典;金致信外交部表示非常贊同廬山會議對彭的處理




彭、金在朝鮮戰場上芥蒂頗深,亦延及到了戰場之外。據志司參謀楊迪披露,「1952年4月15日,是金日成40歲生日,朝鮮方面要舉行祝壽慶典,三次請彭德懷同志去參加祝壽活動,每次都是派黨政軍最高級領導來邀請,彭總就是堅決不去,記得當時彭總說話的大意是:現在前方的指戰員正在浴血奮戰中,朝鮮國土被敵人轟炸成一片廢墟,人民正處在最艱難困苦,無以為生中,怎麼40歲生日就搞祝壽慶典呢?友方領導同志由此而對彭總又一次積怨。」




不論彭拒絕出席金日成的生日慶典的理由是否如其所言,其結果只可能是加深彼此間的不滿。




另據沈志華教授披露,「彭德懷在廬山會議『出事』後,金日成曾致電外交部,『表明他非常贊同對彭的處理,並要求親見毛澤東,有很多事要對其說。』」此中亦不難看出,二人積怨之深。




(參考資料: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韋傑:《關於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一八0師遭受重大損失原因的回顧》(初稿),轉引自《鏖戰疆場餘墨》(張振川著);沈志華:《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高層的矛盾、分歧及其解決》,載《暨南史學》2007;楊迪:《在《毛澤東的艱難決策》(一)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等。)




長按二維碼

,關注「短史記」微信公眾號(微信id:tengxun_lishi);

無法長按二維碼,請在微信中直接搜索「

短史記

,可以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以法治孝」的秦王朝,反而不孝成風 | 短史記
蔣介石為何秘密給胡適送錢? | 短史記
「以法治孝」的秦王朝,反而不孝成風
魯迅當年,幾乎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 | 短史記
蔣介石為何秘密給胡適送錢?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