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聖彼得堡,俄羅斯之心

聖彼得堡,俄羅斯之心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聖彼得堡將歐洲所有城市的美妙集於一身。

——伏爾泰




 

救世主滴血大教堂




涅瓦河(Neva River)畔,聖彼得堡這座古老而浪漫的城市,被視作俄羅斯之心,主宰著俄羅斯民族文化與藝術中最值得驕傲的部分,也寫就了俄羅斯帝國歷史上最璀璨輝煌的詩篇。這座彼得大帝用夢想修築的傑作,是普希金(Pushkin)、果戈里(Gogol)、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高爾基(Gorky)、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肖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以及列賓(Repin)所生活過的城市。在這裡,到處都可以尋到這些偉人們的腳步與印記。而俄羅斯歷史上兩位被尊稱為「大帝」的沙皇——彼得一世(Peter the Great)與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均堅定不移地把聖彼得堡視為俄羅斯的首都,並且在此開創了地跨亞歐大陸的俄羅斯帝國的黃金時代。一戰時期,列寧在這裡發起了著名的「十月革命」,誕生了布爾什維主義。1924

年列寧去世後,聖彼得堡改名列寧格勒,直至1991年。




在沼澤上興建的輝煌都城





> 斯莫爾尼宮




1703年,正是俄羅斯帝國與瑞典王國為爭奪波羅的海(Baltic Sea)出海口而

發動的「大北方戰爭」初期。為了牢牢掌控海上霸權並與實現征服歐洲的野心,彼得一世宣布了在芬蘭灣入口處的涅瓦河畔建立一座新的帝國都城——聖彼得堡的偉大規劃。當年5月27日,「彼得保羅要塞」(Peter and Paul Fortress)奠基,這也是這座城市開始的地方。1712年,彼得大帝正式遷都聖彼得堡。可以說,聖彼得堡,這座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完全是在涅瓦河畔的一片泥濘中按著彼得大帝爭霸歐洲的戰爭藍圖與宏偉願景而興建的。正是這座從沼澤地上建立起來的城市,在此後的200餘年間,一直是俄羅斯最為璀璨榮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聖彼得堡是一座罕見的在建設之初就已經完全規劃成型,並以俄羅斯帝國舉國之力打造的偉大都市。彼得一世任命瑞士建築師多梅尼克?特列吉尼(Domenico Trezzini)為總建築師對城市進行規劃。彼得宮(夏宮)、彼得保羅

大教堂、聖彼得堡大學等建築也均出自特列吉尼的設計方案。






 > 冬宮室內




除了興建宮殿與教堂外,為了迅速建設適合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聖彼得堡,特列吉尼做了三種標準的住宅設計,分別給富人或手工業者、商人、名門望族。三百餘年後的今天,聖彼得堡中心城區仍保持著當年特列吉尼規劃藍圖的模樣,並很好地滿足著現代城市各方面的基礎需要,因此它也可以以歷史名城的身份整

體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大北方戰爭的絕對勝利為俄羅斯帶來了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以及雄霸歐洲的地位,自此,盛極一時的瑞典王國逐漸走向沒落,而在彼得大帝大刀闊斧的改革帶領下的俄羅斯帝國卻走向極盛與輝煌。這一時期聖彼得堡的主要建築風格為恢弘繁華的巴洛克風格。大批的宮殿和教堂被興建起來,如冬宮(埃爾米塔什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伊薩克大教堂等等,無不彰顯著對外擴張與膨脹中的帝國氣象。1714年,彼得大帝甚至下了一個著名的命令,全國各個城市都禁止建設石頭房屋,所有石匠都必需集中至聖彼得堡參與新都城的建設。約有十萬名工匠被派駐到工地上勞作,因為彼得堡是一片沼澤地,全國所有的石頭都要運到這裡充當地基;此外,從外地來這裡的船隻也要交稅,所謂的稅並不是錢幣,而是隨船運來的石頭。按當時的規定,大船要攜帶30塊,小船要攜

帶10塊,每塊不小於10磅。





 > 涅瓦河




有著強烈擴張野心並在政治上主張全盤西化的彼得大帝,將聖彼得堡視為俄羅斯的「歐洲之窗」,他的野心並非僅停留在建造一座「歐洲式」的俄羅斯都城,而是一座足以讓歐洲乃至世界仰望的世界帝都,重現羅馬帝國當年的輝煌——自1472年,莫斯科大公迎娶了東羅馬帝國的末代公主後,驕傲的俄羅斯人便一

直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而沙皇的意思,便是凱撒。




在城市規划上,聖彼得堡更為人所知的便是縱橫交錯的涅瓦河水道,因此聖彼

得堡也被稱為「北方威尼斯」。這些人工運河的開鑿要歸功於俄羅斯歷史上另一位偉大的沙皇,也是唯一被稱為大帝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她為了緩解芬蘭灣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而修建的了諸多人工運河。這位女皇自1762年登基之初,就確立了聖彼得堡為俄羅斯唯一的首都,結束了聖彼得堡與莫斯科

之間的搖擺歷史。寬闊的水面也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水上交通便利,進而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至今仍有許多來自芬蘭、瑞典和其他國家的商自此通過。而如今涅瓦河上的遊船則是人們快速領略聖彼得堡美麗容顏的最佳方式,河道上大大小小四百餘座橋樑成為美麗的城市風景,特別是每年4至11月,凌晨時涅瓦河上一系列開闔式橋樑次第開啟,以供大型船隻通過的獨特「開橋」景觀,是

人們不能錯過的獨特風景,同時也給了那些想要「夜不歸宿」的人們一個絕佳的理由。






 > 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混血」城市的多元建築




正如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言,「聖彼得堡屬於俄羅斯,卻不屬於俄羅斯人。」聖彼

得堡的建築是極度多元的。走在聖彼得堡的街頭,隨處可見的巴洛克主義、古典

主義、帝國風格、浪漫主義、折中主義及少量手法主義夾雜著哥特式的建築讓這座「混血」城市如童話般虛幻而又美不勝收。雖然建築的年代與風格多樣,但是卻保持著一種驚人的和諧,讓聖彼得堡成為人們公認的俄羅斯最美麗的城市。






 > 貝爾蒙德歐洲大酒店室內




義大利建築師卡羅?羅西(Carlo Rossi)是參與聖彼得堡建設的重要建築師之一,他在聖彼得堡留下了諸多古典主義建築作品,比如1829至1834年間建設的參議院和議會大廈、1819至1825年的米哈伊洛夫斯基宮(現為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及其門前的藝術廣場,與之相連的還有古老的貝爾蒙德歐洲大飯店,從酒店的命名就可以發現當時聖彼得堡想

要成為歐洲最開放和重要的都市的野心。而這座五星級歷史酒店的內室裝飾,

則保留了瑞典建築師弗雷德?伊萬諾維奇?德瓦爾(Fyodor Ivanovich Lidval)於1905至1914年打造的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整座酒店均是受保護的俄羅斯文化遺產。由於距離馬林斯基劇院與藝術廣場僅幾步之遙,所以這座酒

店與音樂與藝術的淵源頗深,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帕瓦羅蒂都是這裡的常客。




涅瓦河畔,無數的宮殿、豪宅與教堂編織出自然的詠嘆調。冬宮與夏宮,自然是聖彼得堡最不可錯過的建築傑作。它們一座屬於彼得大帝,一座屬於葉卡捷琳娜二世。如果說這兩位有著深厚歐洲遊學與生活背景的帝王奠定了聖彼得堡的

西化格調,但風格各異的東正教堂的存在,則又將人們拉回到帝國的現實。






> 彼得保羅要塞




聖彼得堡最具有地標性質的教堂建築莫過於以諸多色彩艷麗的「大洋蔥」穹頂著稱的滴血大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ur on Spilled Blood)了。它於1883至1907年間建立,正式名稱是基督復活教堂,其部分結構是模仿莫斯科的聖瓦西里教堂所建。因為修建於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暗殺的遇難地,因此也得到了「滴血教堂」的恐怖名字。這座教堂是聖彼得堡的標籤,並經過20餘年的修復,如今已經可以開放進入參觀。但是最值得人們進入的教堂,卻是涅瓦河畔的聖

伊薩大教堂(Saint Isaac』s Catheral)。




作為俄羅斯帝國的主教堂,伊薩基輔教堂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四

大教堂之一。它於1818至1858年由法國建築師里卡爾?德?蒙費朗設計建造,被稱為「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完美作品」。前後共有約44萬民工花了40年時間才將這座巨大的教堂呈現在世人面前,其工時耗費之巨大,超過了聖彼得堡的任何一座教堂,其金光閃閃的大圓頂成為聖彼得堡老

城區最引人注目的制高點。據記載,僅為其中央圓頂、鐘樓圓頂以及十字架鍍

金就花費了整整8年時間,當時俄國最優秀的藝術家均參與了大教堂的裝飾工程。但教堂落成後,諸多珍貴石材的使用以及與周遭建築不和比例的高大,讓它飽受人民爭議。教堂落成後僅一個月的時間,將半生光陰耗費在這座教堂上的蒙特朗便與世長辭。而如今,這座教堂已經完美融入了聖彼得堡的建築基因之中,爬上這座高約102米的教堂穹頂,人們可以俯瞰聖彼得堡的全部市容。而教堂內部的裝飾也極盡奢華,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因而已經作為博物館對外開

放參觀。




俄羅斯藝術之魂




聖彼得堡作為俄羅斯的文化中心,可以說隨便一個地方都可以說出一連串與歷史文化名人有關的故事與典故。擁有200餘座博物館與名人故居散落在聖彼得堡城市中心,包括普希金公寓博物館、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物館、斯蒂格利茨博物

館、列賓故居等等。






 > 冬宮




冬宮之中的國立埃米塔什博物館,原本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私人博物館,於1863

年正式開放,如今已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這裡收藏各種古董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近300萬件,按照史前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東方文化和俄羅斯文

化幾大專題陳列,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收藏有達芬奇、拉斐爾、倫勃朗、魯本斯等諸多藝術巨匠的作品,但其金碧輝煌的建築本身

往往被人們視作更加吸引目光的藝術傑作。




而俄羅斯國立美術館(The State Russian Museum)則是藝術家們所要前去

朝聖的地方。在中國,沒有一個畫油畫的人不知道列賓的名字,列賓似乎是一種情結。他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出現在中國的小學美術課本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列賓的諸多重要作品,均被收藏在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國立美術館

中。古老的俄羅斯皇家藝術學院也曾於1947年以後更名為列賓美術學院,

直至蘇聯解體後又改稱為聖彼得堡美術學院

。然而,在中國,人們今天依然習慣性地稱它為列賓美術學院,因為以中央美術學院為首的中國藝術院校在上世紀均深受列賓美術學院教學體系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今天依然存在。列賓美術學院作為俄羅斯最高的藝術學府,也培養出了眾多藝術大家,諸如列賓的愛徒尼

古拉?費欣(Nicolai Ivanovich Fechin)等等。






 > 尼古拉?費欽《藝術家父親的畫像》




而列賓故居,就位於聖彼得堡芬蘭灣海岸線上的一個村鎮上,距離聖彼得堡市

區45公里。列賓在這處寓所度過了人生最後的30年。在這裡,他與托爾斯泰、夏里亞賓、高爾基、葉賽寧等俄羅斯著名的文化人會面,並為他們繪製肖像畫。




而聖彼得堡在俄羅斯的文學世界中,是一個與眾不同且又充滿矛盾的城市。許

多詩人和作家都在作品中描寫過它,並且褒貶不一。有人頌揚它,也有人將它比作「遺骸上修建」的城市,是「俄羅斯的詛咒」。無論怎樣,作為「俄羅斯詩歌的搖籃」和「俄羅斯文學之都」,它都見證了俄羅斯文學史上最輝煌的兩個時代——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無論是普希金真摯熱愛的城市,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那個沙俄專制的黑暗之城,聖彼得堡,都像世界上任何一座偉大的城市一樣,為它的子民們提供了一個永不枯竭的創作之源。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一條曲線讓大家鬧洞大開
抽象藝術的出現是一個信號...
梵高× 蒙克:兩位瘋子終於相遇
你可能不會想到斯坦福大學會建這樣一個冥想中心
巴克里希納·多西:為生命而築居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