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諸侯國亂,另一國想取而代之,大臣提了個建議,所有人都嘆服

一諸侯國亂,另一國想取而代之,大臣提了個建議,所有人都嘆服

春秋時期,魯國發展到魯桓公、魯庄公、魯僖公的時候,是魯國最強盛的時候,曾經一度和齊國爭奪東方霸主。魯僖公甚至領導諸侯,與另兩個霸主楚成王、晉文公抗衡過。但是,也就在這時候,魯國迅速衰弱下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事還得從魯國立嗣說起。

一諸侯國亂,另一國想取而代之,大臣提了個建議,所有人都嘆服

(公子般)

魯庄公是兄長,下面還有慶父、叔牙和季友三個弟弟。在春秋時期,這種弟弟,一般也都是朝中的輔佐大臣。

到魯庄公要立繼承人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問題:魯庄公沒有嫡子。按照周禮,立嫡不立庶,但他的夫人哀姜沒有子嗣,所以這個繼承人只能是庶長子子般或者是庶長兄慶父,因為國君之位不僅能「子承父業」還能「兄終弟及」。

魯庄公想立自己的庶長子子般,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弟弟慶父和自己的老婆哀姜私通,且一直有篡位之心,很擔心自己死後,子般繼位有變,所以他喊來另一個弟弟叔牙,想聽聽他的見解。叔牙早就被慶父拉攏,自然說慶父繼位更利於魯國的未來。魯庄公聽了沒說話,又召來最後一個弟弟季友。季友一直侍奉魯庄公,最魯庄公很忠誠,於是一再表態應立子般為國君,季友的話讓魯庄公很滿意,於是子般繼位的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待魯庄公去世後,季友先毒死了被慶父拉攏的叔牙,待慶父孤立後,才宣詔擁立子般為國君。就在這時,子般的外祖父去世了,子般前去弔唁。

早就對國君之位覬覦已久的慶父立刻抓住機會,殺死了子般,攆走了季友。同時擁立了便於控制,才八歲的子啟為君,是為魯閔公。

一諸侯國亂,另一國想取而代之,大臣提了個建議,所有人都嘆服

(慶父作亂)

魯閔公年紀雖小,但很有主見,他見慶父將自己當作傀儡,自然心生不滿,於是在八月的時候,跑去找本來是自己對頭的齊國國君齊桓公,想請齊桓公幫助自己的叔叔季友回國,以輔助自己對抗慶父。齊桓公馬上幫他從陳國接回了正在避難的季友。

齊國對魯國的內亂一直很關注。《左傳》記載,季友回國幫助魯閔公後,齊桓公曾派大臣仲孫到魯國表示慰問。其實呢,失去打探虛實。

待仲孫回到齊國向齊桓公彙報工作的時候說:「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齊桓公聽了就問:「若之何而去之?」意思是說有什麼辦法可以除掉這個禍患?

仲孫說:「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意思是魯國的禍難不盡,這人會自取滅亡,您什麼也不用做,只管等著自然有結果。

齊桓公一聽,接著又問了一句:「魯可取否?」

很顯然,這才是齊桓公的真實目的。

一諸侯國亂,另一國想取而代之,大臣提了個建議,所有人都嘆服

(仲孫見桓公)

仲孫是個很有政治遠見的人,他立刻阻止了齊桓公這種直接的做法,他認為:「霸者應以養亂為功。」「養亂」,這個詞很有意思。魯國亂,就讓他亂著,養著,適當的時候還可以意煽風點火。等著不可開交的時候,再以正義的形象出面,做到親而有禮,匡扶正義,這樣,才是霸主的行徑。

很快,慶父就覺得閔公並非是個易於操控的傀儡,於是又像對付子般一樣,暗中使人殺了閔公。兩年的時間,魯國接連死了兩個國君,這讓國人覺得慶父過於殘暴,再加上齊國煽風點火,於是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想自立為君的慶父,再次出逃的季友也呼籲「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在聲勢浩大的輿論面前,慶父不得不逃往莒國。

一諸侯國亂,另一國想取而代之,大臣提了個建議,所有人都嘆服

(三桓分魯)

待慶父出逃後,齊國便派軍隊又一次護送季友和公子申回國,並擁立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季友為了平息魯國人民的憤怒,於是重金賄賂莒國的國君,這樣慶父被驅逐,無路可去,只能住在汶水河畔,接著季友派人去傳話,只要慶父自殺,可保他家族平安,慶父走投無路,只得解衣上吊。

魯國的內亂,其實並沒有因為慶父死亡而結束,從某種意義上說,才剛剛開始。因為此後,魯國的三家貴族開始分化魯國的權力,這三家就是慶父、叔牙和季友的後人。而魯國三桓的雄起,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魯國公族的實力,魯國從此再也不能和齊國爭奪東方霸主之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個國家是孔子唯一沒去過的大國,最後卻大獲成功,怎麼會這樣
世界古文明都斷過,中華文明為何從來沒斷過?這些道理你不能不知
蒙哥死都在爭位,為何忽必烈還在前線呆了4個月,原來他在等個人
中國古代的最高峰,不是強漢盛唐,恰恰是我們最瞧不上的這個朝代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