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八佾》 《論語新解》十六

《論語·八佾》 《論語新解》十六

《論語·八佾》

《論語新解》十六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一直對周禮情有獨鍾,在《論語》中多次強調恢復周禮,因此也被人們認為孔子是要復古的不折不扣的反對變革的保守派,有許多歷史大家著名學者也不能脫此窠臼,難道孔子真的就是僵化保守不知變通的一味固守周禮的保守派嗎?我看對於這個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要結合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生活和當時政治生態的變化以及孔子個人的思想和追求進行綜合系統的分析和探究。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周禮是經過了對夏商二代的禮樂制度借鑒和損益而形成的比較完備的禮樂制度體系,其中周公在周王朝的禮樂制度的制定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首先對西周禮樂制度的核心精神以及周公本人的思想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認識。

從孔子這句話:「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可以看出周代的禮樂制度是比較完善的。所謂「文」就是指周代的禮樂制度;所謂「鬱郁」就是豐富完備的意思;所謂「周」當然是指的西周時代。西周王朝正是在禮樂制度為核心的完備的典章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周王室與各分封諸侯國之間穩定和諧的封建統治秩序,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孔子身處禮崩樂壞的天下大亂之中,希望恢復西周時代的禮樂制度來重建社會生活的秩序,這不僅是孔子本人的理想也應該是當時絕大多數庶民的希望,誰願意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天下大亂的社會生活之中呢?!除非是居心叵測的唯恐天下不亂之徒!而且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歷代禮樂制度的損益和變革是持贊成態度的。

更為可貴的是西周的禮樂制度中蘊含著「尚德」、「中和」的核心精神和理念。

西周本是隸屬於商王朝的一個西部小諸侯國,孟子說:「其方不過百里。」自古公亶父到周文王和周武王一直都是以「尚德性積善行」作為國策來安撫人心取信與民取信於天下的,而與之相反的是商紂王作為一個比西周大得多的王朝的統治者卻暴虐成性殘害百姓任意殺戮直言敢諫的賢臣,結果眾叛親離而被西周滅掉了,周武王特別是周公在總結西周滅商的經驗和教訓時認為:西周滅商的根本原因是西周的歷代統治者通過積德累善的國策和善政獲取了民心,因而得到了天下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所以在周公的思想中是「虛於天命,重於人事」的「尚德」精神,周公認為天命體現在民心上,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也就是說只有「德配於天」,才能獲得天降的大命來統治民眾。西周的禮制正是閃耀著「崇尚美德」的光輝,內蘊著「尚德」的精神,與孔子理想的政治精神和政治倫理相一致,這當然會得到孔子的讚歎和欣賞。

孔子身處於天下擾攘秩序大壞的動蕩時代,胸懷仁愛精神、關心天下興亡和民生疾苦的他自然契而不舍的追求著安逸和諧的社會生活,這也是天下人的共同理想。西周的禮制內含著「中和之道」,禮起於人欲,而資源又是稀缺的,實際上「周公制禮」是周公在西周王朝內部從王室到諸侯再到大夫士之間進行的一種權力和利益的合理分配,形成了一種從上至下的和諧秩序,確保了社會生活協調有序的進行。所以說「禮以別,樂以和」,所謂「周公制禮作樂」實際上就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人慾」進行的一種節制和調和,實現了天下的安寧和和諧,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實現社會生活有序的良性的組織和安排。

因此孔子才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的「從周」不是盲目的復古或者固陋的偏執,而是要進行社會的改良以實現天下人安樂和諧幸福的社會生活理想。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了孔子是如此的重視周禮及其原因,那麼孔子的「入太廟每事問」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太廟的祭祀之禮是古代尊祖敬宗以「神道設教」的政治合法性的體現,事關統治者的權力來源和政治統治的穩定性,因而孔子入太廟對每一禮儀程序問詢的如此詳細認真是當然之義,而且不知而好問也是孔子誠實好學精神的體現,這也正是孔子知禮躬行的美德,那種不懂裝懂的虛偽蠢行才是不知禮無德性的表現。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古代有「射禮」,此處的「射」就是指「射禮」,「射禮」不僅是古人尚武精神的體現,也是一種禮儀演示和人才選拔的方式。孔子認為「射禮」的根本精神不在於展示參加射禮的人們力量的強弱,而在於參加者通過射箭禮儀的演示來展示出他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一個人有沒有涵養,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如何,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怎樣,通過他在一次活動中的言行就可以清楚的表現出來。所以孔子告誡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必須「聽其言,觀其行」。

在今天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由於惟利是圖的熏染、社會制度的尚不完善和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迷茫,那種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的兩面人和偽君子可謂甚為囂張,甚至有些人竟然以無視禮儀無視法紀無視道德規範的無恥之行作為自己個性的彰顯,可見他們在「真正的個性」面前是多麼的愚蠢無知和寡廉鮮恥。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如果生活在今天應該會受到動物保護組織或動物保護人士的褒獎,但是對動物的保護也是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各國各地不同的禮俗條件的制約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們應該說動物保護觀念是比較普遍和強烈的,而且動物保護人員的組織化程度也比較高,但是美國的火雞、法國的鵝肝、俄羅斯的魚子醬等不一樣也可以冠冕堂皇的登上大雅之堂嗎?!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孔子對於子貢的訓誡之言了。與其違背禮儀美俗而虛偽做作,倒不如坦率直白的遵從禮儀美俗而行,子貢準備解救將要被用作祭祀犧牲品的溫柔的羔羊,難道他真的不吃羊肉嗎?!難道他是一個堅決的素食主義者嗎?!據我所知,中國人在宋代以前是以牛羊肉為主要肉食的,看來孔子的胸襟即使比起我們今天的新新人類也是要坦蕩的多真誠的多!

同時這裡還暗含著一個周王室對諸侯控制力弱化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理解什麼是「告朔」。「告朔」是西周時候的一種禮儀,周天子在每年秋冬之交向各諸侯國頒發下一年的曆書,告知諸侯每年的正月初一的日期(周王朝建子在陽曆十一月,也就是說周王朝是把陽曆十一月作為每年的正月)和有無閏月,這就稱為「頒告朔」,諸侯接到曆書後要藏之於太廟,到了新年正月初一要殺羊於太廟舉行祭祀禮儀。當時的魯國是季孫氏執政,子貢是季孫氏的家臣,主持季孫氏的事務。子貢要摒棄魯國太廟「告朔」殺活羊祭祀的禮儀,很顯然是對周王室的輕視,這在孔子看來是損害了周王室作為中央統治核心的權威,對天下秩序是一個巨大的危害,可見孔子還是希望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權威來統一治理天下的,這也體現著孔子天下一統的思想觀念,這也是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大一統觀念的思想源流。

中國歷史發展的事實也證明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進行國家和社會的管控和治理,中國的社會必然陷入混亂乃至天下大亂,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之際,中央政權崩潰導致天下大亂,那種殺人盈野血流成河的慘象可謂史不絕書。這也是今天生活於和平時代中的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省察的問題:安而忘危,樂而忘憂,奢靡淫逸不知家國,這是非常危險的國民精神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身家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身家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