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送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是教養

送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是教養

作者 王十三

1

前不久,

一家三口準備坐飛機準備去美國過暑假。

孩子百無聊賴,

就騷擾鄰座的一位日本籍華裔小哥,

包括用腳踢這種較為極端的行為。

小哥向孩子的父親提出建議,

誰料父親卻不以為意,

對孩子的行為沒有採取任何措施。

三個小時後,

小哥終於忍無可忍,罵了孩子的父母,

父母也不甘落了下風,轉為激烈的對罵。

情緒難以控制時,

父親憤怒地掐住小哥的脖子,

兩個人隔著孩子扭打在一起。

乘務員聞訊趕到後,

將父子的作為調到前排,

並把情況彙報給了洛杉磯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與FBI的執法人員。

飛機一落地,鬥毆雙方悉數被警察帶走,

美國海關以故意傷害罪拒絕這一家三口入境,

次日凌晨安排飛機遣送回中國。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自由,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為越矩的行為買單。

2

坦白講,

我其實不太喜歡用「熊孩子」、「熊家長」這類的字眼,

我更願意相信他們都需要幫助。

每個孩子誕生時,

本性都如月光一般皎潔清亮,

他們本質並不壞,

只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了正確的引導。

教育本身就是一項知易行難類的問題,

很多家長與我一樣,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我們其實在非常努力地撫養小人國的孩子們,

所以我不忍苛責任何一個付出一切去愛孩子的媽媽。

但是要明確的是,孩子犯錯,

雖然並不代表你是一個失格的媽媽,

卻意味著你必須要充分重視並及時調整。

畢竟當孩子的年齡走在心智前面時,

這個社會並不像你那般願意包容他。

身為父母,

下意識站出來為孩子挺身而出是一種源自生物起源的衝動。

所以有時我們可能不願承認孩子錯了,

這是根植在血緣內的愛和保護。

但是要知道,

一味地縱容反而會把孩子推向更為偏執、放肆的深淵。

承認孩子錯了,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前天我出差回家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男孩很興奮地踢小區里綠化的樹,

他的媽媽坐在旁邊玩著手機不以為然。

這時候男孩踢空了,摔在一旁痛得直哭,

媽媽立刻心疼地上前查看孩子有沒有受傷,

一邊哄一邊用手打著那棵樹:

「媽媽幫寶寶打樹,它壞,都怪它讓我們寶寶摔疼了。」

我走過去問這位媽媽,

為何孩子自己摔倒了要打樹,

媽媽臉上儘是無奈:

「孩子哭個不停,我總得給他出出氣吧。」

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

所以繼續代替孩子做出相同甚至更加出格的事,

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思維。

沒有耐心對孩子進行引導,

反而選取最為快捷的止哭方法,

背後暴露出來的,其實有一些「懶」的成分。

斯賓塞在《家庭教育》一書中說,

「懶惰是親子教育的天敵,這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強化著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

一味地認為「他還是個孩子」,

並寄希望於「他以後會慢慢懂事」,

在親子教育中是要不得的,

這會給孩子灌輸「我做什麼都無所謂」的觀念,

讓孩子在為人處世中失去「對」和「錯」的判斷與選擇。

教養是一個本性與社會性漸漸磨合的過程,

我們如果真的愛孩子,

就應該學會培養孩子的教養,

因為除了我們,

沒人有耐心和責任去承受孩子的出格行為。

敢於承認孩子錯了,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用「3C教育法」引導孩子建立教養

明確孩子的錯誤後,怎樣進行正確的引導呢?

浙江衢州的一位媽媽,

就身體力行地展示了讓人感慨的教育方式。

這一天,圖書館的店員開門後,

發現了門縫中被人塞了一張紙條與40元錢,

紙條上交待了原因,

原來是這位媽媽的孩子在店中偷了4本畫冊,

媽媽發現後一早就帶著孩子來道歉,

卻發現店中沒開門,

於是她留下了道歉紙條和購買畫冊的錢。

孩子的世界中,

處處隱藏著親子教育的影子。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大學生著急去考試,

騎自行車時因為著急而不小心刮到了路邊的寶馬車,

他本可以逃之夭夭,

但是他留下了道歉的紙條,

寫明了需要去考試必須立刻離開,

留下了自己的聯繫電話,

還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賠償寶馬車司機。

我相信,這樣知理、負責任的孩子,

一定有像「浙江紙條媽」一樣的父母。

孩子有時出格的事情時,

有時可能不是出於惡意,

這時父母的引導方式則顯得格外重要。

國際上有一個非常流行的「3C教育法」,

可以很好地幫助媽媽們進行親子教育。

Control:培養共情

要注意,

這個Control不是「控制」,而是「掌控」

它指代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的掌控,

說白了就是要孩子有同理心。

我帶著女兒萬萬去公共場所之前,

都會提前讓她有共情,比如我會告訴她:

「寶寶,你平時看喜歡的書時肯定不喜歡媽媽影響你,那麼一會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叔叔阿姨們一樣不喜歡被影響,所以我們一會不要大聲喊叫好不好?」

再比如說排隊時,我會告訴她:「一會我們付了錢就可以吃這個麵包了,萬萬很餓對不對,但是我們不要隨便跑到前面去哦,因為其他排隊的人跟我們一樣餓。」

綜藝節目《放開我北鼻》中,

林更新說9點之後不能再畫畫,

雪兒的面子有些掛不住,

情緒立刻有了較大的起伏,

偏偏要與他對著來,大哭著不睡覺。

雪兒其實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合適,

就把「見不到媽媽」作為偏不睡覺的理由。

這時候易烊千璽走到她身邊說:

「哥哥也見不到媽媽,但是哥哥也自己一個人睡。」

雪兒聽到後立刻不哭了。

只有給孩子建立與周圍人的同理心,

他才會明白自己的某些行為是會給旁人帶來煩惱的,

他才會因照顧他人的感受而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Commitment:建立責任意識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

寶寶們一起出門賣楊梅,

貝兒把理應給老奶奶買禮物的錢買了鞋子,

陸毅除了讓貝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還讓貝兒學著去負責任。

在他的引導下,

貝兒拿出了自己的小檯燈,補給了老奶奶做禮物。

兒童心理學家吉姆泰勒說過,

「讓孩子最快成長的方式就是學會為錯誤負責。」

當孩子明確做錯事需要承擔時,

他會更加深刻地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我在幫助女兒建立責任意識時,

會讓她自己列出解決方法。

比如有一次她在姑姑家做客時,

把自己喜歡的發卡偷偷帶走了,

她知道錯了後,我會與她交流之後的解決方案。

萬萬列舉了好幾條,比如她帶著發卡去給姑姑道歉,

比如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賠給姑姑一件新發卡,

再比如她寫一封道歉信。

我幫助她排除不合適的選項,

共同選擇了最合適的方式,鼓勵她去承擔後果。

要知道,

孩子在建立責任意識時也在挖掘潛在的能力,

他們的精神世界,遠比我們想像得要豐富與強大。

Challenge:讓孩子學會規則

如果想讓孩子變得自律,

就需要在腦海中建立規則意識。

萬萬5歲的時候,

我和老公一起商討了一份家規,

包括不剩飯、不發脾氣、門禁、定期大掃除等多項條例,

並用漫畫的形式描繪出來,做成海報貼在家中。

我和老公主動遵循這些家規,

並經常用挑戰的形式吸引萬萬的好奇心與參與度。

比如我會在周末晚上睡前對她說:

「寶寶,我們新一輪的挑戰開始了,從下周一到周天,我們挑戰把發脾氣的次數定為5次,如果超過5次,你就輸嘍!」

再到下一周,

我把挑戰的次數縮減為3次,

在這個過程中,

萬萬能夠漸漸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會再隨意地變身暴走蘿莉。

這樣的挑戰滲透在生活的每一環中,

包括在公共場合我也會跟她定下「我們比一比誰能在圖書館中不說話」的挑戰,

孩子的參與熱情都非常高。

孩子不會一輩子都是孩子,

我們也不能永遠做裝睡的父母,

我們留給他們最好的財富,

從來都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立足社會的教養。

他們可以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同樣可以,

當我們願意為了彼此變成更好的人時,

親子相處的魅力就可以開出花來。

作者:王十三,職業撰稿人,國內外多家兩性品牌簽約作家,親子情感專欄作家。對於父母和孩子而言,生活就是一所學校,一草一木都值得研究與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預告| 一機四用!瑞典的專業除濕機!告別潮濕黴菌,又能除PM2.5、甲醛,享受舒適乾淨空氣
開團|林志穎、田亮家寶貝都在用!天才小畫家養成記,西班牙大牌畫筆+手指畫爆款返場
如何培養一個小暖男
如何讓孩子擁有超群記憶力?
再見媽媽,我要去冒險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