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做個優質普通人,沒什麼不好
幾年前,我有兩家經常光顧的私藏服裝店,相隔不過步行五分鐘的距離。一家店的老闆是學服裝設計的高冷妹子,對人愛理不理,價格挺貴,很少在店裡,留個同樣話少的小姑娘看店,一脈相承高貴冷艷,很少主動招呼客人。店堂布置挺有特色,摒棄一切飽和色塊,一進門就讓人清心寡欲節製得不行。平心而論,這家店很有特點,但是門可羅雀。一次,老闆在,我很小心地問,要不要適當做些活動或者宣傳吸引更多的客人。她揚著鮮艷欲滴的紅指甲——這好像是她身上唯一的飽和色,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服裝本來就是個性化的東西,吸引那麼多不相關的人幹嘛。聽起來也對,不是有個詞叫「飢餓營銷」嗎?可「飢餓營銷」是擁有足夠多的支持者之後的擇優選擇,顧客基數不夠再搞「飢餓營銷」,結果就真的餓死了。
我也明白,每個文藝女青年心目中都有個服裝店夢,或者咖啡館夢,都是極度自我的夢想,但是,在我有限的經歷中,那些生意好的看似個性十足的品牌或者店面,無一不是特色化商業運營的成功案例,離開可行性完全拼個性,往往生存不下去,又何談「自我」。只是,這些道理,很多致力於「小而美」產業的女文青起初都聽不進去,在她們心裡,個性壓倒一切,不性格毋寧死。就像做人一樣。
我憂心忡忡地走出這間店去街角的另一家,兩家店簡直就是南轅北轍的經典案例。街角的這家店冬天暖氣開到最大,大到讓人誤以為夏日近在眼前,高高興興採購春裝新款;夏天冷氣開到最足,足以賣出剛上市的秋裝,還能預售掉產品雜誌上的冬裝新款。老闆熟稔地招呼顧客,不過挑衣服得預約,理由是同一時間接待太多的顧客影響服務質量。這家店的衣服不見得多有個性,很多非常大眾的款式,甚至個別服裝看上去根本賣不掉的樣子,所以,我對老闆最大的好奇心是:那些看上去賣不掉的衣服最終都到哪兒去了?
某個顧客稀少的下午,我指著衣架上我不喜歡的衣服問她:「這些衣服誰會買呢?一點都不好看。」老闆微笑:「當然有人買啦,你不喜歡不代表別人不喜歡,賣衣服的大忌是自以為是地賣自己喜歡的款式,不考慮顧客的需求。」我瞥了眼她的桌子,上面放了本帕科·昂德希爾的《顧客為什麼購買》,我第一次見到一家不大的服裝店店主願意花這麼大心思研究購買心理學:「難道衣服不是非常自我的選擇嗎?」她答:「衣服和人一樣,既要有敢做自己的膽量,更要有能做自己的資本。不是你覺得自己有個性就有個性,要世界承認你有性格才真是有性格,不然,自我給誰看呢?沒有堅持自我的資本,就老老實實做家普通店,逼格不是裝出來的,得真有實力才行。至少現在,我賣不了那麼有個性的衣服,這是我開了一家店之後的心聲,不想我第二間店也倒掉。」
三十多歲的老闆,原來二十來歲也開過一家只賣自己喜歡的服裝店,很不幸地倒閉了,現在這個,是她深思熟慮之後的第二家店,生意紅火。我很清楚,自我與自由都是奢侈品,非常昂貴,需要強大的資本後盾與心理建設,如果沒有,安安穩穩做個普通人,踏踏實實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裝逼擺酷,也是自知之明。
很多普通人,包括我自己,都想著怎麼打破現狀,做個更好的自我,只是,破局既需要勇氣更需要資本,既要有敢做自己的膽量,更要有能做自己的資本,的確是生活平順的哲學。
後來,高冷妹子的店開不下去,轉讓給暖艷老闆,成了她更加紅火的第三家店。或許,就像笛安說的,從一開始以為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到明白自己的天賦其實只夠做個不錯的普通人,然後人就長大了。
有人問要不要打破無趣的婚姻,有人問要不要結束沒意思的工作,有人問要不要活得更自我一點不再介意別人的評價……問題不同,方法論卻可以統一:自我是件奢侈品,沒有足夠的資本和強壯的心態,慎入。如果可以,每個人都希望張揚「自我」,可是,平靜地問問自己,果真付得出「自我」的代價?如果不能,咱們洗洗睡吧,做個優質普通人,沒什麼不好。
大家都在看
作者:李筱懿
編輯:董靜雪
點擊展開全文
※贏了!國足拚死一戰1-0勝烏茲別克!
※日媒披露中國失聯女教師「告別信」,危秋潔家人回應
※新加坡一海底撈門店將被罰:店員處理食品未戴手套
※孫悟空為何會被天庭眾仙們排斥?
※採訪完一個藏區蜂農,47天之後我嫁給了他
TAG: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