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國忌恨,詎非偉人?洪憲帝制外交
撰文:唐啟華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洪憲帝制外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一書以洪憲帝制運動期間袁世凱政府的外交為主題,使用中、英、日三方史料,主要討論帝制運動期間中、英、日三國外交,兼及美、法、俄國以及德國。作者認為,洪憲帝制與全球及東亞外交密切相關。在洪憲帝制外交中,袁世凱雖有嫻熟的外交技巧,但因外部局勢的因素,最終帝制運動不被各國承認。帝制外交交涉中貫穿著英日對東亞主導權的爭奪,但英國因歐戰不利而對日妥協,最終日本取得領導地位,對中國日趨強硬。洪憲帝制外交最終導致中日關係惡化,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之後,中國反日民族主義進一步發展。
以下文字受權摘自該書第七章《暫緩登基到袁世凱去世(1916年1月21日~6月6日)》。
袁世凱取消2月初登基之計劃後,專註於平定內亂,列強暫取觀望形勢之態度。此時英國向日本提出海軍支持要求,協約列強在華越發追隨日本;而日本浪人及軍方大力支持反袁勢力,局勢發展對袁氏愈趨不利。
3月初日本閣議決定實力干預,袁世凱知道無法用武力平定內亂,22日命令取消帝制,對內停戰媾和,希望能維持總統權位。並以日本乘中國內亂謀取漁利號召國人合力御外。然而獨立各省堅持袁氏退位,中國各派則角力袁世凱之後的政治地位。英美雖支持袁世凱繼續當總統、維持全國秩序,但未能成功。日本用各種手段扼殺北京政府,務必要讓袁世凱完全退出政壇。
1
緩正大位與日本實力干涉
日本在東亞影響力越來越大,列強必須追隨;而日本對袁世凱的敵意也越來越強,袁氏壓力沉重,平定內亂的努力受到阻撓。
1916年1月俄國派親王赴日祝賀加冕,外交部東方局局長隨行,傳言日俄談判同盟事;同時有日本提議與英改訂條約,聲明日本在中國有特別地位,英除既得權外,當有限制;21日外交部電駐俄公使劉鏡人及駐英公使施肇基密探此事。24日劉使複電:日俄同盟事探無確信。27日施使複電:日俄事尚無確耗,日英將改條約一層,非可直探,應先探日俄動機,現就上情窺測,似尚未確。28日劉使又電:連日又遍處密探,綜合各方面消息,俄日聯盟之說,余屬謠傳。
北京外交部邀俄國東方局局長回程時路過北京,2月初朱使與彼會談數次,4日朱使電:「他指出中國赴日特使一事無成,不預期日本會採取任何重要行動摧毀德國在華影響與利益,至少在大隈內閣任內如此。……對於袁世凱,他認為若袁能平定內亂,日本政府最後會承認帝制。寺內認為石井才上任就犯錯介入了帝制問題,現在主要變成如何滿足日本自尊心的問題了。」
事實上,俄國親王及東方局局長訪日確實負有談判日俄同盟的使命,希望取得日本大量軍援,在東京與石井外相有會商。然石井態度保守,俄國失望。朝鮮總督寺內正毅在漢城則積極拉攏,其後雙方交涉到7月3日簽訂《第四次日俄協議》,主要內容是:防止中國落入對日或俄懷有敵意的第三國的政治控制,範圍從過去的「滿蒙」擴大到全中國。
英國追隨日本
英國對日本既依賴又疑懼,日本欲乘歐戰良機擴張在華利益與影響力,英國則希望能讓日本原地踏步到戰爭結束。雖然朱使痛恨日本之反袁,於2月1日函蘭利云:「強烈譴責日本讓袁世凱延緩登基,足征日本與英國分道揚鑣。」但是白廳為了歐戰大局,決心與日本保持良好關係。
日本參謀本部派青木宣純中將到上海,名義上是與英國合作調查德僑在華陰謀。1月25日朱使請示與青木合作事宜稱:青木將軍近日抵達上海,其任務引起許多猜疑;昨日他拜訪日本及英國總領事,表示他由日本政府派遣調查敵國在華陰謀,要求閱看相關機密文件;英國總領事詢問可否同意此要求。對青木的使命日本公使沒收到官方的通知,但認為調查敵國陰謀是任務之一;我期待您的訓令,我想若要合作必須消除所有可能激怒日本之事。白廳訓令英日在上海合作,29日電朱使:「英國政府的情報已於12月28日送倫敦日使,應該很快會送達東京,我寧願一般問題可以在兩國之間直接處理。總領事佛磊士應如上述回復,但可同時表達他準備好回答青木任何詢問當地的問題,並可讓他盡量看相關的檔案,只要去除提供情報者的名字以及任何反映日本的陳述。」
2月1日,英國海軍部要求葛雷向日本請求派遣驅逐艦隊到地中海或是英國海域;葛雷擔心要求太過,將請求限制為派巡洋艦隊到印度洋,一小支驅逐艦隊巡弋馬六甲海峽。最後日本同意派四艘巡洋艦及四艘驅逐艦。
日本對雲南消息隔閡,決意派遣領事到昆明,要求英國協助。1月28日朱使電:日本政府派遣廣州總領事館之領事堀義貴等,赴雲南照顧日僑利益。我訓令駐昆明總領事提供一切設備與協助。2月2日印度部密函:「印度部部長注意到日本派代表進入雲南,張伯倫懷疑日本意圖,建議訓令昆明總領事在提供一切協助時,保持小心注意,若有可疑情況隨時報告。」 7日白廳密電朱使:「你有無日本現存在雲南利益的情報,可使他們三人的行動正當化?若無,應指示雲南總領事在提供日本代表支持時,小心地報告他們真正的目的及行動。」 8日朱使密電白廳:「我不知道日本在雲南有任何現存利益,認為他們的任務純為政治性。有個真偽不明的報告:蔡鍔是山縣初男大佐(日本代表團成員之一)在日本時的學生。英國駐昆明總領事會遵照您的訓令。日本也派領事到成都,英國總領事奉命協助之。」
中國政府宣布延緩登基後,協約列強討論後續事宜。首先,是否應集體回復中國之通告?1月24日葛雷召井上大使商談此事,葛雷云:對中國政府答覆,自己認為協約國方面應表示滿足接受,詢問日本意見。25日石井回答:去年12月15日五國對中國政府提出勸告,中政府利用各國之緩和態度,曲解為同意中國之回答,做內政之利用;有此先例,這次若對中國政府的通告表示滿意,難保中國政府再依內政需求做有利之解釋;主張對中國政府這次通告不做任何回答,今後對袁政府之態度及時局發展保持關注。同時,義大利外交部長也表示:現在最好的政策應是靜待事態發展。28日格林電白廳:「外相告訴我,他訓令日使向您解釋,他認為現在應保留任何滿意的回復,維持觀望保留的態度。」 31日英外交大臣表示完全同意石井意見。
其次,若中國平定內亂實行帝制,列強是否承認?日本認為雲南亂事嚴重,會波及各省,英法則認為不嚴重,仍傾向於在袁世凱宣布帝政時承認之。1月25日,法代理外交部部長對日本代辦表示:法國情報與日本有出入,會關注云南,與英國相同,在帝政宣布時仍傾向於立即承認,但當然須與日本熟商。30日白廳電格林:「我告訴日使,我同意建議協約國代表在東京討論承認中國問題之事,應等到中國重啟帝制問題再說。」列強協商後,決定先觀望中國局勢發展,暫時擱置承認問題。
英日對中國內戰的看法
英國密切注意中國局勢發展。1月27日貴州宣布獨立,朱爾典仍對袁世凱有信心;30日朱使電:「黔桂皆窮省,可提供軍事與金錢上的支持極少,但是擴及偏遠廣泛地區,會讓袁世凱很難收復,他的威望會因近來事件受損。」
內戰延長影響到中國之國際債信,雲南宣布獨立時,與鹽務稽核所協議不擾亂鹽稅收入;然而因急需軍費,決定截留鹽稅。2月17日朱使電:「1月31日以前叛軍只保留該省月款,讓鹽務稽核所解款到中央。現在將收入充公,外籍稅務司在抗議下配合,中央一年減少收入1300萬元。」善後大借款各國銀行團代表(除德國外)商議,建議各自要求其公使訓令駐昆明領事,向雲南當局指出截用鹽稅會影響到庚子賠款、善後大借款及其他借款。19日英、法、俄、日公使商議此事,意見存在分歧;日本及法國公使強烈反對提醒雲南當局,俄使中立,英使支持。日、法公使認為配合銀行團建議會導致承認雲南政府,而少數的金錢損失不致影響借款的償還,去年鹽稅收入足以支付各種借款,還有兩千萬元盈餘可供中國政府使用。英使則基於1911年先例,當時外國介入阻止革命軍截留關稅,若叛變蔓延,其他省份仿效,列強債券持有人的利益可能受損;通知雲南可能沒有什麼用,但可及時警告其他省份,而且一開始就做,比情勢惡化後做要好。經討論後,四使決定通知銀行代表:我們不能做什麼。日本公使又提議:應各自警告銀行代表,未來鹽稅未經公使同意前,不能提供中央政府使用。他認為這是一直到不久以前的做法。英使反對,指出依據善後借款協議,只要本息正常按時支付,就不應介入鹽務行政。這個爭執顯示了英、日對北京政府態度的差異,也為四五月份日本主導停付鹽餘,北京財政崩潰埋下伏筆。
英國一直認為袁世凱是惟一可以維持中國秩序的人物,日本當局則認為袁氏之權威在護國軍起事及登基延緩後已然失墜。石井外相詢問日置益:袁世凱能否收拾現下時局?日置益21日回復:卑見雲南事件爆發後,中國國內對袁世凱之反感漸趨昂進,變更登基計劃讓反對者氣焰大漲,向來害怕袁氏裝作贊成帝制者也發出反對聲音;討伐雲南因交通不便地勢不利,不能如袁氏聲言之速定,革命派在各地運動,原可信賴之地方官觀望形勢漸持首鼠兩端;財政問題因募債不順,鹽稅減少,大軍調動時若給養不繼,會陷入意外之窮境;現今大勢對袁政府不利,袁氏權威既墜,人心叛離,如何收拾不易斷言,相當程度依賴討伐軍戰績。
緩正大位
2月23日袁世凱正式下令「緩正大位」云:
近據各文武官吏國民代表以及各項團體個人名義籲請早正大位文電絡繹,無日無之,在愛國者亟為久安長治之謀,而當局者應負度勢審時之責,現值滇黔倡亂,猶驚閭閻,湘西川南一帶,因寇至而當析離居者,耳不忍聞,痛念吾民難安寢饋,加以奸人造言無奇不有,以余救民救國之初心,轉資爭利爭政之借口,遽正大位,何以自安,余意已決,必須從緩辦理,凡我愛國之官吏士庶,當能相諒,此後凡有籲請早正大位各文電,均不許呈遞,將此通諭知之,此令。
28日,申令提前召集立法院,以5月1日為召集期。
29日朱使函:「總統下令暫緩登基,他的處境十分艱難,即使如此宣布,也不一定會較好,會讓帝制派疏離,叛亂者不會和解;袁想用立憲方式渡過危機。」 3月1日,日本駐倫敦大使館送日置益報告給白廳稱:「反袁力量日益增長,原來表示支持帝制者,逐漸發聲反對之。部分各省文武長官亦然,原寄以厚望者,事實上首鼠兩端。袁氏國內及國際借款都不成功,鹽稅收入減少,各省解款下降。局勢對袁不利。」
袁世凱宣布緩正大位,但效果有限,地位危險,3月1日透過英籍鹽務稽核所會辦丁恩(Richard Morris Dane)諮詢朱使意見:他是否應進一步下令放棄帝制?朱使說如果現在採取此步驟,可能只會進一步弱化他的地位,若可能,應先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例如收復敘府後再做。丁恩完全同意,但他及朱使都感到對目前的情勢很難提出任何有用的建議。
此時袁世凱惟一的希望,就是軍事勝利。隨著北洋軍主力陸續開抵川南,2月下旬護國軍戰事受挫,唐繼堯已準備流亡。23日朱使密電:「領事報告,滇軍在四川受挫,督軍詢問若他流亡到英國領土可否受到保護?我答以:他將如同政治難民般受到豁免。」 28日朱使函告:兩個月以來,政府軍進不了滇黔,無決定性戰鬥,北軍入川湘,兩廣保持中立,南京之馮國璋持中立態度,北京帝制派宣稱有信心處理局勢,上海之共和派相信袁即將完蛋;雲南內部不太穩定,唐繼堯在安排逃亡。昆明總領事電告朱使:唐繼堯即將去職,建議朱使令求袁氏命令北軍將領及龍濟光不要對雲南攻擊。朱使令葛福不要阻止唐繼堯去職,除非會危及英國人民的安全。葛福報告雲南士紳一度謀劃阻唐繼堯離城,將他交給袁氏。3月初北軍攻勢得手,護國軍瀕臨失敗邊緣。4日外交部電駐英、美、德、俄、法、日六國公使:1日馮旅長攻敘州獲勝。8日發駐外各使領:「7日官軍克複納溪。」 11日及13日又發布捷報。
中日親善的試探
帝制派試圖利用日本黨派內爭策動中日親善,改變日本輿論宣傳。日本眾議員本田親清系山縣有朋創辦之「東京通信社」負責人,與朝鮮總督寺內正毅關係密切,與外務省也有接觸,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山縣與寺內的對華政策,他於2月初來北京。
4日外交部電陸使:本田親清此次來華,以日政府辦法不善,力主中日親善,持有實業方面內命,來華考察究竟有無可以進行為力之處。嗣由日館介紹來見,稱系公友會幹事,此來為疏通意見,期先由民間謀移轉局面之法。後又見梁士詒、周自齊數次,談及疏通進行方法,其一,運動日本九大新聞變改論調,先使不偏向革黨;其二,運動頭山滿轉移浪人趨向,共需費六七萬元;其三,擬回國後由公友會提議,關於中日親善問題不分黨派。此間擬以梁氏名義,派人與本田同赴日本,隨時商承計劃條陳各事,即使無效,與政府亦無關係,不過枉費無益之費而已;惟有無弊害,乞速籌電復。其後,本田親清多次往來於中日之間。
此外,在參謀次長田中義一訓令下,2月5日坂西會見袁世凱。由於未見訓令內容,不知晤談之主旨;依袁氏之回答:「中日親善互重信義誠意,相交始得實行,苟一旦約束則實行躊躇,貴說有深疑,不單本地人,貴國人也懷疑此思,為達成兩國親善一大障礙,為余之夙感」,並對青木中將甚疑恐,從無如此高階武官駐在,引起中外諸多疑慮,可以推知應系參謀本部提出中日親善之條件,袁氏不願屈從,委婉拒絕。
帝制派也在報端鼓吹中日親善。2月26日《申報》載:外交次長曹汝霖氏近著論文投登《東華評論報》(中國人所辦之日文周刊),天津《愛華太沙英報》(日人所辦)亦曾譯載,其文大意,首言中日文化相同,故關係甚密切,日本政論家及中國新聞家常有互相攻擊之論調,宜彼此禁阻。次言日本對於中國帝制問題,初若贊成,繼乃反對,派遣大使又被阻止,似乎政策不定焉,渠為外交官身感苦難,故望日本人士反省。又次言云南問題與中國外交之政策,前者謂僅邊省不靖,政府兵力自足平定;後者謂政府對於歐美日本一律公允,並無猜疑日本之意,亦望日本反省。最後一段則以少年情人喻中日兩國,若以相當方法消除雙方之誤會,則兩國將來必能開誠布公融洽意見,互相提攜聯絡,故吾人宜竭力謀增進兩國和好關係,庶遠東之和平可永建於不朽之基礎焉。
然而,中日親善之效果很有限。
日本朝野反袁
對中國內戰,日本政府2月份暫持形勢觀望態度。23日《申報》報道:「日本最近對我之態度,依石井外相所答某議員質問之言,似於決定方針以後,仍持觀望孰勝孰敗而取如何執行之手段。」
2月23日袁氏下令緩正大位後,3月1日陸使電:我帝制延期發表後,近來東報登有設責任內閣、立法院,取消洪憲年號等之北京通信,此間反對黨之穩健政治家頗表同意,將以此詬病政府,如我亂事早平,彼內閣或須相當引責,深望主上在軍務得手之際,益表謙衷,力行新政,以安人心,而固基礎,幸甚,乞代呈。
然而日本朝野反袁之聲浪越來越高,多欲乘歐戰良機,在東亞事務上迫令列強追隨,並擊破袁氏「以夷制夷」之手腕,摧抑宿敵,一舉確立在華之主導地位。原來主張與列強協調,尊重袁氏並與之親善合作的老成意見,日益低沉。浪人及輿論尤其倡議積極倒袁政策,其在華僑民鼓吹尤力。《申報》2月10日載:
近日居留北京之日人有以「北京有志團」名義,發表一種宣言,進達其本國政府,意在對中國有積極之主張,其文於中國時局關係頗大,節譯之如下:
第一對華髮言權日本應提勸告帝政延期,擴充列強所認之日本優越發言權,斷然行其第三次勸告,以貫徹最初之宗旨。
第二對華政策確立之必要今日歐洲列強亦須視日本意旨,此誠對華問題之最好機會,然猶使中國政府輕看我,皆系日本政府對華政策不確立之罪。現當勸告帝政延期,各國協調未齊之際,於是中國專心運動歐洲諸國之承認,以為日本一國不承認固不足懼,其意蓋因日本無確固方針,如各國既行承認,日本自陷於外交上之孤立,不能不隨而承認,故今日之確立對華方針,誠無有急於此者。
第三對華問題與黨派竊謂帝政延期勸告是系中國問題之發端,而對華問題之根本解決尚在日後,切望貴眾兩院議員,關於中國問題不分黨派,自持嚴正態度,只顧國民之慾望輿論之趨勢,舉國一致決此大問題。
第四形式的親善論之誤謬中國人生而富於權謀,袁總統尤屬其第一人,世有一部心醉袁總統,且為中國提出小利權所引誘,盛唱形式的中日親善論者,此真耽誤國家永遠大計之尤者也。
第五雲貴獨立之不可輕忽……
第六對華政策與利權獲得如果我日本以獲得區區利權為交換條件,以致變更向來所采方針,則徒為袁總統及中國政府當道所輕侮,俾其自高日本易與之觀念;至既得之利權,因中國政府盛唱種種障礙,終歸於有名無實也。
第七好機不可逸中日親善與袁總統之間,到底不能實現,是吾人深信不疑者也,必另行物色一真實確定中日提攜之人,與之握手,是為切要也。
總之歐洲戰亂,列強未遑東顧,是為根本解決對華問題絕好之機會,切望政府不固執己見,各政黨亦不發揮黨派的感情,舉國一致,為國家永遠大計起見,確立對華政策。至於帝政問題,日本合縱連橫歐洲列強,自取牛耳,提出第三次勸告於中國;此勸告提出後,中國帝政因之中止,則袁總統威信失墜愈甚,南方獨立軍勢焰自高,或袁政府為之推翻,或南北兩政府分立,或又各地獨立政府群起,全國糜亂,其勢所及固不可逆料,真是我日本崛起之好機會。世之近視者不能洞觀國家百年之大計,竊其與其性格冰炭不相容之袁總統締結姑息的親善,自失此千載一遇之好機會,其愚不可及也。
日本民間對華強硬論的鼓吹日盛,2月20日「國民外交同盟會」於東京築地精養軒開談話會,其有名人物有副島義一、內田良平等十數輩,定於27日為聯合各團體開一大會。
27日在上野精養軒,政友、國民、同志等各政黨所屬議員,以及國民外交同盟會、對支聯合會、浪人會等各種有力團體共同舉辦「對支有志大會」,並有不少企業界人士、新聞記者及其他有志人士參加。大會通過決議:「中國此次動亂之責任,全在於袁政府之秕政。吾人認為各省為了誅除袁世凱之僭竊帝位而舉兵,乃中國國民之正當行動,務期儘速迫袁世凱引咎而退。」然後宣言:
值此世界動亂之際,東洋和平端賴我帝國之保證,然而袁世凱卻悖天理人道,不念民眾之利害,不顧友邦之勸告,擅自僭攘帝位,以致激起全國之公憤,遂使中國陷於擾亂之慘禍。吾人鑒於中日兩國之特殊關係與帝國之天職,認為袁世凱之行動為非,斷然斥之,誓救中國四億之蒼生,以收拾大局,並期能確立東亞和平之基礎。
浪人與參謀本部也愈趨激進。內田良平漸進扼殺袁世凱、改造中國的主張,至帝制運動公開進行以後,得以實現。他認為:「要想讓中國陷入混亂狀態並非難事,只要我帝國對以革命黨和各種具有不公平感覺的黨派偷偷加以援助,他們便會一起舉事。」
2月中旬,參謀本部鑒於中國局勢發展,制定打倒袁世凱政策,頻頻與陸軍省協議對華根本政策。參謀次長田中義一對陸相岡市之助述及:「今日講求袁世凱完全退讓之手段,講求扶植與我共同之政治勢力之手段,徵求各方意見或主義,大致達成一致,福田部長同感,一致如上逐步進行。」福田雅太郎為參謀本部第二部(情報部)部長。
日本政府內部激進派與民間相呼應,1月間由小池張造籌劃,在其外務省政務局局長室,邀集軍方會商有關反袁具體行動問題,陸軍由軍務局局長奈良、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町田,海軍由軍令部第一班班長竹下、第四班班長森山參加,每周聚會兩次,一面交換情報,一面研商對策。而法相尾崎始終強硬,日政府遂不得不採取實力干預之策。
日本內閣通過實力干預方針
日本政府及陸軍與護國軍越走越近,後者瀕臨失敗邊緣,3月7日日本內閣在陸軍建議下制定《對於中國目下時局日本所執政策》如下:
一、觀中國之現狀,袁氏威權之失墜,民心叛離及國內不安漸漸顯著,該國前途實不可測,此際帝國所執方針為在中國確立優越之勢力,該國國民自覺帝國之勢力,建立中日親善之基礎。
二、袁氏在中國之權威不免為帝國達成如上目的之障礙,為遂行前述帝國方針,必須讓袁氏自中國勢力圈脫退,何人取代袁氏,無疑要比袁氏對日本更有利。
三、為使袁世凱從中國權力圈內脫退,以讓中國自身做成其情勢才是上策。
四、若夫排除袁氏由日本政府正面為之,要求帝制中止並退位,反而會為進退兩難之袁氏打開活路,日本政府要為袁氏下台後負善後處分之責任,又會和與國協調破裂,歐美列強未必贊同直接干涉中國內政。
五、依據如上理由,對目下時局之具體手段為俟機承認南軍為交戰團體。
六、帝國民間有志之士,對中國人以排斥袁氏為目的之活動寄以同情之捐錢融通,政府不能擔任公然獎勵之責任之同時,對如上政策予以默認。
七、對華方針以上各項決定,由外務省協調實行,防止不統一之行動。
閣議間尾崎法相提示數點:關於中國問題,不要被列強協調束縛。
此閣議決定的兩大要點為:以打倒袁世凱為目的,日本政府旁觀期待中國內亂擴大,至此與內田良平的建議一致。臼井勝美認為:「日本閣議正式議決讓鄰國中國之正式大總統袁世凱垮台之方針,空前絕後。日本以後的閣議決定的實際施行,終於讓袁世凱垮台身死。」北岡伸一指出,對於中國帝政問題,日本內閣從1915年10月14日之最初閣議開始,到1916年3月7日閣議之決策過程中,陸軍(尤其是參謀本部)起了重要作用。
日本援助反袁勢力
日本政策未定之前,參謀本部及陸軍省就暗中支持反袁勢力,然而規模尚有限。3月初護國軍戰事失利,瀕臨崩潰邊緣;7日東京閣議決定干涉之後,反袁派聲勢大漲。
日本為貫徹閣議,釐定對華政策,並協調各部會一致進行,3月9日以後選定參謀次長田中、外務省政務局局長小池、陸軍中將福田、陸軍少將奈良、海軍少將森山五人為委員,在外務省開秘密會議,取代閣議,成為陸軍、海軍、外務省對華政策之執行機關,主要推動者是軍方,而委員長田中之權力甚大。
自此,日本大力秘密援助各方反袁勢力,在華南決定推舉一既非國民黨,亦不屬蔡鍔等進步黨之官僚系人物岑春煊,與梁啟超組織軍務院,與北京對抗;華中則策動孫文、黃興。參謀本部又支持孫文指示居正在山東進行擾亂行動。為支持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並牽制北洋軍南下,外務省對滿蒙領事發出「對滿蒙各地反袁運動援助金錢,並默許對該運動之其他援助方法」之通告。
日本提供資金支持反袁各派,諸如3月10日,孫中山等與日人竹內維彥等簽約:
孫文、王統一、戴傳賢以改革中國廢政為目的,企圖革命,與竹內維彥、中山說太郎計劃供給必要資金,竹內維彥、中山說太郎因其計劃為增進東亞永遠之安寧福利,得有力後援者之贊助,締結左之協約。(孫文、王統一、戴傳賢下文稱甲,竹內維彥、中山說太郎下文稱乙。)
第一條甲於中國布理想之善政,與日本提攜,以增進東亞之寧靜民福為目的。
第二條乙為援助革命事業出資,但其支出方法、條件、期間等事,時時協議之。
第三條上海招商局、江南機器局與乙共營,即合辦事業。其支配全為乙,又為乙之指定任事者。
第四條甲於左記區域之礦山及石油坑之買收,並新請願之許可,附予乙以優先權。
第五條甲於前條區域之外,歸甲之支配區域內,征相當之公課,使乙自由經營礦業。
第六條甲於設立政府之礦山局,承諾乙所推薦技術者為技術長,但將來採用華人時,不在此限。
第七條中國之海軍軍艦,均應向日本購買,但中國自製造者,不在此限。
第八條甲之政府未設立,然甲使其政府尊重履行本協約,甲以外同志之政府亦同。
甲乙兩者,就大正五年二月一日協約,改定如前文,誓正實履行,本文作二通,署名奈印,各持一通。
大正五年三月十日
孫文、王統一、戴傳賢、竹內維彥、中山說太郎
20日岑春煊等與日人竹內維彥簽約:
一、雲南軍政府代表者岑春煊、張耀曾(下文稱甲)竹內維彥(下文稱乙)。
二、甲為確立東洋永遠之平和及中日兩國間之親善關係以必要局面之發展為目的,計劃成功之後極力舉中日親善之實並以此方針指導中國國民。
三、乙因前記必要局面之發展以補助所需資金之目的,對於甲以一次或數次協議之上支出壹百萬圓,但甲成功之後應還附之。
四、甲於中國各種事業將來由乙申請之時,務宜與以好意的考慮。
五、本契約作漢文日文各二通甲乙各執一通。
日本帝國大正五年三月二十日
中華民國五年三月二十日
岑春煊、張耀曾
竹內維彥
附岑、張致竹內函:
敬啟者:此次諸承關愛,感荷殊深,茲為酬答厚意,特行聲明:將來欲向外國或外人借款時,應先與足下商議,如足下所要之條件不較他國人重時,應不借他國人之款,借答高情,即希青鑒,並頌時綏
竹內維彥先生鑒
愚弟岑春煊張耀曾
中華民國五年三月二十日
另有岑春煊在日與久原房之助(鋼鐵大王)、大倉喜八郎、安川、貝原四人訂約,借款150萬元,為運動日本中下級海軍將士在長江一帶擾亂之用,事成則以浙江、湖南、湖北三省礦地讓與四人所組織之公司;岑出發時曾交30萬元,岑到粵之後又交30萬元之說。
梁啟超之南下也受日本強力掩護。1月下旬梁氏在上海致函陸榮廷,請響應雲南起事。2月19日陸派陳協五訪梁,曰梁朝至,桂夕發矣。梁等將信將疑,22日唐伯珊又至,述桂中事甚詳,梁乃決定赴桂。唐將赴南京見馮國璋,約十日後梁從上海到海防會合。梁慮消息走漏,3月1日青木宣純訪梁,梁告此事,青木慨然自任,由其屬官松井安排。4日梁、唐及湯覺頓等共七人,乘日本郵船會社之橫濱輪出上海,蟄伏艙之最下層,鍋爐間旁。7日抵香港,梁獨留船上,日本駐粵武官、駐港領事、郵船會社與三井洋行兩支店長、黨人林虎皆來謁。但不得旅行越南之護照,日本計劃偷渡,周密保護。12日乘妙義山丸(運煤船)離港,14日至越南洪厓,日商接應部署,夜換小船,日人導其偷渡抵海防,27日到鎮南關入中國境。梁隨即參與軍務院之建立工作。
2
撤銷帝制
北京對日本之反袁舉動甚為注意,3月7日外交部電陸使:「對支有志會精養軒廿七大會決議對華問題,污衊我元首有妨國交,且與兩國國民交際大有遺憾,誠恐惹起國民誤會,希向日政府詰問取締注意並電復。」得知日本閣議決議後,袁世凱與國務卿陸征祥密議,10日密電陸宗輿:「迅將該駐在國政府最近對華之方針,及國民方面對華外交之趨向,加以詳細調查,趕速密覆,以備參核。」
南北戰局
此時,袁世凱全力壓制護國軍,北洋軍在川南戰事得手,收復敘府、納溪、江安等要地,廣東將軍龍濟光派軍經廣西進軍滇南,護國軍處境艱難。朱使對局勢審慎樂觀,8日電白廳云:政府軍進軍順利,雲南惟一的成功機會是鄰近各省的響應,但迄無動靜;如果沒有其他力量支持,叛軍將會很快崩潰。朱使擔心兩個因素,一是袁世凱因愚蠢地實行帝製造成不得人心,二是日本對袁世凱全面顯現的敵意。雲南總領事報告:山縣初男大佐與叛軍領袖密切接觸,經由北越取得軍火與協助。新任日本領事昨日到達,革命黨視此為日本同情他們之證明。日本公使看來已體認到沒有誰可取代現在政權。青木將軍在此與總統友善地私下會談過。我的印象是袁世凱將努力渡過現在的困局,但需要時間與技巧重建他與人民的關係,並消除日本的敵意。
10日朱使機密電:日使表達其個人意見,只要求袁世凱展示其政府對叛軍之軍力優勢,並展現恢復秩序的能力,他應該發布宣言明確放棄帝制,證明他的誠意與寬宏大量。朱使表示同意,說日使應對總統提出非正式建議。日使說他已經建議過。
12日駐倫敦大使井上對承認護國軍為交戰團體提出質疑,稱:南軍活動在雲貴及川南,只不過是邊境一部分之動亂,政府軍收復敘州,別動隊又進軍雲南,此時日本政府若承認南軍為交戰團體,恐會引起英國之驚愕,請考慮閣議第五項之實行。因現在南軍權力下降,承認之時機,必須與英國商量。13日石井外相回訓:英國戰報主要來自北軍方面,南軍狀態未定,日本政府承認南軍為交戰團體之時機尚未決定,決定實行之際不必與英國商量。顯示日本政府愈趨獨斷獨行,不受英國牽制。
13日朱使極機密函:昆明總領事3日報告,山縣大佐表示雲南命運取決於三周之內,決定性因素是四川瀘州的地位及廣東龍濟光的態度,岑春煊已派特使赴粵;李烈鈞與北越當局商議僱用法國軍官,希望安排經北越輸入日本軍火。7日又電告:日本領事當晚抵達昆明,革命黨視之為日本同情他們主張之表徵。10日電報:當地報紙熱烈歡迎日本領事到來,他在火車站受到交涉員的歡迎,並與將軍互訪。但山縣大佐對葛福表示,日本政府在袁與雲南之間不偏不倚,他惟一的任務是調查情勢、追蹤獨立省份的發展。朱使稱在上海的青木將軍認為袁氣數已盡,表示任命徐世昌為繼承人不會長久。
16日石井告訴白廳:為保護雲南日僑,日政府通知中政府派遣廣州總領事堀義貴到昆明,已於7日抵達。在法國當局協助下,白廳與東京及堀義貴間的電報經由法國印支線暢通無阻,但過去兩天中斷,可能因蒙自地區的問題。因此,堀惟一的電報必須走英國八莫線經緬甸與新加坡,要求英國當局支持。23日印度部機密函白廳:我已下令協助日本通電報。張伯倫頗為擔心日本在川滇影響力增加,威脅印度安全。
廣西獨立
在此戰局關鍵時刻,反袁各派及日本積極運動華南起事,3月15日廣西宣布獨立,對袁世凱打擊很大,令龍濟光派到滇桂邊境的軍隊進退失據,廣東動搖;也讓護國軍得到急需之彈藥,得以死裡逃生。
《字林報》19日北京通訊云:桂省消息對北京政府為一大打擊,切實取消帝制之申令日內即將發表。當蜀中官軍得利之際,毅然廢棄帝制,則在比較上易於轉圜,不致損失威嚴;蓋乘勝認錯與遇逆屈服,固迥然不同也。但桂省之獨立足以抵銷官軍之勝利而有餘,又使政府退處於四面楚歌之地位矣。粵省之態度,實為時局中判決成敗之要素。
廣東將軍龍濟光受到沉重壓力,19日廣州英國總領事電告朱使:日本總領事前一日誘使軍民長官加入雲桂叛亂,兩者都拒絕了。將軍是關鍵人物,充滿變數,廣東若加入叛軍,雲南必定成功。英國總領事相信將軍將仍然忠於袁,會以武力抵抗任何入侵。另一方面,廣西及日本在華輿論都相信廣東會倒向鄰省之叛軍,袁世凱就快完蛋了。
20日朱使函告:3月中旬叛軍之崩潰似乎迫在眉睫,然而廣西獨立全然改變局勢,龍覲光軍隊完全被切斷;梁啟超及岑春煊參與廣西獨立;廣東態度成為關鍵,龍濟光處境艱難。北京帝制派原來受川滇軍事順利鼓舞,因廣西獨立而泄氣了。
北京面臨困境,極端注意對外關係。19日袁世凱與國務卿陸征祥密議《對外交涉方針》:
某國對華無論若何激烈,我國決計純以柔和手段克之。
一、外交問題,無論為干涉為要求,我國當一秉公法,以謀對待。
二、遇有恫嚇之件,當局者應據理駁議,毋得剛愎,亦不可怯懦。
三、無論何項難題,概不準輕於決裂。
22日諭政事堂通行各省外交事項最宜嚴禁者五條:
現在外交事宜,發生之問題甚多,所有融洽對待之方,自應由政府妥籌相當辦法。國民方面,自不便遽加干預,以免操之不慎,貽人口實。交諭政事堂,飭即通行各省,對於外交事項最宜嚴禁者五事,務須剴切勸導嚴密防維。
甲、外交緊急之時,各項報紙應暫緩加評議。
乙、所有軍民士商對於外交事項概勿輕為干預。
丙、當外交緊迫之時,禁止開會集社籌劃對外之法。
丁、各國旅華人士,應由地方關切實保護,不得任令莠民借口滋擾。
戊、抵制外貨之舉,徒傷感情,毫無實際,應阻止人民,毋得提倡。
取消帝制
袁世凱面臨內外不利處境,必須重新考慮他的地位,採取最後步驟前,三位與帝制運動密切相關的外國顧問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丁恩、莫理循諮詢朱使意見。
20日上午福開森拜訪朱使,表示:現在局勢只有明確放棄帝制才能挽救,袁世凱猶豫不決,袁之親信拜託他請朱使說服袁,恭維朱使是惟一在北京可對此事提建議而被接受的人。朱使感謝他的陳述,但不做回答。同日晚丁恩訪朱使,稱總統因廣西獨立造成的局勢極大地不安,廣東的壞消息讓他體會到政府面臨的即刻危險。為緩和情勢,總統被建議發布命令明確宣示未來政府將由新的國民會議決定,一旦南方秩序重建立即召開。他在如此做之前想聽朱使的意見與指導。朱使以完全個人意見表達:這個建議看來可獲致最好而且是惟一的挽救局勢的機會,然而此做法已經有點晚了,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會因重獲舊屬支持而加強總統地位,降低革命運動的道德強度;這命令若要發生效果,總統必須以明確語氣說明白。21日莫理循訪朱使,稱袁處於極大的焦慮及不安的心理狀態,退出政壇是惟一的出路;龍濟光幾天之內會倒向革命一方,南方各省會由一個或多個列強承認為交戰團體。
21日袁氏在公府召集會議,提出立即取消帝制之議。帝制派要人不知所對,朱啟鈐、梁士詒表示反對。袁世凱示以五將軍密電,其中勸袁取消帝制,以平滇黔等之氣,帝制派無詞,於是命張一麐起草命令。
22日發布取消帝制命令曰:
民國肇建,變故紛乘,薄德如余,恭膺艱巨,憂國之士,怵於禍至之無日,多主恢復帝制,以絕爭端而策久安……著將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認帝位之案即行撤銷……所有籌備事宜立即停止。
同日特任徐世昌為國務卿。23日又特任段祺瑞為參謀總長,明令廢止洪憲年號,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
朱使報告:22日晚命令發布,相當令人滿意,由教育總長張一麐起草,他近日因反對帝制離開政府。無法預測獨立各省之反應,鬥爭相當程度上是個人特性的,這種形態還會維持一段時間。反叛者可能要求總統做更多讓步,或堅持他退出政壇。但繼任者是誰?
日本也注意中國政局發展,22日高尾訪梁士詒,打探取消帝制內情。坂西見袁後報告:本日公布帝製取消,袁雲廣西獨立廣東必受影響,人民受苦益多,現立法院開會取消帝制,讓反對帝制者無起義之名。
3
對內收拾與對日妥協
袁世凱命令取消帝制,對內停戰媾和,希望能維持總統權位;並以日本乘中國內亂謀取漁利,號召國人合力御外。獨立各省則要求袁氏退位,各派角力袁世凱之後的政治地位。英美支持袁世凱繼續當總統,以維持全國秩序,但未能成功。袁氏試圖拉攏日本,然而日本大力支持反袁勢力,務必要讓袁氏完全退出政壇。
對內停戰共御外侮
3月22日北京內閣改組,消極反對帝制的徐世昌出任國務卿,陸征祥仍擔任外交總長,袁氏手諭:「現值內亂外交異常及手之時,非集合全力以謀進行,難其迅速就範,因特准該總長對於緊要國務,仍行參預。」
26日袁世凱密諭中央各要員:「本大總統受國民之委託,躬膺艱巨,始終以救國救民為宗旨。此次大亂猝發,生民塗炭,殊非始料所及。該員等夙稱公忠,務各和衷協議,借保和平。如有最難解決之見,確有裨於國計民生者,雖使本大總統犧牲一切,亦在所不辭。」
徐世昌就任國務卿後,於28日通電獨立各省徵求意見,並電未獨立各省,力保地方治安。又多方協調停止川黔戰事,用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名義致電蔡鍔、唐繼堯、劉顯世、陸榮廷、梁啟超等,要求停戰,商議善後辦法,提出議和條件。
袁世凱以「共御外侮」號召南方息兵。25日曹汝霖電陸使:「可電粵轉告三省,國交危急之秋,上既更變主張,三省宜速自行取消獨立,合力外御,以救危局。」 26日《申報》載:「據通政界事情之某有力者言,某要人曾電各省,略謂日本此際欲於中國獲得極大利權,不能如願,乃威嚇我袁總統,使其不安於位。如袁退位,日本將使岑春煊為之代;日本且不欲馮國璋等在今日之地位,以有障礙也云云;蓋欲以此煽動國民對日反感,而保袁氏之地位雲。」
29日曹汝霖電廣東巡按使張鳴岐轉達陸榮廷、梁啟超、蔡鍔,請勿因內爭給日本漁利之機云:
自帝製取消命下,北京外交團皆稱此舉為大總統英斷……均信反對派即應聽命,日本亦表滿意,惟其國一派之主張,原期於歐戰期內中國內亂未平,謀占亞東主人地位。據確實消息,彼中嚴重條件現正與各國請求同意,各國尚未一致,不久即將乘機提出,其嚴酷更勝於去年之第五號,軍事財政包括無餘。……此間有關係之各使亦謂此說可信,且謂中國帝制雖已取消,內亂未必即平,深恐國人未明此理,終必與彼以利用之機會,深為可慮。英以切己關係,關心更切,觀其在香港舉動,事事為我援助,足證其擁護中央,惟恐亂事之擴張,公在廣東,諒亦聞見。日與英利害雖反,苟無機會可乘,未必絕無遲回顧慮。此時我若舉國一致,深明鬩牆禦侮之道,立息爭端,不授人柄,或可苟安旦夕,徐圖挽救。若再相持,恐資人漁利,立見危亡,弟心以為危,惟不便公電相告,又未便冒昧直達龍將軍,特以私人資格,請公密達龍將軍,轉達陸將軍、梁任公、蔡松兄,願諸公以國家為前提,犧牲意見共支危局,不深切禱。
31日外交部電駐外各領事:「取消帝制事,廿三日電計達,現查滇省有函致華僑,宣布起事及請求助餉情事,希向華僑解釋以帝制業經撤銷,政府力行善後新政,若反對黨再斂款舉兵,顯系破壞大局,資人漁利,萬勿再寄款滇桂各省,以遏亂萌。」
英國擔心中國內戰擴大,3月23日朱使電:「總統發布命令撤銷帝制,停止一切籌備。無法預測南方之反應,應可得部分北方保持超然高官之支持,加強袁對付叛軍的力量,叛軍失去目標,交戰變成針對袁世凱個人。」
23日白廳機密電格林:我擔心中國叛亂會演為南北戰爭,在華列強會受牽連。朱爾典及我們都認為袁世凱稱帝太笨,現在放棄帝制也不會帶來和平。24日井上大使與葛雷會晤,英外交大臣云:數日前接朱使電報,中國事態越發重大。日使稱:未接政府情報,見新聞報道近日各地獨立,有南北內戰危險。葛雷云:如發生上述情況,請告知日本政府如何考慮。
30日朱使電白廳:此地情勢沒有改善,仍然十分困難。分裂各省堅持袁下台,除非他下台或找到妥協方式,否則不安會持續。廣東將軍仍效忠於袁,但遭革命勢力夾擊。31日朱使電:汕頭被叛軍控制,廣州派軍反攻,領事團擔心外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
4月初袁世凱交政事堂會同各部總長切實討論對滇黔用兵意見書,對外方面云:外交方面困難萬分,稍一不慎,干涉立起。應如何妥籌對待之法,能可謝絕干預,且可不傷感情。大總統意見:此次南陲亂起,已迭次對外聲明,事關內亂,毋庸友邦調停,以杜干涉之漸。現在某某兩公使,屢欲居中融合,亦已婉詞阻止。此後難保無繼續聲請之舉,仍宜按定宗旨,設法謝阻。至南軍方面,有無憑藉外勢之處,則可任其所為,非中央所能制止也。並諭外交總長陸征祥:「是後外交團對於調停亂事之詢問,如弛出範圍,一律毋庸答覆,免起干涉之漸。」
《交諭外交總長陸征祥》(1916年4月4日刊載),基本宗旨是:停止內戰,和平解決內爭,不讓外國干預。
廣西獨立後,廣東秩序不安,土匪蜂起,在鄉紳強力要求下,將軍龍濟光於4月6日宣布獨立。同日陸使電曹汝霖:「報載英日使調停南北和議之舉,確否。廣東甚危,弟已設詞英日有意調停,密達龍、張,請其堅持矣。」 10日外交部電陸使:「日俄協商條件可速電粵、桂、滇、黔。」應是想以列強虎視眈眈,希望南方能共體時艱,停止內爭。
9日朱使函告:廣東在此時獨立,明確顯示撤銷帝制命令之失敗,並且將袁世凱與南方達成協議之門關上了。月初日本派領事使團去廣西,由南昌領事及廣州總領事參贊組成;日本派到昆明之山縣初男大佐軍事代表團,新加入了嘉悅敏中佐。嘉悅敏任職參謀本部,與蔡鍔是振武學校同學,曾在雲南講武堂任教官,參與過3月岑春煊在東京借款訂約事,又機密電倫敦云:權威報告,廣東一宣布獨立,雲南當局立即向日本要求價值70萬元的步槍與軍火,由北海運送。在將軍要求下,法國領事電告法國駐北京公使,只要袁世凱在位,叛軍就不會放下武器,他們絕不會同意選舉新總統,不管在北京還是上海。他們要求經由北越運送武器,山縣大佐為此事與法國領事接觸。
4月12日浙江獨立,朱使報告:浙江宣布獨立,據說是為了不讓北軍進入。現狀之焦點在於:南方領袖及外國支持者能否被勸誘接受妥協,讓袁世凱保持總統位置而去除大權。袁目前之意圖不清楚,可能在總統不保時,會依賴軍力鬥爭下去,北軍持續南下。另一方面叛軍軍火不足的問題,因廣東獨立而解決,自日本購得軍火。袁的軍力仍佔優勢,可靜待南方內訌,但不可能憑軍力壓制南方。(機密)梧州領事報告:日本駐廣州總領事去廣西見陸榮廷。
4月中旬,梁士詒接到梁啟超6日由南寧複電,堅持袁氏下野,云:
以雲外侮,在弟等何嘗不日懷冰淵之懼,積久相持,非國之福,盡人能知。然禍源不塞,曷由安國人之心而平其氣。弟即苟且自卸,豈能回西南諸將之聽?諸將即欲苟且自卸,又豈能回全國人之聽?項城猶怙權位,欲糜爛吾民以為之快,萬一事久不決,而勞他人為我驅除,則恥辱真不可湔,而罪責必有所歸。
梁士詒知和平之無望,16 日攜此電見袁,袁隨閱隨批,在「勞他人為我驅除,則恥辱真不可湔」旁,批云:「敵國忌恨,詎非偉人?」
4月中旬,滇黔桂三省複電徐世昌等,強硬要求袁世凱速行宣告退位。18日江蘇將軍馮國璋建議時局解決辦法:削減元首權力,實行責任內閣等,但遭到護國軍堅決反對。19日唐繼堯等聯名致各國公使領事電,以袁世凱大總統失資格,黎元洪代之為適法大總統。
徐世昌接洽和平協調南北無效,辭國務卿職。21日袁世凱公布制定政府組織令,實施責任內閣,只保留總統虛位,段祺瑞接任國務卿總理國務。段氏積極與西南聯繫,外交仍由陸征祥擔任。26日朱使函告:長江流域到處不安,袁氏宣布撤銷帝制後革命運動的快速發展,大大降低了公眾的信心,官員中產生無助感,深怕採取行動卻選錯邊,寧願按兵不動。
5月1日兩廣都司令於肇慶成立,岑春煊任都司令,梁啟超、李根源任正、副都參謀。8日軍務院於肇慶正式成立,唐繼堯任撫軍長,岑春煊任副撫軍長,梁啟超為政務委員長,劉顯世、呂公望、李烈鈞、蔡鍔等人為撫軍。護國軍有了形式上的統籌機關,堅決否認袁世凱總統資格。朱使強烈質疑日本以財政支持肇慶,其廣州總領事謀求建立南方共和國。日本也在北方給袁氏製造新的麻煩,5月中旬運動山東獨立。
8日北京改政事堂為國務院。馮國璋聯絡未獨立的15省區於18日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總統去留問題,討論未決,通電邀獨立5省一起研究妥善辦法以救危急,獨立各省回電拒絕參加,會議停頓。朱使認為此會象徵反袁勢力的分歧,與會者與肇慶軍務院意見不一,北方各省不想讓叛軍有太大政治影響力。幾日後,梁啟超堅持袁氏下台為罷兵最低限度條件。袁氏無法接受,欲繼續用兵,但北京財政窘迫。
TAG:歷史的囚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