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大就得有點深度 像你這樣的只能做小弟
老大也有裝的時候。
曹操拿下荊州以後,最大的對手便是孫權了。當然,劉備也算是,但其新敗,退於夏口一隅,一時難成氣候。對於這一點,孫權心知肚明,「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耳。今數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是的,劉備敗了,就只好收拾他了。不過,曹操也不傻,在收拾孫權之前,先得利用他。他寫信給孫權,大意是「孤承帝命,奉詞伐罪,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歸順。
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既有示好,也不忘恐嚇。
張昭首先把持不住。孫策臨死之前,曾遺命於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還真把自己當根蔥了,於是,力主投降。理由是,「東吳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不如納降」。然後,還煞有介事地拿老百姓說事,說這樣可以使生靈不受塗炭,江南六郡可保矣。
張昭一番話後,你道老大孫權什麼反應,五個字:權低頭不語。老大不說話,往往最可怕。如果你以為領導真沒主意了,那你就錯了。
倒是魯肅一片赤誠,私底下,力勸主公不能降。魯肅有啥說啥,為孫權分析其中利害:眾人降操,累官不失州郡;將軍降操,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一句話,別人降了,還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若主公降了,就什麼也不是了。
這時候,老大才說了句實話:「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孫權知道,唯在危難之際,才能認清身邊的人。
接下來,問計於諸葛亮,孫權交了心底: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說完之後,又道出四字:「吾計決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早就下定決心跟曹操干一場了——這才是隱藏在老大心底的全部。
後來,張昭聽說孫權欲興兵,唯恐中了諸葛亮之計,按捺不住,又一番苦言相勸。另一位文臣顧雍,也在一旁敲邊鼓。孫權對此,只是低頭不語。老大又在玩深沉。
孫權心裡有底也是對的。他有一班欲降的文臣,還有一班敢死的武將。尤其以程普、黃蓋、韓當為首,忠心耿耿,死心塌地,都是「吾頭可斷,誓不降曹」之輩。更重要的是,他有另一枚舉足輕重的棋子:周瑜。
這位老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二把手。論深度,他比老大孫權毫不遜色。他剛回到柴桑,張昭一幫人就來勸降,你聽周瑜怎麼說:「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請回,明早見主公,自有定議。」程普等人來了,又是勸打,周瑜還是那套:「吾正欲與曹操決戰,安肯投降!將軍等請回。瑜見主公,自有定議」。後諸葛瑾等人來,有勸降的,有勸打的,周瑜全是類似的回復。真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玩周旋的一套,誰也比不了這位老兄。
而當這幫人走之後,他真正的反應是:瑜冷笑不止。
這番冷笑,不可謂不意味深長。對於這件事,周瑜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在諸葛亮那裡,他說了實話:「吾承伯符(孫策)寄託,安有屈身降操之理?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
次日清晨,孫權升堂。一場孫權和周瑜的雙簧戲便開演。周瑜入見後,直截了當問主公如何應對曹操一事。孫權煞有介事,取曹操書信給周瑜看。瑜看畢,笑曰:「老賊以我江東無人,敢如此相侮耶!」權曰:「君之意若何?」瑜曰:「主公曾與眾文武商議否?」權曰:「有勸我降者,有勸我戰者。」瑜曰:「誰勸主公降?」權曰:「張子布(張昭)等皆主其意。」瑜即問張昭,張昭傻了吧唧,又把前番言論重複了一遍。
話剛說完,周瑜突然變了臉色:「此迂儒之論也!江東自開國以來,今歷三世,安忍一旦廢棄?」然後,即刻請戰,向孫權表達了破操的信心和決心。你看孫權怎麼說,「孤與老賊,誓不兩立!卿言當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也。」說完,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隨即將劍賜周瑜,封瑜為大都督,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這是一出深度雙簧啊!戲演到這裡,才算真正到了高潮。想必張昭等一幫人一定看呆了,也看傻了。這叫什麼?這叫大敵當前,先分出陣營,然後統一思想。
讀三國,每每讀到將孫權寫得優柔寡斷處,我喜歡輕輕跳過去。然後模仿周瑜,也冷笑一聲。孫策臨死之前,取印綬給孫權,囑咐了他一句話: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也許,從那一刻起,孫權就知道,成大業者,除了能任賢、懂謀劃和有眼光之外,還必須有做老大的深度。
※真慫:十萬大軍討伐別人,結果被人家800兵丁吊打
※做人與處世精選:孫權用人,忠誠為先
※解密孫權一生中最慫的一次戰鬥,甚至差點命喪於此
※你知道嗎?真實的草船借箭故事其實和諸葛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他是東吳重臣卻深遭孫權厭惡在一次宴會上還險些被孫權拔劍誅殺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