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之地,傷心之人——《海邊的曼徹斯特》
傷心之地,傷心之人
——《海邊的曼徹斯特》
影片快訊:
《海邊的曼徹斯特》
導演:肯尼斯·洛納根
主演:卡西·阿弗萊克,米歇爾·威廉姆斯
上映時間:2017.8.25(中國)
分級:R
導讀: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自2016年底在北美上映以來,好評如潮,獲獎無數。2016年美國電影學會十佳電影、74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男主角、89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男主角獎。這樣的電影卻在2017年八月底才能和國內的觀眾見面,卻還是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也就是說全國只有不到200家影院放映這部「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影片。
主演卡西·阿弗萊克是「蝙蝠俠」本·阿弗萊克的弟弟,米歇爾·威廉姆斯主演過《斷背山》,《藍色情人節》等作品,在《我與夢露的一周》中成功塑造了瑪麗蓮·夢露。
這樣一部沒有暴力(幾乎),沒有多少直接性愛,也沒有直接吸毒場面的電影,竟然被評為R級。或許是因為髒話略多的緣故,也可能是影片所表達的情緒讓審查者覺得應該被「限制」。
文/高源 圖/網路
大約是六月中旬,我動身回家。對於許多人而言,坐24個小時搖搖晃晃的火車是一件很不美好的事情,而我卻特別喜歡那種始終在路上的感覺,尤其是在回家的時候。
一本《生命之歌》看完,百無聊賴之際想起之前有朋友推薦過我一部電影,正好被我從網上找到資源下載到了電腦上,卻一直無暇去看,此刻似乎正是恰當的時候。
一片蔚藍的海水,船上飄來遙遠的對話,幕啟。鏡頭切換,一個沉默寡言的男人白天無休止地做著社區雜工,晚上坐在酒吧,不想理任何人。他很恍惚,似乎對現實世界表現出一種抵觸和疏離。他接到電話,自己的哥哥死了,但他卻幾乎沒有什麼情緒變化。因為要處理後事,他需要回到自己的故鄉——曼徹斯特。
火車搖晃,打牌的,吃東西的,還有小孩子的哭聲,和列車售賣員的叫聲,……我就在這樣的環境里初次看《海邊的曼徹斯特》,一片紛雜里耳機中的聲音忽近忽遠,我無法集中精力,眼前只有不斷切換的畫面,和一片冷寂,我似乎能看見某種情緒透過屏幕纏繞著我,而畫面,或者說故事模糊而遙遠,無法把握。
罷了。我合上電腦,揉了揉酸痛的眼睛。抬頭就看到了一雙如同片中Lee的眼睛。
她什麼也不做,任周圍嘈雜紛亂,只是定定望著窗外。慶幸的是她似乎不像Lee那麼抗拒搭訕。她告訴我這是她三年來第一次回家。
難道過年也不回嗎?我十分驚訝。
她慢慢搖了搖頭。然後望定窗外,良久,她轉過頭來微微一笑:我四年前失去了戀人。當時已經訂了婚,兩個人晚上一起出去,他到馬路對面買烤紅薯,一輛車從旁邊的小巷竄出來,不知道勾到了身上的哪兒,一甩把他帶到了馬路中間。當時車流滾滾,我只能看著,沒哭也沒叫,就獃獃立在馬路的這一側。我的腦子一片空白,甚至覺得用力掐一下自己就會醒來。後來我就一直渾渾噩噩,一年多的時間沒有出過家門,害怕看見周圍一切熟悉的東西,三年前我去了江蘇……這次我姥爺過世,我回去治喪。
她說話的聲音很平淡,像是敘述旁人的故事。幾乎沒有任何情緒,如果非要說有的話,就是語氣中帶著一種無可奈何。
回到家中,連續好幾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一閉眼,就看見Lee和那個姑娘的眼神在我的眼前交替出現,腦海中泛起《海邊的曼徹斯特》片頭那一片蔚藍的海和飄蕩上面的小船。
深夜兩點多鐘,我從床上爬起來,從冰箱拎出兩罐百威,開始真正看《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列車行進的搖晃,沒有香煙瓜子八寶粥,沒有小孩的哭聲,只有透過紗窗吹來的陣陣涼風,偶爾的幾聲狗吠,和閃爍著微弱光芒的屏幕。
以前在看電影的時候,會用力去關注其意義。男女之情、手足之情、兄弟之情、人和寵物之情……都是感情;喜、怒、哀、怨、貪、嗔、痴……都是人相,無論怎樣,導演都似乎希望通過電影表現一種意義或價值觀,而似乎無論是什麼,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海邊的曼徹斯特》那麼冷寂,如同主角Lee一樣的冷寂,又那麼客觀,似乎只是通過一雙眼去冷眼旁觀一個人的生活,不帶感情的渲染,無限接近生活本身,我明明知道它依舊是生活的一部分,卻有一種兩個小時演繹了生活全部的錯覺。
我像往常一樣想從中找出點什麼人生的道理或意義,發現並不能夠,能找到的,只有海邊的那片傷心之地,和曾在這裡生活的傷心之人。
父親的死似乎對他無關痛癢的少年,照舊和樂隊一起練習,照舊和朋友坐在沙發上聊電影,照舊在兩個女朋友之間游弋,似乎生活沒有變過,少了個父親就像是少了個花瓶一樣。突然有一天他打開冰箱看到凍雞肉,感到一陣恐慌,然後嚎啕大哭——看著凍雞肉,他突然想起放在殯儀館冷藏著等待下葬的父親。逝去的父親不是打碎的花瓶,他只是把情緒埋藏起來,裝作若無其事。
少年堅持要留下父親的船,這是他紀念的方式。想到開頭時他曾和父親,Lee三人在海上釣魚,傳來陣陣歡笑,難免感到一陣凄涼——父親已然死去,那個活潑的Lee叔叔也不知所蹤,只剩下一個軀殼行走於每個街道,無休止地做著各種雜活,晚上就買醉,與酒客打一架,然後回到自己的小房子里,盯著黑暗眼神空洞的男人。
律師告訴Lee他的哥哥在遺囑中想讓他作為侄子的監護人,這時候他的腦中不斷閃回過去的畫面,醉酒嗑藥的人、熊熊的大火,妻子絕望的喊叫……電影過了一半我才終於明白了他傷心的因由。
他覺得自己不配活著,在他舉槍的瞬間,子彈雖未穿過他的頭顱,卻擊斃了他的靈魂。
GIF/2K
所以再回想那個沉默坐在酒吧眼望虛空的男人,我就明白了,傷心這東西不完全是整天對著遺物以淚洗面,也不完全是撕心裂肺哭喊大叫著昏厥,而是有一種更絕望的方式——心如槁木死灰。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嚎啕大哭,日漸消瘦,是傷心表象,而心如死灰是傷心到絕望,正如Lee,正如那個呆然看著男友被捲入車流中的姑娘。
Lee和侄子兩個傷心之人有共同的傷心之地——曼徹斯特。失去父親的痛苦和失去兒女的痛苦兩廂交映,使得海鷗的叫聲都如同悲鳴。
Lee作為監護人想帶著侄子去波士頓,他依舊無法忍受關於曼徹斯特的回憶,而侄子卻不願意,因為他的同學,他的生活就在這裡,他的關於曼徹斯特的好的記憶和壞的記憶都在這裡,他不願離開。
對於侄子來說,雖然父親意外辭世讓人傷心,生活卻沒有被毀掉,他還要繼續生活,死掉的只是終究要成為過去的那一部分,並非他的未來。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於父親的死他不用背負什麼。但對Lee來說不一樣,他曾有一個美貌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女兒和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兒子,而這一切卻在一場大火中灰飛煙滅,而這場火是他自己引起的,這種負罪感讓他無法面對曼徹斯特,他在曼徹斯特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未來,毀壞了自己的生活。
當Lee看著叛逆的侄子的時候,彷彿會想起死在襁褓中的兒子。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做侄子的監護人。他和侄子的交流要麼是小心翼翼點到為止的試探,要麼就是爭吵。兩個傷心之人都不願把心裡的柔軟處展示給對方。
但他們終究還是讓對方改變了。看著侄子學習駕船的背影,Lee的臉上露出了淡淡的笑。而當Lee告訴侄子喬治會收養他,他不必跟著Lee離開曼徹斯特的時候,已經準備好跟著叔叔開始新生活的侄子掩飾不住失落。
時間會寬恕一切,容忍一切,接納一切。這話沒錯,許多電影也是這樣講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和《後人》的風格節奏有些相似,但卻有完全不同的結尾。在《後人》中,最後父親帶著孩子們把妻子的骨灰灑在了風景如畫的夏威夷海。一切都歸於平和釋然。
可惜傷心變成釋懷一笑,這並不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結局。時間寬恕了他,生活寬恕了他,他的前妻也寬恕了他,他卻沒有寬恕自己。
我們習慣了結尾的定論或答案,但這部沒有給。Lee和侄子走在一條冷清的公路上,四周的松林還覆蓋著積雪,早春還未化盡冰雪,風也依舊凜冽。他手裡拍著一個路邊撿到的壘球,球往侄子的方向彈去,侄子沒接住,球便往坡下滾落,Lee說:別管它。而侄子卻折返兩步,撿起那個球,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了一種隱喻。
《海邊的曼徹斯特》克制到絕不會像《阿甘正傳》那樣說出「人生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這樣的話來,但一句「別管它」卻道出這個傷心之人對生活的態度依舊沒有變,他依舊不願也不忍回頭正視落在身後的往事,但那個倔強的侄子卻願意接受曾經的苦痛,並帶著它奔向未來。
海浪、晚霞、白牆紅瓦的房子、鳴叫的海鷗,幕落。海水如同一大片憂鬱,有節奏地撞擊著人心,我想起《山河故人》中結尾時那個在雪中孤獨曼舞的身影,我想起《藍色情人節》里那個決絕遠去的男人的背影,我也想起那個在火車上萍水相逢的女孩。
我明白了在嘈雜的火車上我感受到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那不可捉摸的情緒到底是什麼了,我也真切地發現,當我們不那麼關注故事本身的時候,故事所滲透出來的情緒才能被更好地把握。
套用王小波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智慧被超越,變成了『曖昧不清』,性愛被超越,變成了『思無邪』,有趣被超越,變成了莊嚴滯重。」而傷心被超越,則變成了隱忍克制和蕭索冷寂。
TAG:壹玖玖貳影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