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價值30架戰鬥機的學校,甚至擁有動物園,如今校長是「甩手掌柜」?

價值30架戰鬥機的學校,甚至擁有動物園,如今校長是「甩手掌柜」?

「2015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教育部等多部門印發《關於軍隊子女學校和幼兒園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軍隊子女學校原則上移交地方人民政府舉辦或撤銷停辦。在中國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軍隊子女學校從此將退出歷史舞台。」

北京,曾是軍隊子女學校最集中的地方。

從公主墳一路向西,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總後勤部、總參謀部,一直到西山腳下的北京軍區大院,為這些部隊子弟建起的學校有培英、育英、群英、育紅、友誼、育翔、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

經過半個世紀的變遷,如今北京所有的軍隊子女學校都已經歸屬地方政府,它們曾有輝煌的歷史,但也經歷過風光不再的沉寂,之後尋找各自新的出發點。

記者走進曾被稱為「全軍子弟學校一面旗幟」的北京十一學校,探訪它的前世今生。

十一學校 北晚新視覺

30架戰鬥機建一所學校

今天的十一學校,是一片令人驚嘆的現代化建築,最初的蘇式營房式校舍已經完全消失,只有校園內「將帥語林碑牆」上109位將軍的題詞,顯示出抹不去的軍辦背景。

北京十一學校設立聶榮臻、徐向前等元帥對該校題詞的「將帥語林」陳列室。 1992年 北京日報 晨亮攝

校內唯一保留的一座建校時期的老建築「八角樓」目前是校史館,記錄著6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大批開赴朝鮮出國作戰。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志願軍隊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新華社圖

這些幹部的子女,還有很多革命烈士的子女都留在了北京,如何解決他們的上學問題?

羅榮桓將軍親自過問此事,希望在北京市選一適當地點,創建一所寄宿制幹部子弟小學。

這個報告送到了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手中,周總理當即表示:「我雙手贊成,完全支持。」

最初,籌建處擬定的校名為 「軍委子弟學校」,後來為紀念新中國的誕生,改名為「新北京十一小學」,第一任校長為羅榮桓的夫人林月琴,這正是十一學校的前身。

紅軍老戰士、著名教育家、已故羅榮桓元帥的夫人林月琴看望師生員工。 1992年 北京日報 晨亮/攝

北京晚報圖

1952年,學校建成,建校資金460億元,主要由軍委撥款,並由東北、中南等大軍區支援。

「當時460億元是什麼概念呢?可以買30架戰鬥機。」

在十一學校工作了30多年的原校長李金初表示,20世紀50年代是十一學校的「皇家時代」,硬體軟體在全北京的學校中都是首屈一指。

「學校佔地286畝,在北京是很大的學校,1955年,教職工編製是300人,還有一個警衛排,學生只有500名。174名家長首批被授予元帥與將軍的軍銜。當年的學生後來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將軍的有40多人。」

校園一流甚至有動物園

當年在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眼中,這所軍委子弟學校確實帶著神秘而優越的光環。

1957年入學的李小力回憶他們有一次在校外體檢時發生的一件小事,「醫生們聽說我們是十一學校的,非常驚訝,好像我們就是首長。那一次也算領略了一下社會上對『十一』的印象。」

班裡的烈士子女讓李小力印象深刻,「鄭冀華的媽媽是烈士,安葬在八寶山公墓。每年清明,學校都給烈士子女準備好一盆鮮花,掃墓時,他就把這盆花靜靜地放在媽媽墓前。」

優美、大氣的校園是十一學校的孩子們最引以為豪的,宿舍—餐廳—教室被幾百米的長廊連為一體,有配套齊全的宿舍、食堂、教室、運動場、綠草地、洗衣房、衛生科,甚至還有動物園。

李小力感嘆,校園的建築面積,別說在小學、中學裡,就是跟現在的大學比,也夠得上是一流的。

學校的伙食更是令人艷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連主席都『三年肉不嘗』,可是,我們的餐桌上,卻能經常吃到內蒙古的黃羊、東北的大豆,還有海帶等。當時全國都在節衣縮食,老一輩革命家的良苦用心讓我們至今都深感內疚……」

在這所軍辦學校里,分列式和閱兵式的正步走是每個學生必受的正規化訓練。「那些軍人出身的老師們,一身正氣,落落大方,給同學們做出最好的楷模。『十一』當時是全軍子弟學校的一面旗幟。」

首次開門迎普通北京孩子

1964年,是軍隊子弟學校命運的拐點,拐點來自《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中蘇分歧後,面對蘇聯的形勢變化,黨中央為了防止修正主義,要培養更好的無產階級事業接班人,於是提出了接班人的五個條件。」

五個條件包括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團結大多數人等。

李金初校長回憶,那是一場席捲全國的大潮,軍隊和中央各部委的子弟學校紛紛「摘帽」,轉歸地方。「據說,這麼做是為了防止接班人特殊化,脫離群眾。」

就這樣,十一學校成為海淀區的一所普通中學,普通北京孩子第一次踏進這所曾被視為「貴族」的校園。

十年浩劫之後的十一學校非常慘淡。

「學校處於一個極端的困難時期,一個平庸的狀態,連區重點也不是,師資力量極為薄弱。」原校長李金初回憶。來這裡上學的孩子仍然以軍隊子弟居多。

1984年入學的張琳琳因為第一志願師院附中沒考上,才被分到十一學校,還有點不情願。「我媽媽是301醫院的軍醫,學校離301大院很近,來了以後發現,基本都是大院來的孩子,復興路一帶的總後、工程兵、鐵道兵、軍事科學院,還有航天部、高能所……」

大院子弟和普通北京孩子之間依然有條看不見的壁壘。

十一學校的管理嚴格是出名的,從門口整齊擺放的自行車就可見一斑。

1989年,時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的顧明遠應校長李金初之約,第一次來到十一學校,看到「全校師生1000多輛自行車,28放一排,26放一排,車頭都側向一邊,像整齊列隊的士兵。」

他當時就覺得這個學校的管理水平很高,讓他吃驚的是學校教師的業務和學歷水平卻達不到中學要求。

李金初正是向自己母校的領導顧明遠「求援」,此後的兩年,北師大一共39名大學畢業生分到了十一中學,最終李金初為十一學校打造了「18位特級教師,28位博士生教師,103位碩士教師」的夢之隊,這恐怕在全國都是非常罕見的高學歷結構。

加強師資只是李金初實現「平生只辦一所好學校」的第一步,此後20年十一學校走上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改革之路。

「甩手掌柜」打造獨特名校

今天的十一學校,沒有了「貴族」的光環,卻仍然是北京最為獨特的一所中學。

今十一學校 北京晚報圖

當美國大使、法國大使到十一學校訪問,現任校長李希貴的任務只是坐在台下鼓幾下掌。從接待、翻譯、主持到回訪都是學生自行組織。

北京十一學校開辦了聲樂、管弦樂器、美術、書法、攝影、手工製作等學習班,培育出一大批有特長的學生。這是來自美國的同行參觀管弦樂班的訓練。 1991年 北京日報 晨亮攝

學生「接管」了校園,大部分時候校長的權力被「架空」了,這位「甩手掌柜」校長被學生們稱為「貴爺」。

這種獨特的起點是1992年,當時的校長李金初下了一個決心:「我豁出去了,干幾年,如果行,可以闖一條路,因為中國的教育需要這一條路。如果不行,可以立一塊紅牌:此路不通!」

這條路就是「國有民辦制」的辦學體制改革之路。

他總結出「自主籌集日常辦學經費、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資分配、自主教育教學實驗改革」的「五自主」,一種在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新型辦學體制在十一學校誕生了。

2007年卸任的時候,十一學校早已經是北京重點示範校,名副其實的京城名校。

比改建校園更困難的是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兩任校長把十一學校變得如此與眾不同:老師的講桌、講台沒了,老師的傳統辦公室沒了,多年的行政班沒了,傳統的運動會沒了。

這裡實行大學式管理,學生走班選課,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課表,校務會上經常出現學生的身影……每一項改革,在業界引起的都是一片驚嘆。

軍隊子女學校的華麗蛻變,十一學校用60餘年講述了這樣的故事。

本文原載於《北京晚報》2015年2月11日18版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麻匠通訊社 的精彩文章:

TAG:芝麻匠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