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夏竟然出現過「七賢士」,你都知道是哪些人么?

江夏竟然出現過「七賢士」,你都知道是哪些人么?

江夏曆代文人輩出。明代萬曆年間,今江夏區就出了七位賢士,分別是是:熊延弼、賀逢勝、郭正域、吳裕中、董暹、任家相、艾斐。有意思的是,這七位賢士,均為安山鄉新窯村邱宗美的學生,因而在新窯設有七賢堂一座。又因郭正域、吳裕中、董暹、任家相四人,均為今烏龍泉街辦土地堂人,在土地堂王家邊山丘建有四賢墳,殘存有香爐、石碑等。

熊延弼

(1569-1625年)字飛百,號芝岡,謚襄愍。原籍江西南昌,出生湖北江夏紙坊(今屬武漢)。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中進士。歷任江南督學、兵部尚書、遼東經略、九省總督和都察院御史。期間,曾修築了長達400餘里的四邑公堤和金口至金水閘的五里堤以及武昌至金口的長江大堤等路、堤和橋樑。他二下遼東抗擊後金,後明熹宗聽信魏忠賢讒言,冤殺之於西市。崇禎即位,冤案得以昭雪,追封太子太保,將屍骨御葬紙坊官坊嶺,並建熊公祠一座。

賀逢勝

(?一1643年)字克繇。江夏區紙坊街辦人。與熊廷弼同受業於督學熊尚文。家境貧困。曾任應城(今屬湖北)教諭。萬曆四十四年(1816年),殿試第二名,授翰林編修。天啟年間,官至太子洗馬;後因觸怒魏忠賢,被削職。思宗即位後復職。崇禎九年(1636年)六月,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加太子太保,改職文淵閣。十一年及十五年,兩次辭官。後張獻忠農民起義軍東來,克蘄州,黃州(均屬今湖北)等地,他投湖而死。曾在武昌水陸街建有天恩存問坊紀念,久廢。

郭正域

(1554-1612年)字美命。江夏區烏龍泉街辦土地堂人。明朝官員。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編修,選為皇長子講官。三遷至庶子,出為南京祭酒。萬曆三十年征拜詹事,復為東宮講官。擢禮部右侍郎。因數忤首輔(宰相)沈一貫,被罷官還籍。途中,所乘之舟亦被搜查。三年後,復官不就。死後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著有《批點考工記》、《明典禮志》、《韓文杜律》。

吳裕中

宇磊石。江夏(今武漢市)土地堂四房灣人。少時孤貧,發憤自勵。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任順德縣令時,推行保甲法,捕捉當地農民反抗組織的首領。後兼任新會縣令,不久升任御史。天啟年間,因上疏彈劫魏忠賢結黨擅權,被削職,並受杖刑死。崇禎初,遣贈太僕寺卿,謚忠烈。葬土地堂蘭嘉山。

董暹

字長駛,號蘇伯。江夏區烏龍泉街辦土地堂人。提學廣東,官至都察院御史,以布政史致仕卒。著有《白社集》一書。

任家相

字白甫 。江夏區土地堂人。他任過福王講官。著有《雲龍集》一書。

艾斐

號天游。江夏區安山鄉新窯人,曾任明代知州。另一說僅江夏明清時期出榜眼(殿試第二名)二人,分別為賀逢聖、何金壽,另有歐陽保極、陳鑾二人中探花(殿試第三名)。他們四人與明代中進士的熊廷弼、郭正域、吳裕中,並稱明清江夏「七賢」。

陳鑾

祖籍蘄州(今蘄春),寄籍江夏。字玉生,一字芝楣。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探花,道光初年任松江知府,創辦海運增糧。後任蘇松太道,江蘇藩司和江西巡撫等職。後署兩江總督兼署江南河道總督,冒暑巡閱河道,勞累過度,卒於任所。

何金壽

字鐵生。清同治元年(1862年)榜眼,曾任編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督河南學政。1879年(光緒五年)授揚州知府。1882年夏發生旱災,因打赤腳禱雨,中暑卒於任所,因貧葬揚州。

(何金壽書法,圖文來源網路)

歐陽保極

字用甫。系清咸豐十年(1860年)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十一年(1861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 同治三年(1864年)提督河南學政。六年(1867年)離任。升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緒元年(1875年)以翰林院侍講學士提督廣西學政。五年(1879年)離任。

( 歐陽保極書法四屏圖文來源網路)

文章來源:360個人圖書館

評論區已開放(本文右下角寫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向清朝求和,卻被當作是附屬國進貢,為何受此奇恥大辱
明朝疆域有多大?看完你就知道了!
明朝版常山趙子龍,曾率軍殺入朱元璋中軍,險些要了朱元璋的命
2000年來唯一的一個對外從不妥協的王朝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