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那些太宗們,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中國的古代的封建社會,造就了中國特色的廟號、謚號制度,這些制度也輻射到了周邊國家,比如朝鮮、越南等,都諸如廟號制度等。
而其中的廟號則發源於儒家的宗廟制度,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數。排行是以昭穆制度進行的,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其次序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
既然有宗廟,那麼就要有廟號,廟號具體來說就是祖和宗,比如漢高祖、唐太宗,這都是廟號,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這是因為既然是廟號,那麼應該有一個獨立的廟,但是實際上在古代君王死後前幾代是有家廟的,而幾代以後就毀去家廟,合併到太廟祭祀,這樣方便皇帝後代祭祀,不會因為祭祀的問題為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隋朝之前的皇帝都是有謚號的,但是隨著謚號的發展,很多皇帝的謚號增多,而且後代子孫都會追加美謚,因此用謚號稱呼皇帝太長,都用廟號稱呼。
從漢朝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太宗作為僅此與太祖的重要存在,往往發生了很多故事。
其實叫太宗皇帝不少,我們不一一贅述,我們只看大一統的王朝,和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太宗們。
第一個太宗是商朝的天子,當然這個不是皇帝,而只是王,就是商太宗太甲,而這個廟號還是伊尹給上的,我們都知道伊尹放太甲這個典故,太甲悔過以後,重新被立為王,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而漢朝的太宗則是漢文帝劉恆,劉恆勵精圖治,與自己的兒子漢景帝,打造了文景之治,不過對於漢太宗大家都不習慣,而習慣稱之為漢文帝。
晉朝的太宗是司馬昱,是個傀儡皇帝,權臣桓溫廢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名為皇帝,實同傀儡。在位僅八個月後,便因憂憤而崩,年五十三。謚號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高平陵。
唐太宗和宋太宗大家都比較熟悉,二者的皇位都是自己爭取來的,區別就是唐太宗是唐高祖的兒子,而宋太宗則是宋太祖的弟弟,最大的區別就是唐太宗被認為是千古一帝,而宋太宗則為世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疑案。
宋朝時期北方的遼國的遼太宗很值得說一說,遼太宗就是耶律德光,就是耶律德光在位時期,短暫的殺入汴京,幽雲十六州也歸入到遼國手裡,終宋一朝也沒有真正的佔領幽雲十六州。漢人重新佔領這裡要到明朝了。
而金國的金太宗就是完顏吳乞買,就是他在位的時候滅亡了北宋,俘虜了徽欽二帝,製造了靖康之恥,看來遼、金兩國的的太宗們都不是省油的燈啊。
元太宗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窩闊台,嚴格意義上來說,窩闊台並不是真正的元太宗,而是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的,窩闊台時期還是蒙古帝國,窩闊台是個蒙古大汗,窩闊台一直緊跟成吉思汗的腳步進行擴張,就是他在位時期滅亡了金國。
明太宗我們既熟悉又陌生,這是因為明太宗最初是朱棣,後來朱棣被追尊為明成祖,從此明太宗就沒有啦。朱棣的事迹大家都知道我們就不多說了。
而清太宗則是皇太極,可以說皇太極奠定了整個清朝的基礎,他進行了封建化改革,皇太極即位的時候還是大汗,就是他改稱皇帝,改女真為滿洲。
怎麼樣,太宗們都不是省油的燈吧,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有好長的故事。
而關於廟號,魯速還有話說,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聖祖發揚光大;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世祖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成宗是守成之君;憲宗、宣宗功業不足、有功有過;寧宗過於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
大家可以按照這個對應歷史上的皇帝們,就知道這個皇帝大概的功績了。
※杜甫《秦州雜詩》十八
※食品安全問題,唐朝的律法比現在還嚴,最高死刑
※適合精忠報國的不只是岳飛,還有他
※小刀說戲 · 戲曲和史實的那些事(1)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