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封開國功臣,過於重武輕文,給劉伯溫封了個最低的爵位
朱元璋於1368年元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朝,此時朱元璋只是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還沒有完成華夏的統一,在北方還有元朝政權,在浙江還有方國珍,福建還有陳友定,廣東還有何真,另外雲南、四川等地也沒有歸附明朝,所以朱元璋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像定都、大封群臣的事,建國之初一直擱置在一邊。
等到東南地區平定以後,朱元璋開始思考給開國功臣們排個位次,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凡事講究論資排輩,歷朝歷代開國皇帝也都要做這件事,尤其是開國之功,這可是天大的功勞,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朱元璋決定在洪武三年論功行賞,給開國功臣們封爵。
中國古代爵的地位僅次於親王,按照明朝制度規定,不能有異姓王的存在(異姓活著的時候不能封王,死後可以追封為王),因此普通人被封了爵,那就是走到了人生的巔峰,不過爵位也是分等級,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地位依次降低,明朝也沿襲了元朝及以前的制度,依此封爵。
朱元璋封爵的時候,對於子、男這兩個爵位,只封給起義過程死在戰場的功臣,也就是封給了死人,子、男這兩個爵位也只出現在朱元璋時期,明朝後期就不存在了,因此可以認為朱元璋封的其實是公、侯、伯這三個爵位,洪武三年一共分封了36位爵(不考慮洪武三年以後因戰功晉封的爵位),其中公爵6位、侯爵28位、伯爵2位。
6位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其中常遇春在分封之前因病去世,由他的兒子常茂襲任鄭國公,28位侯爵分別是湯和、傅友德、藍玉等人,伯爵只有兩位,分別是忠勤伯汪廣洋、誠意伯劉基,從這一次的分封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極其重武輕文,36人中只有李善長、汪廣洋、劉基三個文臣。
這一次的分封,其實並非完全公平,就拿劉基來說,在大戰陳友諒之前就來到朱元璋身邊,成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在日後許多重大戰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封爵時卻排在最後一位,可見朱元璋心中對他存在不滿,至於具體原因,就是因劉基太心高氣傲,心底里看不起朱元璋,這也被朱元璋察覺到,因此登基後故意殺殺他的銳氣。
明初分封的開國功臣,他們的待遇都極好,享有政治及物質特權,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想取得爵位,比如當年建議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他就沒要朱元璋賞賜的爵位,只要了一面丹書鐵券,後來每位爵都被賜了免死鐵券丹書(雖然後來都沒起到作用),在物質獎勵上,爵的等級在一品大員之上,待遇也是遠遠好於明朝一品大員。
明初封賜的公爵,徐達年俸5000石,李善長年俸4000石,常茂由於是襲封,所以要少一些,年俸只有2000石,其他三位公爵是3000石,至於侯爵,年俸大概都在1500石左右,當然也有個別低於1000石,到了伯爵就降得厲害了,忠勤伯汪廣洋360石,最少的當然是排在最後一位的劉基,只有240石,還不及李善長的十分之一。
劉伯溫的年俸雖然在36爵中最少,而且和其他人相比差別很大,但爵的物質獎勵比明朝正一品大員要多得多,按照明朝制度規定,正一品的年俸只有80石,到了九品官員,年俸只有十幾石,所以說明朝開國功臣們的待遇真不低,至於劉基,在他死後,朱元璋內心產生了愧疚,於是給劉基後人世襲的誠意伯加薪,漲到了700石以上。
※朱元璋建立的王朝,為何取名「大明」,並非完全和明教有關
※除了「洪武」,朱元璋還用過另外一個年號,但此年號只用了一年
※清代快馬送書信,最快能有多快?與當今快遞相比如何?
※朱元璋稱帝後遭遇的最大恥辱,使者被日本人斬殺,卻不對日本用兵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