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晚年懺悔,這是為什麼呢
趙孟頫出身宋朝宗室,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南宋末年,他為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司戶參軍。南宋滅亡後,趙孟頫回到他的家鄉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苦讀詩書,伴著自己的老母,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
公元1286年,忽必烈遣集賢赴江南訪求前朝人才。趙孟頫、張伯淳等24人一起被選中。在這24人中,趙孟頫排在第一名。他終於獲得了出山的機會。當他行至杭州時,與其好朋友戴表元相會。戴表元作《招子昂歌》,勸他不要出仕元廷,但是趙孟頫沒有聽從。他認為:難道一個在閑居苦悶與憂愁中掙扎了多年、心懷鴻鵠之志、欲有所作為的青年,應該抱殘守缺,為那個悲劇的朝代和家世殉葬嗎?這一年,他才33歲,尚未娶親。或者,這才是趙孟頫晚年懺悔的根源。
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元世祖讚賞其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並給予他各種禮遇,還被任命為兵部郎中。後來,官至一品。
朝代更替,前朝宗族、勛臣能否到新政權里當官?如果去當官,是否失節?現在看來,似乎不成問題。比如,國共戰事結束以後,一大批國民黨元老不也是出仕新中國了嗎?不也是被譽為棄暗投明的正義之舉嗎?但在古代禮教森嚴、名節第一的社會環境中,趙孟頫的做法是不被當時人看好的。
小編認為:趙孟頫的人品與其書法高度統一,是風流倜儻、溫文儒雅的,而不是有些學者詆毀的「人品卑劣低下,書法柔媚無骨」。下面邀請大家一起細讀兩則歷史故事,讀完以後,或許會對趙孟頫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其一:
太公望被周武王封於齊這個地方。齊國有一個叫做華士的人,他以不為天子之臣、不為諸侯之友,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宗旨,人們都稱讚他的曠達賢明。太公望派人請了他三次,他都不肯來,於是就派人把他殺了。
周公於是問太公望:「華士是齊國的一位高士,為什麼殺了他呢?」
太公望說:「這樣一個不做天子之臣、不做諸侯之友的人,我呂望還能以其為臣,與之交友嗎?我呂望都無法臣服、難以結交的人,就一定是不可教訓,而應該要拋棄的人;召他三次而不來,就是叛逆之民。如果為此反而要表彰他,讓他成為全國百姓效法的榜樣,那還要我這個當國君的有什麼用呢?」
其二:
正德年間,叛逆劉瑾掌權,劉健、謝遷都逐漸離去,只有李東陽獨自留下來。他辦事積極、沉著、謙遜,善於協調各種矛盾,很多人的禍患往往因此獲免。可是儒生們說:「李東陽沒有離開是錯誤的。」
人們忘記了孝宗去世時,劉健、謝遷同李東陽三人守在榻前,承受皇帝的遺囑,皇帝親自把皇太子托村給他們。這件事假使李東陽也隨劉健、謝遷離開朝廷,那麼國事將難以預料,如此豈不是辜負了先帝的囑託嗎?所以李東陽不離開,這也是「大行不顧細謹」,可是卻沒有人理解,難怪李東陽到晚年只要有人談及此事,則痛哭不已。
世上的事本來很複雜,有很多難言的隱情。只顧保全自己聲名的人,很難想到「大行不顧細謹」的道理。做大事者不為世人,特別是不為俗儒理解的,又那裡只是一個李東陽呢?
※初學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和《聖教序》,應該從哪一個開始
※遇見書法,天作之合,真是千古佳話
※王羲之與蘭亭
※史海鉤沉:用人當揚長避短
※趙孟頫《洛神賦》視頻教程第一講
TAG:戀上八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