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齋隨筆:「立雪」皆因是「程門」

明齋隨筆:「立雪」皆因是「程門」

文|張桂輝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建州建陽人游酢、南劍將樂人楊時孜孜求學的故事。游、楊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大學問家,二人都生於1053年,比我大了整整900歲,且又都是「福建老鄉」。因此,長期以來,我對與這個典故有關的話題或新聞尤為關注。

前不久,從報端讀到《程門立雪地》一文,喚起我對程門立雪的再思考。近千年來,程門立雪,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只是,人們對「立雪」之舉,津津樂道、讚譽有加,而對「程門」之重,卻點到為止、淡淡而談。在我看來,這實在有點「厚此薄彼」的味道。

游酢、楊時為了拜師求學,冒著嚴寒前往程家,置風侵雪打於不顧,在「程門」前站立了很長時間,以致積雪達到一尺之厚。從這個角度講,游、楊尊師重道、誠心求學的精神和舉止,是感人至深、可敬可佩的。不過,倘若不是名聲在外、學識厚重的「程門」,有誰吃飽了撐得,願意大冷天騎著毛驢,抑或坐著馬車,大老遠的跑到程頤家門前去「立雪」呢?

長期以來,關於程門立雪「第一人」的說法,不盡一致。其實,在我看來,誰一誰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有其事,以及游、楊二人重道尊師、虔誠求學的精神。熙寧五年(1072),剛滿20歲的游酢,從福建赴京師(開封)預考,慕名拜見程頤。了解游酢後,程贊曰:「其資可以適道」。

同年八月,程頤之兄程顥任扶溝縣(今屬河南)知縣。經程頤舉薦,游酢到扶溝任管理全縣教育工作的「縣學教授」(相當於縣教育局長)。他一邊做好本職工作,一邊向程顥虛心學習。前後三年,學識大有長進。元豐四年(1081),楊時與游酢相見。在游酢的引薦下,一起到穎昌(許昌)向程顥求教……二人南歸時,程顥目送他們,並深有感觸地說:「吾道南矣!」1093年,程顥去世12年後,游酢又偕同楊時前往洛陽拜見程頤。這才演繹了這個世代流傳的故事。

可見,游酢、楊時「立雪」,是41歲的事。老大不小,且都是頗有建樹的人,為什麼還要在瑟瑟寒風中,專程前去拜程頤為師呢?答案是唯一的:程門如「寶庫」——只有從程頤那裡,才可以學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據史料記載,程頤年輕時在太學一舉成名,20餘歲就開始接納門生,教授儒學。

後來,與其兄程顥一道成為一代儒學大師,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紛紛拜師於其門下。程頤修養有道、德才兼備。司馬光等人在當年的推薦書中寫道:河南隱逸之士程頤,博學好古,安於貧賤,恪守節操,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希望朝廷讓他出來做官,委以重任。程頤雖然沒有接受朝廷的任命,但次年即應詔入京,受命為崇政殿說書——教皇帝小兒讀書。由此可見,游、楊結伴虔誠敬拜程頤為師,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慎重之選擇。

古人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今人講,要給學生半桶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教師,只有做到「德學」兼備、兩者皆高,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與尊重,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注重研修,不斷給自己注入「新水」「活水」。才可望成為一個當之無愧、名副其實的「園丁」。

遺憾的是,現今一些教師的「水」,原本就不「高」,甚或只有「半桶水」,卻忽視學習,得過且過;放任自己,誤人子弟。學生在校,首要任務就是刻苦學習,取得良好成績。可是,當下一些學校學生讀書熱情不高、學習成績不好。「補考一族」,頻現校園;「掛科現象」,頗為普遍。其所以然,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不正確,無疑是主要原因。但是,與一些教師教不得法、授不給力,密切相關。君不見,少數教師授課「照著課文講」,既不是個人的鑽研成果,更不是自身的學習體會,沒有感染力,缺乏啟迪性。如此這般,怎樣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但凡想成為「高徒」的人,必定會想方設法追尋「名師」。程門立雪的典故,所以口口相傳、婦孺皆知,旨在倡導學生尊重老師、恭敬受教。這是無可厚非、理所應當的。但前提是,教師即便學識不如「二程」那樣豐富淵博,也要樹立明確目標,著力提升綜合素質。反之,縱然游酢、楊時再世,怕也不會真心誠意、心甘情願前去「立雪」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話傳媒 的精彩文章:

假若花40萬醫療費沒能救活患者,那被剪破的就不只是衣物還有醫患裂痕
副教授帶八旬病母上課,四年如一日,看罷此文你將徹悟:敬孝千萬不能等
你今天的全部努力,就是為了讓未來的你,可以好好感謝現在的自己
糾治共享單車亂象,並非簡單做「加減法」,就能藥到病除
中國的羚羊谷——雨岔大峽谷之行

TAG:明話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