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式,每個家長都要看
每個孩子一生中的前二十年,都離不開教育,教育在我們的字典里,可以理解為教書育人或者教化培育,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本身是一張白紙,隨著年紀的增長,讓其慢慢的形成一種相對完善的或者理性的自我意識。
關於教育的定義,各國的學者都有其不同的看法:美國的杜威的觀點是「教育即生活」,意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是一種教育;英國的斯賓塞則認為「教育是未來生活之準備」;而我國的李壯則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矩、信息、技能、技巧等」,這正說明了我國的一種教育現狀,即追求功利性教育,追求學而有用,在教育的過程中刻意強調了教育所能帶來的利益,比如從自古的「學而優則仕」到如今的「知識改變命運」,只有「上大學才有出路」又或者「不學習以後就得餓死」等等,這些功利性的教育在無形中改變了教育的本質,從而使廣義的教育變成了狹義的教育,教育只剩下了教,而徹底的失去了育。
我認為,所謂的教育,教和育是一樣重要的,所謂教,即教書,也就是知識的傳授,教在我國做的很好,至少在狹義的文化教育又或者技能培訓上,我國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只不過缺少的,是一種靈性,一種選擇。中國作為世界上有名的應試教育大國,所有的考試都是一種評判學習好壞的決定性因素,中國的學生作為世界上最會考試的學生,卻是知識應用上最差的學生,我們缺少的不是基礎,毫不謙虛的講,每一名中國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都不是外國學生所能及的,我們缺少的則是一種熱愛與靈活,至於應有的調整方式我會在下文中提及。
至於育,則是育人,這點正是我們缺少的,育人是一種方式,育人是一種品德,是一種思想精神上的傳遞,每一名文學大家的品德都會是高尚的,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就代表有一顆純潔的心,一個高尚的靈魂。無論老師、家長或者是長輩,每一個人的閱歷都會高於孩子,所以,中國的育人方式通常為強加式,即把自己對世界的喜惡強加於孩子的身上,這不是一種好的方式,雖然對於孩子的成長會起到加速作用,但畢竟不是孩子自己眼中的世界。前面說過,育人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那麼就要將更好的東西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發現世界的美。
最近幾年我發現,在中國,教育或許並不是一種好的辭彙,比如某某家長要教育一下某個孩子,教育某人則帶有強烈的批評成分,指責、怪罪甚至打罵成為了一種教育的方式,而引導式的教育則被無數家長拋之腦後。在中國有一種有趣的現象,是以幾代人的方式延續下去的一種讓人深思的習慣,孩子在小時候在家長嚴厲的管教下成長,是一個被責備與打罵催生的產物,他對這種方式深惡痛絕,卻無能為力。然後他長大了,卻失去了看世界的勇氣與對夢想的追求,長大後的他會更加現實,從而對自己的下一代採用自己曾經最深惡痛絕的方式,打罵式的管理方式會一代又一代的延續。這是多麼可笑又可悲的一個傳承啊,用自己最痛恨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多麼貧瘠的教育方式啊。
談完了教育的定義,接下來給大家談一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定位。
先談一談教育者。在很多人眼中,教育是老師的職責。其實不然,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所以每個孩子的性格才會傾向於的父母的性格。研究表明,孩子2-4歲的時候是學習慾望是最強的,而這時孩子正是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紀,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從而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礎。
當然,不可否認,教育界的主體還是老師,作為孩子前二十年生涯的引路人,老師的地位可謂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是否擁有一個好的老師將會成為一個孩子成長中的關鍵。老師是分級的,這個大家都知道,所以一直以來,到底哪級的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一直是大家爭論的問題。是啟蒙的幼兒教師?還是奠定基礎的小學教師?是過度的中學教師?還是大學的轉折點高中教師?還是個個高傲的大學教授呢?
其實我倒是認為,人生的轉折點有無數,我本人的轉折點在高中,初中之前的我一向是無所事事的,但是高中之後,很感謝我的班主任老師給予我的幫助。這個以後再聊。所以我認為,只有對於你真正有幫助老師才是你人生的轉折點,找准老師也是每一個家長與孩子的考驗。
至於被教育者,我認為孩子是主體是毋庸置疑的。我一致認為性善論是真理,性惡論是無稽之談。孩子天性就是一張白紙,沒有一下來就會打罵甚至殺人的孩子,孩子對現實的不滿只會是一聲啼哭。所以,教育就成了改變一個孩子的方式。
孩子的天性就是學習,學習一切可以學習的東西,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我感覺說的還是有道理的。孩子幼年時間學習的就是上一輩傳下來的,小時候被暴力對待,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形成懦弱或乖戾兩種極端的性格,相反,良好的家教則會養成謙虛謹慎的個性。
最後,我們終於要談一下教育方式的問題。
我先對中國目前最「主流」的教育方式進行一下評價。我認為中國目前最「前沿」最「主流」的教育方式就是打罵式、強壓式教育。所謂打罵式、強壓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以打罵的方式給予孩子強大的壓力的一種教育方式。
不得不說,這種教育方式為我國國家建設貢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當然,是一批又一批的制式人才,你可以觀察中國知識分子的檔案,最普通的都是幼-小-中-高-大,豐富一點的則是添加了學生會等組織的工作簡歷,相當豐富的則是夾雜了各種大賽的獎狀。但無外乎一點,就都是以幼-小-中-高-大為模板的固定模式。在中國,學歷是塊敲門磚,至於技能永遠都是可以「後天培訓」的。以至於中國的學生客觀的追求高學歷而忽視了對自身能力的建設,這也就是前面所提的「功利性」教育,這也是我不提倡的,因為,這毀掉了孩子的天性。
自由是每個人追求的,但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自由,孩子作為一個被照顧、受教育的群體,更是無法追求自己的自由。所以,這種傳統的打罵出人才的教育方式無疑會毀掉孩子的創作力與想像力。有一個現象就代表了我的觀點,創意性人才往往出現在西方國家,所以西方國家的創新發展往往在前面,中國往往出制式人才,所以雖然創意幾乎沒有,但只要國外有的,過不了多久我們一定會有。這也是中國經濟當前發展的現狀。
所以,希望家長們記住,真正的教育,是引導與鼓勵,只有引導孩子的興趣,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教書還要育人,而且,育人往往要比教書更重要,只有會做人,才能會做事。引導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導向,而激勵則是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只有這樣,我國才會真正出現一批各領域的創新型人才,才能真正擺脫製造業大國,站在世界頂峰
希望我的看法會對大家有所建樹,個人的意見希望能夠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