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90後博士的悟與思:求職、面試、學術、成長、生活……

一位90後博士的悟與思:求職、面試、學術、成長、生活……

嘉賓介紹

徐定德博士

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人文地理學專業,現任職於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四川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攻讀博士期間,以一作和其它作者發表SSCI/SCI/EI/CSCD/CSSCI文章20餘篇。同時,他曾在經管之家發表電子書《計量統計歷險計》,並與大家分享多篇博士如何發表SSCI、CSSCI系列的高水平的經驗和技巧文章,深受壇友關注和喜歡。本科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碩博就讀於中科院,有農林經濟管理和地理學交叉學科背景,嘗試從交叉學科的視角致力於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近年來研究主題主要涵蓋農戶生計與貧困、農村公共服務、勞動力遷移效應、環境感知與行為響應等方面。在國內外發表文章若干。立志像老一輩的科學家費孝通、梁漱溟老先生一樣為中國農村的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問1:歡迎徐定德博士參加經管答疑特邀訪談,一方面,作為論壇的資深版主,徐博士在論壇一直受到很多壇友的關注。另一方面,作為一位90後博士,早在讀博士期間您就以一作和其它作者發表SSCI/SCI/中文EI/CSCD/CSSCI文章20餘篇,可謂十分高產。目前徐博士已經入職四川農業大學,首先能不能結合您的經歷分享一下,博士如何較為系統地準備自己的求職工作?博士求職過程中的技巧和經驗?在面試和試講過程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答:非常感謝經管之家的邀請,讓我再一次有機會來和大家分享計量學習、文章寫作與發表、博士求職的經驗和收穫。

博士如何較為系統地準備自己的求職工作?根據我個人求職的經歷,我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的獲取和篩選。通過網路、研究生部、師門(老師或以畢業的師兄師姐)、同學等渠道獲取學校招聘的信息,然後看自己的成果是否符合學校的條件,進行相應的匹配。

在成果符合招聘條件的情況下,綜合考慮家庭、工作環境、平台及生活質量各方面因素,選定求職大概區域,帥選出符合自身條件的院校。在這部分要合理利用好自己的資源,尤其是師門的資源。現在博士就業形勢嚴峻,一般情況下,如果在自己求學所在地工作,師門多少都會積累一些資源,有時這種資源能幫我們找到一份相對於我們已有成果來說比較好的工作。此外,如果同時瞄準了幾家單位,建議都投遞簡歷試試。在工作沒有最終塵埃落定前,試試總沒有壞處的(即使是需要耗費一些成本),畢竟工作是大事。對於有些不確定的信息,可以直接打電話到聘人單位諮詢,不要自己一個人瞎猜測。

二是求職資料的細心準備。目標院校錨定後,按照要求準備相應的材料。博士求職整個過程包含的材料一般有簡歷、論文首頁/全文及檢索證明、各種證書原件和複印件、面試ppt(ppt一般包含簡歷中的自我介紹和成果展示,有的還要求拿一篇代表作來系統的做個學術報告,時間30分鐘左右)等材料,如果應聘教師崗,還得準備一份教案(含PPT),試講30分鐘左右。材料準備好,再三確認後在時間節點前投遞就好。在整個材料準備過程中,要注意很多細節性的東西。比如,論文和證書提供時將最有分量的成果放在最前面,有拿得出手的成果表明其檢索類別和影響因子。準備PPT前去應聘學校網站上看看目標學院老師簡介(包括研究方向、項目、論文等,尤其是最近正在進行的項目和發表的論文),將有效的信息提取出來,結合目標崗位及自身成果,有針對性的做PPT去展示。

三是面試時的精心展示。在應聘材料投遞後,如果符合聘人單位的條件,會第一時間通知面試,有的學校有兩輪面試,第一輪是學院初試,第二輪是學校面試,兩輪通過才正式錄用。按照聘人單位的要求,去大方的展示自己就行。在整個面試過程中,我個人認為需要注意的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接到面試通知後,要有針對性的準備好PPT,然後自己卡著時間多演練,做到流利連貫。時間上一般聘人單位都會有要求,如果沒明確提,建議先打電話問清楚。二是注意基本禮儀。比如,穿正裝+皮鞋,面試老師提問後說謝謝等。三是彙報時陽光自信,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要自信,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最了解自己做的東西。PPT簡潔美觀,重點突出,表述落落大方,詳略得當,會加分不少,給面試的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綜合而言,求職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大概就這些。實際上,成果是基礎,是重中之重。因為有了好的成果,其它各方面稍微弱點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但也不能太弱或因為有了好的成果就不注意細節)。要合理利用手上的資源,尤其是師門的資源。悉心準備材料,面試時精心展示,自信滿滿,落落大方。

問2:關於博士就業去向方面,您覺得應該如何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求職定位和工作選擇呢?有什麼好的意見分享給大家嗎?

答:這個問題可能要分專業。對於很多應用型專業的博士,可能更多的是去業界。而對於我這種搞基礎性研究的專業,可能更多的是去科研院所或高校。具體就業去向,可能需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在我看來,可能需要權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評估下自己掌握的技能及自己的性格是適合業內還是學術界。其實,到博士階段了,一般情況下「根」思考能力和學習遷移能力會相對較強。所以,找工作時看似會被專業限制,其實選擇空間挺大。比如我自己學了幾年的統計和計量知識,在學術界基本夠用,到一些公司去做做數據分析,寫寫行業分析報告啥的基本也沒問題。然而,是留在學術界還是去業界,我個人覺得更多可能看性格(能力其次)。在現在國內博士就業形勢這麼嚴峻的形勢下,如果覺得做學術對自己的挑戰太大(如寫不出文章,寫文章效率低),可考慮去業界或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去政府部門。

二是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有的人能力很強,抗壓能力也不錯,就業面相對較廣,然而就業選擇卻存在差異,這取決於各自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比如,有的人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身邊的人,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很多大牛,大科學家就是這樣)。那麼,ta們可能就會選擇對自己挑戰性很大的工作,不斷專研。而有的人沒那麼大的抱負,覺得人生短短几十年,就想過過小日子,不想有那麼大的壓力,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能為國家社會做點貢獻更好。那麼,ta們可能就會選擇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工作,雖然偶爾會有新的挑戰,但總在自己可控範圍內。博士就業第一份工作比較重要,有的人可能一干就是一輩子,我個人覺得可能這個問題需要考慮清楚。

三是家庭、工作環境、平台及生活質量的綜合權衡。成果是一切求職的基礎,成果越多,質量越好,可選擇的空間越大。在具體進行工作選擇時,需要綜合權衡家庭、工作環境、平台及生活質量。自己的朋友圈子主要在哪裡,家裡的情況(老人、配偶、小孩),學校的平台,薪資待遇,工作環境(壓力),生活質量,配偶的工作,小孩的教育······可能需要把這些問題都考慮清楚,做好利弊分析,才能做好最終決策。比如我自己,我老婆和我都是四川人,她也在成都工作,所以我工作首選成都,綜合考慮研究方向一致性、學校平台、薪資待遇、生活質量等各方面條件後,我選擇到川農管理學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工作。

問3:您如何看待當今的博士就業市場呢?如何看待出國讀博士後這個問題呢?

答:就我個人了解,如果僅就高校和科研院所來說,最近幾年國內博士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即使是一些名校畢業的土鱉博士,想要留在省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極其艱難。可能應用型的學科(如計算機、大數據)要相對好些,而基礎性研究的學科(很多人文社科專業)要難得多。舉個例子,我所在的研究所今年畢業博士33人,只有4人左右留在了成都,很多博士畢業都去了四川的其它二三線城市高校或其它省的一些高校,有的離開了學術界,去業內了。在就業方面,海龜或有訪學經歷的人(博士出去1-3年,和國外大學聯合培養)在同等條件下具有明顯的優勢。很多高校在進人標準里就明確提出,應聘者至少得有1年的海外訪學經歷,有的是硬性要求,有的是軟性(有經歷的優先考慮)。即使是具有同樣科研成果的兩個人(一個海龜,一個土鱉),海龜的薪資待遇可能要比土鱉高得多,有的高達2-3倍。同時,對於已經在高校工作的人員,一些高校鼓勵老師外出訪學(申請留學基金委的錢,或學校自己出錢),開拓視野,加強交流合作。有的高校甚至將職稱評定與出國訪學與否/出國訪學年限掛鉤。

在就業壓力、薪資待遇、發展前景等各方面的綜合作用下,現在一個大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選擇去國外頂尖級的大學讀博或聯合培養,很多高校的青椒佔住坑後選擇去國外讀個博後或訪學1-2年,以增強自己的競爭力。然而,現在國外很多高校似乎越來越不待見中國這種「功利式」的訪學。我知道的,有些國外頂尖的高校明確表示不願在免費接納中國訪學的學者,或者適當削減免費接納訪學學者的比例,比如由一年進一個變成兩年進一個,去訪學的人一年得繳納幾千美元的公共資源佔用費。因為部分中國學者拿著留學基金委的錢出去訪學一年,期間吃喝玩樂很快就過了,不能貢獻太多的東西,反而會佔用很多的公共資源。

在以上背景下,對於出國做博後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不管是出於功利還是理想)出去是要出去的,但何時出去這個看個人情況。對於那種事業心很強,不甘心畢業去一個一般的平台的人,建議去國外做個博後,跟一個牛點的老師和團隊,多出點有份量的成果。現在中國很多高校/科研院所正在發大力氣引進這種高端人才。去國外辛苦幾年,回國後可能比一般就業的土鱉博士少奮鬥5-10年。然而,博士畢業就緊接著去國外做博後,還是要付出一些隱性的成本。比如,一個人背景離鄉,克服各種阻力生活·····有對象的可能面臨異地幾年······家中老人年紀大,身體不好······對於那種土鱉博士畢業就能找一個自己覺得相對不錯工作的人,建議先佔坑,然後站住腳後再出去。現在就業形勢嚴峻,今年這個學校在招人,招滿了可能未來幾年都沒有進人的指標了。幾年後的事誰也說不準。一個共性的現象是現在高校進人要求是越來越高,職稱晉陞是越來越難的。如何抉擇,個人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如果給我一次重新讀博的機會,我可能會選擇博士期間就申請去國外一個好點的高校聯合培養1-2年(哪怕延期畢業都行)。這樣既開拓了眼界,又積累了學術資源,找工作議價的資本還能更高,一舉多得。然而,同上面一樣,出國也會付出很多看不見的隱性成本。

問4:您現在已經是一名青椒了,您覺得青椒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如何快速的在高校展開自己的研究呢?

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分崗位來談,然而,不管對於何種崗位,到新單位報道,可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熟悉學校的規章制度和運行制度。針對學校制定的標準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早日提升職稱和薪資待遇。對於教學科研崗,可能需要平衡教學和科研間的關係。因為現在高校教學評估越來越嚴,考核標準越來越高,要上好一門課對於新老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準備(如搜集素材,準備PPT,演練)。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對於教學科研崗的老師,需要平衡好教學和科研間的關係。對於專職科研崗,可能需要堅定研究方向,積極爭取科研項目和產高質量的論文。對於剛到新單位的青椒,有的有科研啟動金,有的沒有,離開了以前的課題組,可能項目經費有限,有一段時間青黃不接。這個時候可能需要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快速擺正位置,然後積極申請各種科研項目。同時,積極與原課題組老師和師兄師姐聯繫,看能否繼續參與一些課題研究,以渡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時期。此外,專職科研崗以科研為主,需要產高質量的文章才能在新單位立足,高質量文章的產生一般需要多年的工作積累。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不是特別需要,不要輕易轉變研究方向。因為入職後一系列的項目申請都有一個研究基礎描述(尤其是青年基金申請),沿著碩博期間的方向走,因為有工作積累會順暢得多。同時,學術圈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建議有機會加入本研究領域專業的學術會議組織,積极參加大型的學術會議,去露臉,認識業界的大牛和青椒,尤其是青椒。因為同是青椒,大家還可以互通信息,有可能的還可以一起合作文章。

問5:過去的三年,您曾經和我們分享了很多如何學習計量統計的文章,如今您博士畢業了,相信對這個問題也有了新的理解,能和大家分享下,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學好計量與統計軟體嗎?如何快速入門和上手?

答:現在畢業出來,感覺時間是越來越不夠用,瑣事太多,不能再像讀博期間有相對大塊的時間可以集中學習。關於計量統計的學習,我在以往的帖子和訪談中已經說的夠多了(詳見我和經管之家聯合發表的電子書專著《計量統計歷險記:學習札記與解惑集》,想獲取本書,請在經管之家論壇微信公眾號「bbspingguorg-weixin」回復關鍵詞「電子書」即可)。

關於計量的學習,我個人有以下幾點淺薄建議:

一是不要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計量的學習是個長期的過程,短期某種方法你可以很快「掌握」(可能只是會用,具體的理解還不是太深刻,其實這在我看來不叫掌握),所以不要急功好利。要靜得下心來好好學,事在人為。一天進步一點,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二是計量的學習要有毅力,時間要相對集中。如果只是零散的拿一些時間來學,可能掌握的知識也是零散的。今天沒事學點,明天有事就少學點,甚至不學,使得學習是斷斷續續的,前面剛學習的東西,由於沒有連貫起學著走,邊學邊忘,最後基本就等於沒學,慢慢就放棄了。所以計量的學習建議系統,一鼓作氣的學,連貫的學。

三是找准找好資料。大千世界,關於計量學習的資料太多了,各種資料的質量也參差不齊。所以找准找好適合自己的資料很重要。如果有經濟條件,建議在論壇買視頻學習,視頻學習相當於有老師在指導你,且可以反覆不斷的看,且學習的也相對系統完整,很多細節的東西也會在視頻學習中掌握;如果沒有經濟條件,可在論壇下載經典教材,硬著頭皮看下去學。計量基礎點的教材古扎拉蒂的《計量經濟學基礎》,中級點的伍德里奇的《計量經濟學導論》,高級點的格林的《計量經濟分析》。此外,我自己看的謝宇老師的《回歸分析》也不錯。基本都是大塊頭的書,所以承接我上面第二點說的,要集中投入精力在裡面學。一般的人即使拿著這些經典的好書看著看著也會累,累了就不想看,看不懂就有點想放棄,然後就說計量難,不學了。其實,只要硬著頭皮看下來,一本書看個2-3遍,很多東西慢慢就會理解了。

四是干中學。邊看邊實踐操作。計量理論和軟體應用能力同時提升。長期的過程堅持下來了,水準就上去了。

綜合來看,對於類似於我這種沒有太多個人時間的青椒,想快速提升自己的方法論的功底,我個人的建議是報個培訓班(論壇有很多很好的培訓班)。由專業的老師帶領,熟悉基礎的計量統計知識和軟體操作,增加感性認識,帶領「菜鳥」渡過最難的那個階段。有了感性認識,再回過頭來系統的看一些比較好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書,將一些知識點融會貫通,基本的實證分析應該就沒太大問題了。不過不管通過哪種方式學習(自學/培訓班······),要系統的掌握一門統計分析軟體基礎的東西,並將融會貫通的用到學術研究當中去,根據我個人及周邊人的經歷,一般需要1-3年時間。我認識的很多計量和統計比較厲害的朋友,不知道用stata跑了多少遍伍德里奇《計量經濟學導論》的習題集。要掌握一項看家本領,是沒有太多「捷徑」可言的,非下苦功不可。

問6:很多朋友都很關注您最新的科研進展,能否如何快速發表高水平的論文?如何做好實證研究呢?

答:結合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我感覺做好實證研究,發表高水平的論文,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個工程大概包括好的idea(好的故事)+高質量的數據+紮實的方法論的功底+一定的寫作技巧(套路),任何一個環節弱了可能都會導致文章難產。如果從系統工程的角度來看文章寫作和發表,對於缺乏平台支撐的很多新手,可能發表高質量文章的「門檻」就顯得高了些,變得相對困難。然而,也有一些技巧和規律可循。

對於好的idea(好的故事),這個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會找文獻,會讀文獻,會總結歸納文獻,提煉批評點。這部分在我個人的研究中,大概佔據了整篇文章研究時間的60%-70%,是重中之重,好的故事等於成功的一半。

對於高質量的數據,這個如果是自己搜集,成本太高。不過幸好,現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大型資料庫可以免費申請使用,如西南財經大學的中國家庭農村金融調查。現在國內外很多專業的期刊上使用此類資料庫發表的文章越來越多。不過前提是你得有一個好故事。至於如何做好微觀實證研究調研,獲取高質量的數據,可詳見論壇對我的訪談《經管答疑360門診1:博士如何高產?》第3部分「如何做為科研團隊帶頭人,帶領團隊進行實地調研及學術調查?」(地址:http://bbs.pinggu.org/thread-4711326-1-1.html)。通過裡面的描述,大概就可以知道這項系統工程的費時和費力。

紮實的方法論的功底,這點經常是大多數學術入門者的攔路虎,即使是對於一些學過計量統計課程的人依然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至今市面上貌似還少有教材介紹如何從計量統計理論的學習過渡到實證研究的具體應用(可能的原因是學科差距大,導致很多東西不好說)。比如,你知道用軟體來實現基本的OLS,但你不一定知道在做OLS前需要對調查數據做一些基本的預處理,如極端異常值診斷,共線性、異方差檢驗等。所以我這裡指的紮實的方法論的功底大概的意思是有過一些實證研究的經驗了,自己大概懂得拿到數據後到文章結果出來這中間的一系列流程,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東西。這個問題,還真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會,有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合作者指導會省很多事。對於想提高這方面能力的人,我的建議是找這方面有經驗的人合作文章,多去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活動,看做的好的研究者都做了些什麼具體工作。

一定的寫作技巧(套路)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去年論壇對我的訪談《經管答疑360門診1:博士如何高產?》第1部分「博士階段的論文寫作、期刊投稿、學術心得」(地址:http://bbs.pinggu.org/thread-4711326-1-1.html),我草寫了一個文章發表套路。一般情況下文章寫作的幾大板塊就這些。按照這個套路寫作文章,發表國內外一般的期刊都沒問題。不過這個套路稍微顯得有點死板,能在此基礎上加些創造性的發揮,把故事說得漂亮就更好了。

綜合以上而言,一個好的實證研究,一篇高質量的文章看似很難,其實也不是想像中那麼難,但畢竟是系統的工程,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除了坐得住冷板凳,還得找准方向才行。

問8: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這個領域?如何看待大數據?

答:人工職能和大數據我接觸不多,然而耳邊總是不間斷的會聽到關於這方面的信息。我個人的感覺是人工職能和大數據會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會對我們的生活乃至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舉個例子,聽身邊的朋友說過,有人在淘寶上斷斷續續的買了小刀、膠布、繩子等東西,一段時期內長時間關注綁架等方面的新聞和故事······有一天警察上門了,說是通過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分析,覺得ta有某方面的傾向······我不知道這是笑話還是真實的案例,但其中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作用可見一般。以前和浙大的一個老師聊過,他說我們現在做學術研究的範式和幾十年前可能不一樣,可能再過一些年,我們現在的研究範式也要被革新了,要不斷的學習才行······此外,現在似乎人工智慧、大數據被炒得很熱,動不動就要來做個分析,搞個預測,然後似乎準確率都不是太高(我知道的國內用所謂的大數據做電影票房預測,很多都不準,差距很大),這與很多因素有關。可能將來到某一天,很多可控的因素被逐漸剔除,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作用會越發明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管之家 的精彩文章:

那些在CDA學習過的人,目前都在哪裡工作?
R語言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經管類小夥伴如何上手
時不我待,「本周日」十五期CDA數據分析就業班開課!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競猜!
2017下半年不要瞎忙,成為千萬富翁就做好這件事!

TAG:經管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