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紹採用Rosler技術將3D列印顱骨植入物後處理時間縮短80%
金屬3D列印專家雷尼紹通過荷蘭Rosler開發的創新滑動技術,大大減少了3D列印鈦顱骨植入物的後處理時間。
Rosler的技術採用了三步加工工藝,使雷尼紹的醫療和牙科部門能夠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完成3D列印的顱骨植入物,比以前縮短了80%。
雷尼紹的應用工程師Andy Wescott解釋說:「在自動後處理系統之前,完成的3D列印顱骨植入物,使其平滑可能需要至少5個小時的體力勞動。不僅耗時,後期處理步驟需要工作技術人員極大的關注,甚至一個小錯誤也可能使植入物不能使用。」
因此,雷尼紹很高興與表面處理專家Rosler合作,使其3D列印種植體後處理更自動化和更高效。
植入物本身是通過將CT掃描轉換為CAD模型的過程製成的。這意味著植入物是針對患者進行定製的。一旦準備了植入物的3D模型,它就是使用由LPW提供的鈦粉末在雷尼紹的AM250金屬3D印表機上列印的。
一旦列印完成,工作仍然不完整,因為鈦植入物的粗糙表面必須平滑到均勻的生物相容性表面。事實上,作為神經外科醫生Bartolome Oliver解釋說:「顱骨植入需要緞面磨砂才能完成植入。」
根據Rosler的說法,雷尼紹使用其新穎的精加工技術可以將後期處理時間縮短80%,現在顱骨植入物只需要最少的手工處理。也就是說,一旦將植入物從印表機上取下來,唯一的手動任務就是卸下支撐件並將零件的表面磨平。
之後,可將植入物放置在離心式研磨機中,該研磨機採用三步加工工藝來平滑和完善列印表面。為了使技術更加有效,並確保重現性,雷尼紹的工程師甚至為Rosler的系統增加了一項功能。
正如Wescott解釋說:「我們已經開發出了一個可以將工件精確定位在機械磨床中的支架。與正常應用不同,零件不會自由移動到研磨塊中,而是浸沒在三種不同類型的處理介質中的預定位置上。」
「工件表面的特定部分必須受到磨損介質的保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開發了一個容器,需要將這些區域保留在研磨塊中,這樣就必須被拋光和平滑,」他繼續說。
後處理技術可以被看作是建立醫療3D列印部件標準化表面處理工藝的正確方向的一個步驟。至少這個突破顯示了其他製造技術(如銑削和加工)對3D列印至關重要。
雷尼紹醫療和牙科營銷總監Ed Littlewood補充說:「3D列印組件的表面處理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是我認為將3D列印視為獨立的生產技術是絕對錯誤的。」
點擊展開全文
※INL開發出提高核燃料安全性的新3D列印技術:AMAFT
※CMS聯合Fraunhofer IWU開發混合熱塑性3D列印系統
※MX3D承接的阿姆斯特丹3D列印鋼橋將於2018年6月完成
※My Mini Factory 3D列印平台在中國招募自由職業的攝影製圖師
※法國陶瓷3D列印公司3DCeram在2016年業績增長70%
TAG:3D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