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平時學得挺好,一考試就掉鏈子?
寧靜的清晨,從噩夢中驚醒,夢見考試中大腦一片空白,鈴聲響起,還有一堆題目來不及回答......
雖然現在是北京時間你參加高考N年後,一切已經時過境遷,但恐怕這樣的夢境還是會時常出現在不少人的生活中。對於還要經常面臨考試的孩子們而言,考試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則更是迫在眉睫。
最最要命的是,問題的關鍵還不是焦慮本身,而是由此帶來的惡性循環。
都知道焦慮除了影響臨場發揮,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但很多時候,我們越想擺脫它,它就越是如影隨形地纏著我們。
新學期開始那會兒的興奮勁兒過了,學生們又要回到與考試相伴的日常中。
來自美國的調查顯示,10個青少年中有8人認為學校學習是他們焦慮情緒的源頭,其中,至少有一人覺得學習成績明顯受到焦慮情緒的左右。
和身體素質一樣,人的神經類型是有先天差異的。
如果你家孩子是天生的樂天派,「打不死的小強」,那麼恭喜你,在這方面可以輕鬆很多,甚至經常給孩子加加壓。
但要是他天生敏感,情感脆弱,你可要當心了,因為很多時候,由考試壓力積聚而成的焦慮,不是用幾句簡單的寬慰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這個時候,不妨試試以下三個錦囊,以腦科學為依據。和孩子一起反覆地訓練,堅持數日,必有收穫!
錦囊1:深度學習
平時不努力,考試徒傷悲!若是追根溯源,考試焦慮的源頭往往是準備得不夠充分。不過,努力學習也講究正確的打開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目前國內外都倡導的學習方式,因為如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考試,都把能力作為考查重點,基於記憶而刷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何謂深度學習?其主旨是識記事實(fact)固然重要,擁有見解(insight)更加要緊。
比如,在理科學習中,不僅僅牢記公式並且熟練運用,還要理解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文科上,除了背誦各文學流派及其特點,更要運用理論鑒賞相關的作品。
對此,身為家長,職責也要與時俱進,不再是買一課一練,或者每天為孩子檢查數學作業,如此簡單又機械;而是要穿針引線,帶領他們養成深度學習的意識,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地形成見解。
你可以嘗試這樣的改變:
以前,你給孩子講故事,督促他們背誦美文佳句;現在則是把時間留給孩子,聽聽他們對於故事的心得體會,請他們說一說,哪裡被觸動到,為什麼?
以前,你陪孩子玩積木,他們搭出美麗的城堡或莊園,你給予一個大大的贊;現在,你要啟發孩子,除了對稱的圖案,是不是還有不對稱的設計?你和孩子嘗試不同的設計風格,並讓孩子判斷一下,哪一種設計更加前衛?
以前,你為孩子的健康操心,規定他們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現在,你們可以根據學習到的衛生常識,結合自身的體質特點,一起制定一份適合自己的飲食圖譜……
錦囊2:心理暗示
心理學家說,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雖然考試是焦慮情緒的具體誘因,但是如果任其發展,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思維定勢:遇上考試就焦慮!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明知焦慮有百害而無一利,還是耽溺於其中難以自拔。
這一類孩子往往心氣高,卻因為太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反而走到事情的反面。
「萬一沒考好怎麼辦?萬一發生『場上昏』怎麼辦?」臨戰之際,大腦里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嚴重地抑制了臨場發揮。這一切,其實是心理暗示在搗鬼。
關於心理暗示,有一個著名的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前線戰場上流行著一種因受炸彈爆炸的震驚而得的心理恐懼症——「彈症病」,此病無葯可治,嚴重者甚至四肢癱瘓。
這時,心理學家參加了戰時診療,發現這是一種「心病」,於是對患者進行暗示心理療法:
用鉛筆在下肢失去知覺的士兵膝蓋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畫了一個圈,然後以肯定的口氣告訴患者,明天線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復如常。第二天士兵這個部位果然恢復了知覺。這樣日復一日地提高畫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癒。
這是醫學上有名的「麥獨孤暗示療術」,已經在醫學上得到廣泛應用,從中可以看出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
暗示具有兩面性,積極的暗示可以發掘內在潛力,而消極的暗示,則會讓擔心害怕的事情真的變成現實。
記得前乒乓球冠軍鄧亞萍在談及成功經驗的時候提到,她打球的時候,什麼也不想,想的只是調動一切力量,把對手打下去。
同樣的道理,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也應該抱著這樣的思維,把那些喪氣的「萬一」拋在腦後。
為此,家長可以在孩子備考的過程中,和他們一起進行以下訓練,以期建立正面積極的思維定勢。
01
一級訓練
擯除負能量的思想,建立正面積極的思維習慣,最簡單而有效的辦法是讓孩子寫一些自我鼓勵的話,壓在書桌板下面,每次學習的時候都能看到。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掉牙的古法。通過反覆地默念,久而久之,孩子的內心會產生高度的認同,並內化為行為準則。
鼓舞內心的語句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有個性,比如:
考試對我來說得心應手,答題近乎就是本能;
面對考試中的難題,我就像在槍林彈雨中闖關的將軍,多酷啊;
害怕只會漲他人威風而滅自己志氣;等等。
02
二級訓練
家長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一份子,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首先,和孩子分享自己學生時代經常犯的錯誤。這麼做不只是為了防微杜漸,更能夠極大地促進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明白,爸爸媽媽也有掉到坑裡的時候,甚至是犯「低級錯誤」。
在分享常犯錯誤的基礎上,不妨在孩子面前曬一曬這些年,父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無論是學業、工作,還是生活上的,藉此向孩子灌輸這樣的理念:
考試只是學習中的一部分,在人生中更是很小的一部分;考試並非檢驗個體的全部指標,一時成績不佳也不意味著走到人生終結。
在孩子了解前輩事迹之後,再讓他們反過來關照自己:回顧在平時學習中常犯的錯誤,並建立「記錯本」,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時翻看,避免再犯。
03
三級訓練
美國人曾經對221名選修統計學課程的本科生做過一個試驗。
課程開始的時候,讓學生寫下心目中最看重、最具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同家人或朋友的情誼、精神或宗教方面的信仰、對認知的追求等,並對這些事項按照自認為的價值高低排序。
之後,這些學生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花15分鐘時間,思考並寫下排在價值取向頂端的諸項到底有什麼意義;另外一組則用同樣多的時間,分析位於列表底部的事項具有的意義。
同樣的訓練在期中考試之前重複進行了一次。
到學期末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第一組學生的成績明顯高於第二組學生,同時,第一組同學的課堂表現也好於第二組。
一則簡單的寫作練習居然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難道寫作和數學之前存在聯繫嗎?
其後,研究人員把試驗範圍擴大,發現不同年齡段、不同科目的學生,在上述訓練之後,都會產生類似的差別。
數學成績的提高,功夫卻在其外。
秘訣在於通過對價值觀的分析,第一組學生把重心聚焦於人生的長遠目標,而不是眼下的學習壓力。這時,信念的力量引導著他們,燃起數學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這就是目標的力量!在具體實踐中,家長可以利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幫助孩子建立「小目標」:
先和孩子一起回顧過往取得的成績,在此基礎上,設定具體的目標。注意目標不應該是口號式的,而是把宏偉的構想拆分成若干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比如,每天多做兩道題、每天多背10個單詞,等等;
一定要讓孩子把這些「小目標」寫下來,以便對照是否完成,因為沒有具體的定量,「更好」永遠只是一個描述性單詞而毫無意義。
按照管理學的理論,養成一個穩定的習慣起碼需要21天時間;那麼保持正能量的心理暗示,從而建立良性的思維定勢,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在實踐中,思維習慣的養成並非朝夕之間,有時候還會出現退轉,因為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心,很可能被某一場考試的失利而摧毀。
不過,反覆地努力終歸會有回報。
人的思維處於不斷地重塑之中,通過刻意而持久地訓練,面對學習壓力和考試焦慮的時候,心裏面就會逐步堅定這樣的念頭:我很努力,我已經準備好了,今天就是我露一手的時候了!
錦囊3:應試小技巧
即便準備得再充分,當考試來臨的時候,還是免不了心慌意亂。以下的應試小技巧,家長們可以傳授給孩子,緩解他們在考前和考中的焦慮。
01
和孩子分享那些年,爸媽在考試中遇到的糗事。
原來爸媽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回顧往事帶來的幽默,可以促進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有效緩解壓力,促進記憶力,調動應試積極性。
02
提醒孩子回顧平時常犯的錯誤,以及如何克服它們,從而預先進入考試狀態。
常見的「低級」錯誤可能包括:
做選擇題的時候不及看清楚所有選項,就貿然做出選擇;
審題不清,沒有弄明白題目究竟要求回答什麼,比如「分析(analyze)」作為考題中的高頻辭彙,在不同的語境下,含義是不一樣的,有的是解釋說明,有的是理解鑒賞;
數學考試的時候,著急落筆,沒注意想想答案的數字是否合乎情理;
光顧著在答題卡上圈圈鉤鉤,卻早就和對應的題號岔開了;
在一道題上死磕,正確的做法是鎮定自若地往下做,或許會在後面的題目中發現答案的蛛絲馬跡;等等。
03
建議孩子在開考之初,把考試中亟需的要點、公式、程序等信息先寫下來。
這麼做有助於把大腦解放出來,在考試中完成更有意義的思考,而不用時刻提防忘記這些知識要點,從而牽制住精力。
04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自己過去成功的場景,體會那時候的心情和狀態。
就像目擊一場網球賽或足球賽會讓大腦組織變得興奮一樣,類似的回想能夠增強自信心,忘記壓力,讓大腦迅速進入應戰狀態,小宇宙爆發了!
點擊展開全文
※學校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嘛?
※天才程序員被妻逼死,告訴孩子:隨便結婚真的會死人!
※「我祝你不幸且痛苦」:美國首席大法官這篇反雞湯畢業演講,發人深省!
TAG:成長閱讀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