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嚴令禁止攻打此國,但一人偏要打,結果打贏了卻十分後悔
文/協虎團隊 三金
作為一個發源於大河旁邊並深耕於內陸的文明,中華文明在古代對於海洋和沿海地區一直沒有太大的興趣,因而也未將海洋和沿海地區的戰略地位納入發展的考量範圍。這一點,在朱元璋所列的不征之國裡邊就有體現。
十五個「不征」之國
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同時頒布了《皇明祖訓》,在首章中便提到了十五個不征之國。這些國家,有不少是已經向明朝表示臣服的,也有的是因為通商的價值非常大。當然,日本作為中國的鄰國之一也被列入其中,這是因為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都敗在颱風的襲擾下,得不償失。
今天要提的這個國家雖也被列入這份名單,但並非因為上述幾個原因。因為在朱元璋看來,這個國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意思就是說,打起來很費勁,就算去打了,也是很不划算的。
這個國家當時稱為安南,即現在的越南。
朱元璋初定天下的時候,因為元末連年征戰,到處都是流民失所、生靈塗炭的場景,將士們也早已疲憊不堪。為了休養生息,同時也是為了抵抗北方蒙古部族的反撲,朱元璋便定下十五個不征之國以尋得和睦的鄰國關係。
這一開始倒也挺好,大家相安無事,和和氣氣的。不過到了明成祖的時候,這一祖訓便被打破了。
朱棣影視形象
1405年,安南舊皇族的獨苗來到南京,向朱棣抱怨權臣干政,大肆捕殺舊皇族,打算篡權奪位。朱棣聽後大怒,因為在他看來,陳氏可是先王認可的安南權貴,豈能被其下屬如此挑釁?於是立馬下旨派5000名軍士護送陳氏獨苗歸國,並要求黎氏歸還朝政。
面對泱泱大國,黎氏肯定是毫無招架的能力,所以便馬上呈上奏摺請罪。不過,這些也只是面上功夫,黎氏怎打算把到手的權利就這樣交出去?他們父子一面假裝笑盈盈地等待陳氏歸國,另一面卻在暗暗打算除掉舊皇族的這棵獨苗,以讓明朝在安南沒有正統後人的選擇之下承認黎氏的政權。
黎氏父子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小算盤沒打成,還反倒觸犯了朱棣的底線。上文提到,明朝派了五千精兵護送陳氏歸國,但為了除掉陳氏,黎氏竟然也把這五千人一併消滅了。再加上黎氏的叛軍時常騷擾邊境,面對如此不知好歹的黎氏政權,作為「馬背上的皇帝」朱棣此時更是龍顏大怒,打算新賬舊賬一起算。
於是在同年,朱棣派出三十萬大軍揮師南下,雖然是在客場作戰,但是不到三年,便將黎氏的政權消滅掉,可是原來的皇族早都被殺死了,明朝廷索性就將安南整個收下。1407年,越南被列入明朝版圖,明朝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派駐軍隊駐紮,成為明帝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單位。
不過這時候安南的民眾可不幹了,他們雖然仰慕華夏文化,但卻不願意成為明朝下屬的一個地方單位,於是屢屢爆發起義。
與此同時,由於這地方稅收年僅7萬餘兩,而軍隊補給、官員的俸祿每年便要花費三百餘萬兩白銀,這使得明朝的財政在此損失重大。再加上來自北方蒙古人的威脅,長城一帶急需財政和兵員投入,這筆賬怎麼算都划不來。
由於明朝在此逐漸不堪重負,到了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在位的時候,明軍索性就從安南撤軍了,把政權還給了安南人民。這麼一來,安南人民倒也樂意,明軍撤走之後,安南作為藩屬國定期朝貢,而明朝廷也能專註對付來自蒙古人的侵擾,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