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在2030年實現PM2.5空氣質量全面達標?清華大學的這份報告指出了要怎麼做
9月22日,由清華大學完成的《中國如何在2030年實現PM2.5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基於能源及末端控制情景的數值模擬探討》報告,作出了上述結論。報告同時面向社會發布。
該報告通過多種量化科學模型,提出了中國重點城市實現PM2.5,即細顆粒物全面達標的科學治理方式。只有在進一步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和深度能源結構調整的情境中,配合強化末端控制,全國74個城市才能在2030年實現年均PM2.5 濃度達標,即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過渡期」標準,年均35μg/m3。
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細顆粒物中的人可能會因疾病過早死亡。世衛組織認為,PM2.5年均濃度只有在10μg/m3以下才不會對健康產生威脅。
如果僅依靠加強末端控制政策,中國在2030年仍有三成左右的城市無法完成國家空氣質量標準對PM2.5的要求,京津冀和長三角等地將有一半以上的城市無法達標。
環保部2月公布的2016年全國空氣質量狀況顯示,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單個區域內,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分別為56.8%、76.1%和89.5%。三個區域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71μg/m3、46μg/m3和32μg/m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質量同比有所改善,但仍是大氣污染最重的區域。
根據國務院2012年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大氣十條》),到2017年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PM2.5濃度分別下降15%到25%;北京的年均PM2.5濃度則要控制在60μg/m3,2013年該數字為 89.5μg/m3;全國所有城市年均PM10濃度需要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完成污染物濃度降幅目標是沒有問題的。在北京的污染物濃度目標方面,「如果人努力加上天幫忙,實現目標的可能性非常大」,賀克斌說。今年前8個月,北京平均PM2.5濃度在60μg/m3左右。
為了實現《大氣十條》提出的空氣質量目標,環保部等十部委聯合河北等六個省政府,印發了首個專門針對秋冬季制定的方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稱《方案》)。
《方案》提出了包括北京、天津及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上的「2+26」個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在鋼鐵焦化鑄造行業10月起實施部分錯峰生產等數項要求。
另外,報告認為,為了實現2030年中國所有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全面達標,需要在產業機構調整、能源結構清潔化、末端控制、交通污染控制四個方面做出改變。
具體做法包括,到2030年,重工業產品產量在2015年基礎上下降25%,單位產品能耗下降20%;中國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削減至35%以下;鋼鐵企業燒結機全面安全脫硫設備,脫硫效率不低於85%;北京等地的城市公交承擔率達41%以上,節能小汽車佔比達到50%以上,電動汽車佔比達到40%以上等。
—End—
TAG:中國市長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