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很現實,請不要讓善良成為人生的絆腳石

社會很現實,請不要讓善良成為人生的絆腳石

GIF/1160K

鬼穀道創始人 | 國學自媒體人 | 鬼谷子研究者

人生在世,應該做個君子還是小人?你肯定會說要當君子。

人生在世,應該修行道德還是權謀?你肯定會說要修道德。

人生在世,應該保持善良還是中庸?你肯定會說善良最好。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個君子的故事。在歷史長河裡,這類人其實不難找。比如嬴政的那個大兒子,扶蘇。這哥們的職業是搞工程的。提到搞工程,我總會想起早年碰到的一個朋友,他總會在胳膊下夾個手包,嘴裡叼著香煙,吐著煙圈得意的說道:

「最近剛接了幾個小工程」,一邊說著,腿一邊志得意滿的有規律的抖動著。以至於我一聽到搞工程的人,腦海里總會情不自禁的冒出「土豪」兩個字。

不過我相信扶蘇搞的工程比任何人都大,他搞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沒有之一。對,這傢伙是修長城的。

有時候我經常會把扶蘇想像成《權力的遊戲》里的雪諾。老實說扶蘇不管是長相、氣質、出身還是能力都充滿了主角光環。可是歷史這個編劇偏偏學起了喬治馬丁,「咔擦」一聲把他給寫死了。

歷史到底有沒有因果?我個人認為是有的,理由很簡單,歷史是進化而來,而非變化而來。第一個改變扶蘇命運的人,其實是韓非子。

為什麼是韓非子呢?因為他有個主張:儒以文亂法。韓非子怕我們誤會還補充道: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儒家喜歡搞學問,研究哲學,這類人千萬不能用,如果任用了就會破壞法治。那麼結果怎麼樣呢?

老闆嬴政覺得說的很棒,他也是這麼想的。因為他一直打算懟懟儒家的人,樹個典型,於是就開始了聲勢浩大的「焚書坑儒」。為什麼嬴政要焚書坑儒呢?很簡單,因為儒生們還以為自己處在戰國時代,生活在言論自由的時代。所以當他們發現嬴政做人不厚道時,就是劈頭蓋臉的一通批,儒生們覺得嘴長在自己臉上,想咋說咋說。

看官,為什麼戰國會出現「百家爭鳴」的氣象呢?因為:亂。天下有九個BOSS,其實不是七個,不管得罪誰,只要長著腿就能跑其他諸侯國去。比如孫武是齊國人跑到了吳國,伍子胥是楚國人跑到了吳國,張儀是魏國人跑到秦國,而蘇秦是周朝首都洛陽人,後來則為七國效力。

我覺得這些人都不夠猛,最牛的莫過於孔子,他直接周遊列國。所謂周遊列國其實就是滿世界找工作,當然你也就不會奇怪為什麼魯國人孔丘會在衛國當官了。

我覺得這些人里蘇秦的底子是最乾淨的,他本來就不屬於戰國七雄里的任何一個諸侯國,人家是東周首都洛陽人士。既然是首都,估計房價也是最高的,所以蘇秦很有可能是因為買不起房,所以才逃出首都的。

當然,最有趣的是,各個諸侯國對逃亡者往往都是持開放態度。為什麼呢?所謂戰國,就是七雄們相互都看不順眼老是打架,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這種環境反而使得言論變得自由了,思想變的開放。

有人說時代是進步的,從某個角度看似乎是倒退的,比如百家爭鳴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再未出現過。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學習的《鬼谷子》這本書已經傳世近2500年了,後世縱橫學再未出現過一部縱橫學著作能超過《鬼谷子》,這難道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嗎?

話說嬴政掃六合之後,改封建製為郡縣制,使得原本天下有七個老闆,經過末位淘汰制就只剩下一個老闆。凡是大統一的格局,就必定是思想束縛最嚴重的時代。

這就好比處於創業期的企業,老闆還能聽聽員工的建議,甚至會鼓動員工獻言獻策。可是企業做大做強之後,企業為了提高生產力,往往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來,我告訴你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洗腦,因為老闆不再願意讓員工具有思考能力,所以大力推動企業文化的發展。本質上企業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管理暴力的手段,而不能稱為文化。

因為,文化一定是靈魂的,是以人為本,以自由為根基的。

有人會說,等我成功了以後肯定不會這麼干。事實上如果換著是你,可能手段會更暴力。嬴政就是這麼一個從創業公司過渡到上市公司的老闆。我們知道秦國之所以強大,有個重要的因素:人才。

戰國七雄時代,一開始最強大的其實不是秦國,最早變法的也不是秦國,而是隔壁的魏國。商鞅變法實際上是抄襲魏國的李俚變法。秦國一直猥瑣發育了幾十年,才能為了後來的秦國。讓我們記住鬼谷子的名言「為強者積於弱也」,秦國其實一直在踐行這句話。

推動秦國發展的幾乎清一色的是外國人,比如商鞅、呂不韋是衛國人,范雎、張儀都是魏國人,李斯是楚國人。秦國最早對人才是一種開放性的政策,我們會發現是這幫外國人在推動秦國的崛起。創業期的秦王希望人才多多獻言獻策。可是企業做大之後,管理者為了降低管理成本就會希望員工少說話多做事,因為缺乏思考能力的員工最好管理。

為什麼管理者會出此下策呢?原來戰國七個人管七個公司,現在一個人管七個公司,就必須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而嬴政找到了這個方法:法家思想。

嬴政完成了企業的併購整合,他把法家思想作為自己的管理手冊。我們知道權謀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很顯然嬴政意識到權謀對管理有促進作用,可是扶蘇並未認識到這一點。

韓非子法家思想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念:萬般皆下品,惟有帝王高。韓非的思想根基就是管理者至上。是的,其實諸子百家爭鳴之後,真正的贏家是法家,有人把自己捧上天,換著你是老闆,你高不高興?

可是,儒家的人很顯然還沒準備好,他們還沉浸在戰國自由的時代里,動不動就噁心一下嬴政。其實對人品頭論足一直是儒家的光榮傳統。不過這個習慣讓嬴政很不舒服,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企業壯大之後,首先就要做的是:造神運動。就比如有些老闆為了成為神就開始講課、出書、寫管理手冊。還有些沒讀過幾天書的老闆也閑不住,君不見他們天天坐在成功大師的門下,搖尾乞憐?

後來這一類老闆的確練成了一個本事:演講,哦不,吹牛皮!這種吹牛皮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講各種洗腦故事,二、不給你思考時間,反覆的問你「對不對」,「是不是」。

嬴政當然沒心思出書、講課,可能覺得太LOW。因為他很忙,到處找仙丹把自己變成一個長生不老的神,這就是為什麼扶蘇只是長子而不是太子的原因。我們知道既然是神就不會允許自己出錯,更不會認錯。

既然如此,儒生在那裡叨逼叨說自己壞話是幾個意思?所以接下來嬴政要做的就是洗腦,洗腦一共分兩步:第一步開除掉有思考能力的人,第二步用雞湯讓蠢人變的更蠢,很顯然「焚書坑儒」屬於第一步。

想請教大家一個問題:你能說服嬴政停止「焚書坑儒」的舉動嗎?你不能,因為你永遠說服不了一個說服不了的人。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順著他,就如鬼谷子說的: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別人有什麼嗜好,要學著去迎合他。

這時候我們的主人公扶蘇出場了。他在後台站了很久,到了前台他只說了三個字:「我反對」。

「你反對?你特么算老幾?給我滾粗」,嬴政憤怒的說。史料記載: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

別看胡亥沒有主角光環,可是人家卻高興的鼻孔冒泡,用地道的陝西口音說道:「父皇乾的好棒」。

只用一句台詞就把自己給坑了,善良的扶蘇只好退出了歷史舞台,乖乖去修長城搞工程去了。扶蘇怎麼也想不通,自己明明是好言相勸,實話實說怎麼就得罪老爹了。

扶蘇永遠不會知道一句俗話:耿直討人嫌。我們都知道善良的扶蘇是對的,可是歷史的主演並不一定全是好人,好人並非永遠能得到善終。

扶蘇的性格里有一種仗義抒懷的氣度,使得他儒雅、耿直、溫文爾雅的形象躍然紙上。可是沒人規定好人就一定有好下場,就算你是嬴政的兒子,大秦的王子,就算你一直披著主角光環又能咋樣?歷史這個編劇不喜歡你。

有時候我們難免感慨:耿直的人不善變通,經不住現實的摧殘。就比如扶蘇這個大秦王子,居然在邊塞搞工程,一干就是十年,風餐露宿的十年里,他咋就不能動動腦子回到嬴政身邊呢?

有人會說善良和耿直是優秀的品德,不可否認秦二世胡亥也是這麼想的。說了可能都不信,扶蘇就死於耿直和善良。

我們知道嬴政只當了十一年的皇帝,注意我說的是皇帝,而不是秦王。終於他沒能成為神,在巡視南方的過程中一命嗚呼了。根據劇情發展我們知道,雙子奪嫡的戲碼又要上演了,請問: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長子扶蘇與幹啥啥不成的次子胡亥,誰更有資格成為大秦的王者?很顯然嬴政一點也不糊塗:

「讓扶蘇繼位,當大秦二世皇帝。」

於情於理,扶蘇都應該是秦二世皇帝。可是小學課本上寫的很明白:秦二世胡亥。

原因很簡單,善良的人被算計了,而算計他的人是胡亥、趙高和李斯。胡亥是怎麼做的呢?造假!他抓住了扶蘇耿直善良的性格大做文章,善良的人很天真,很容易被欺騙。

公元前210年,扶蘇接到了來自朝廷下發的遺詔:

「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遺詔的大概意思就是:扶蘇,你這人太耿直了,老是跟我抬杠,我很不喜歡你。讓你修個長城到現在還沒修好,你說你還能幹啥?所以你也別當太子了,不妨死了算了。還有那個蒙恬,你也一起跟著。

老實說,這封遺詔寫的水平實在不咋樣,稍微用點腦子都能發現有很多問題,比如這份遺詔的最大受益人是誰?很顯然殺了扶蘇對嬴政沒半點好處,只能另有其人。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胡亥要假傳遺詔呢?很簡單,成本最低,因為扶蘇手頭還有三十萬大軍呢。

扶蘇踉踉蹌蹌的出場了,只見他拿著遺詔後,眼淚嘩嘩的流,隨即舉起寶劍就準備殺身成仁,一死了之。是的,我們必須承認扶蘇的骨子裡其實是儒家的人。他的邏輯很簡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對,這一次出場,他居然沒有台詞。好歹上次還說了三個字,這次一個字都沒有。我就有個疑問,莫非善良的人都比較沉默寡言?

蒙恬看到這一幕都快瘋了,大叫道:「殿下別急啊,現在太子還沒確定,咱們還有機會,再說了手頭還有三十萬大軍呢,現在就算要死也應該死個明白吧。」

結果人家扶蘇耿直啊,仰天長嘯:「男人就該對自己狠一點」,接著我們的道德楷模、正人君子、道德潔癖患者扶蘇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舉動,只見他「咔擦」就給自己一刀,享年31歲。

GAME OVER。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扶蘇,茂盛的大樹。嬴政為其取名"扶蘇",寓意深遠。扶蘇扶蘇,扶大秦之社稷,蘇天下之蒼生。可歷史讓嬴政失望了,扶蘇始終也沒扶起來。

他的選擇讓他解脫了,卻讓大秦帝國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扶蘇的善良耿直豈不就是一種愚蠢嗎?

如果扶蘇是生存在美劇里,觀眾一定會嚷嚷著讓他復活,像雪諾一樣。扶蘇就這麼嗝屁了,不光是現代人接受不了,連古人都接受不了,其實歷史上也有人嚷嚷著希望扶蘇復活的,這些人就是大澤鄉出來的陳勝、吳廣。

比如陳勝吳廣在搞事情的時候,就公開告訴世人,扶蘇沒死,跟我們在一起愉快的玩耍呢。

結果是,投靠者絡繹不絕,很顯然世人都不相信扶蘇就這麼死了。

可惜歷史從來不按劇本演繹。

願我有生之年,得見你君臨天下。奈何世道皆有變,無奈已別離。

有時候善良的人很可悲。我們之中其實有很多扶蘇,品行高潔,為人耿直善良,心理天真的像張白紙片,扶蘇們幻想著能靠仁愛道德去感動一切人,能用道德仁義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當理想遇到現實,卻瞬間被撕的粉碎。

因為理想是理想,哲學是哲學,現實是現實。很顯然鬼谷子也很贊同道德仁義,但是我們更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都是絕對的,仁義善良也有缺陷,比如解決不了吃飯這個生存問題。你我都要吃飯都要生存,這很現實,可是因為善良所以面子很薄,因為善良所以自尊心很強,因為善良所以不懂權變。

既然善良不能當飯吃,所以當我們在修行時,是否還需要明白其他的道理呢?

鬼谷子認為必須要,比如他就說:聖人之道,在隱與匿。很顯然鬼谷子對於善良這件事是持肯定態度,但是他認為真正的得道之人都懂得隱匿,而不是只放在嘴上說說。一個得道之人必定是個城府極深的人,他們會把仁義道德放在心裡,他們明白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單純講求仁慈、道義、忠心和誠信,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就如鬼谷子說:

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什麼是中正?實際上就是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既不只會講道德說善良,更不會只講權謀談城府。一個真正得道之人會把道與術合二為一,以道御世,以術馭人。鬼谷子告訴我們道德和權謀二者缺一不可:

太善良容易輕信別人,太腹黑容易算計別人,所以必須保持中正。

可是在職場上,商場上,我們更多人喜歡講道德情操,期許做個善良的人,卻對人性缺乏足夠的了解。有時候有些結局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善良的人往往缺乏智慧。

永遠不要低估人心,因為你無法估量自己的輕薄。更不要被一時的假象所迷惑,因為只有涉及利益時,才會展露出對方罕見的本色。平日的交集只是生存需要,不要縱情至深,更不要為此傷感,這只是你必須經歷的成長階段,人只有從挫敗中才得以成長。

當你久經了折磨,不妨回頭看一看,如果煙塵瀰漫,發現所有的人都離開了你,而你註定孤獨只身前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鬼穀道 的精彩文章:

做人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層次越高的人越謙虛
一個人要想成功,就不能太耿直,要學會拐彎

TAG:鬼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