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AI 技術能判斷照片人物是否為同性戀,準確率高達 91%
圖左為美國典型異性戀,圖中為美國典型同性戀,圖右的曲線圖則為同性戀主要的臉部輪廓特徵
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工智慧能從人臉照片精準猜測此人是否為同性戀,這說明了電腦是比人類更好的「同志雷達」(Gaydar)。這項技術使用交友網站的照片進行測試,其準確率高達 91%。然而,這項研究也引發了性傾向生物起源(biological origins of sexual orientation),以及人臉識別技術的倫理問題,外界擔憂這種軟體可能違反個人隱私,或者被濫用於反同性戀等目的。
同性戀具有非典型的性別特徵
史丹佛大學研究員柯辛斯基(Michal Kosinski)和王依倫(Yilun Wang,音譯),收集美國交友網站上 35000 張公開的人臉照片樣本,利用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s)技術,以精密的數學系統分析大量的照片資料,並從照片中擷取特徵,研究結果對男性的準確率為 81%,對女性則為 74%。其研究成果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並被《經濟學人》雜誌報導。
研究發現,男女同性戀往往具有「非典型」的性別特徵,同性戀的臉部表情和裝扮風格也與異性戀大不相同。此外,男同性戀者似乎表現出更加女性化的特徵,而女同性戀者則反而表現出更加男性化的特徵。該研究還分析出一些同性戀的臉部特徵,相較於異性戀,男同性戀具有較窄的下巴,較長的鼻子,以及較寬大的前額。女同性戀則具有較長的下巴,和較小的前額。
人臉具有性傾向的資訊
相較之下,人類辨識同性戀的能力遠不及電腦,對男性的準確率只有 61%,對女性則只有 51%。如果提供同一人的五張照片讓電腦分析,其準確率更高,男性高達 91%,女性則高達 83%。研究人員表示,廣義來說,這表示人臉具有許多性傾向的相關資訊,讓大腦能察覺與解讀。
這篇論文指出,一個人在出生前就受到特定荷爾蒙的影響,而決定了其性傾向,這表示同性戀並非後天形成的,該研究對此結論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至於電腦對女性的辨識率低於男性,則可解釋為女性的性傾向較容易改變。
不過這項研究的樣本只針對白人,並未將有色人種納入研究對象,研究中也沒有考慮到變性人和雙性戀人士。
極具爭議
這樣的技術本身極具爭議,不難想像,配偶若懷疑對方是同性戀,或者青少年懷疑自己或同儕是同性戀,就能使用這項技術加以檢測。更可怕的是,某些反同的政府或機構可能使用這項技術,針對特定的同志族群採取不友善的行動。
此外,這項研究也突顯出一個隱私問題,目前儲存在社群媒體和政府資料庫中有超過數十億公開的人臉照片,這些照片可能在未經當事人的同意之下,就能用於分析性傾向。
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分析技術早已存在,將其功能公諸於世非常重要,如此一來,政府和企業就能積極考量隱私風險,並加強預防措施和制定相關法規。
這項研究還指出,人工智慧能將臉部特徵與一系列其他現象進行連結,包括政治觀點、心理狀況和個性。這種技術將進一步引發人們對科幻電影「關鍵報告」(香港譯為「未來報告」)情節的擔憂,政府可以依據電腦的預測,而將預謀犯罪的民眾事先逮捕。
反對意見
曾發表過同性戀科學研究的多倫多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魯爾博士(Nick Rule)表示:「這項技術令人感到不安,正如各種新工具一樣,如果錯誤使用,就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果根據人的外表特徵加以分析並識別,然後對他們圖謀不軌,那就太可怕了。」
魯爾博士認為這項技術的開發和測試依然很重要:「作者在研究中說明這項技術的強大之處,然而現在我們必須進行更多的保護措施。」
人臉辨識公司 Kairos 執行長布拉肯(Brian Brackeen)則表示:「只要有足夠的資料,AI 就能分析任何人的一切事物,問題在於,這個社會真的想知道這些資訊嗎?」
布拉肯執行長認為史丹佛大學的性傾向研究「驚人地正確」,他認為必須加強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以防止機器學習技術逐漸普及與進步的同時,被有心人士濫用。
柯辛斯基博士並未對這些意見提出回應,而是在發表這篇論文之後,向衛報說明了此研究對倫理學及同性戀權利的影響。這位研究員在劍橋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時,即以數據分析聞名,他除了使用臉書資料對人格進行分析之外,也協助川普的競選團隊和英國脫歐的支持者進行選民分析,並引發人們對選舉時個人資料使用的極大關注。
※人工智慧會是原創者的救星還是剋星?
※曾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風帆翼龍
※草食性恐龍並不完全吃素,可能還吃小龍蝦!
※輕鬆嚼碎硬木的恐龍:彎龍
※兩百萬到一萬五千年前的古獸:槌尾雕獸
TAG:科幻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