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野外生存】寒冷

【野外生存】寒冷

你對寒冷了解有多少?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受益匪淺。

GIF/1K

據統計:

旅行和探險的遇難者有10~15%死於低溫

空氣濕度也起著重要作用,在北半球寒冷圈地帶溫度可達-70℃。但是乾燥的空氣使這種溫度變得容易適應。相反沿海地區的冬季潮濕使得空氣緊貼皮膚,氣溫總體顯得比實際溫度低。

但是,話說回來,對嚴寒中的求生者來說,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還是風速。

在實際溫度為-3℃時,如果風速達到10-11米/每秒,其總體的寒冷效果相當於-20℃。這種風速時溫度表上的-10度相當於-30℃,-15℃相當於-36℃,-25℃相當於-50℃。而當風速增加到18米/每秒時,-45℃相當於-90℃!

在某些沒有遮蔽處的地帶,光禿的褶皺地表上低溫伴隨強風,使生存的時間大為縮短,甚至只有幾個小時。

除了其他上訴氣候條件外,嚴寒生存的時間長短也取決於遇險時衣物和鞋子的實際狀態、搭建的掩蔽體質量、是否具有燃料和食物,以及人的精神和生理狀態。

遇險後避免凍傷、受寒的衣物只能維持一段較短的時間,但這段時間已經足以使你挖一個雪洞避險。衣物的防寒效能取決於其材質。保溫性能最強的是微孔布料。應該指出熱傳導性能與孔的數量有直接關係,布料纖維中間的微孔越多,氣孔間越緊密,布料本身就越不會向外散熱的或向內傳遞冷氣。簡單說防寒服面料孔越多,保暖性就越好。這聽起來有些玄妙。

毛織面料就含有很多空隙,柔軟的毛料的微孔達到總體體積的92.3%,相比而言更不耐寒的面料,那種表面光滑的亞麻面料的微孔不會超過48.8%。毛皮衣物防寒功能同樣來源於微孔。毛皮上的每根軟毛實際上都是一個個小型的錐狀空管,內層封著一個個更小的氣孔。成千上萬這種彈性十足的小錐形體組成了保暖的皮毛大衣。

為明顯起見,我們可以將以上的說法以數字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將空氣的熱傳導表位一個單位,那麼毛料的數值則為6.1,絲綢為19.2,而棉麻布匹為29.9。

實際上,最科學的著裝方法是採用「多層穿戴法」混搭幾種材料和質地的衣物一塊穿。專業研究證明同時穿3~4層衣物(如棉質外套加腈綸棉防寒服,裡面再穿上幾件不太緊的毛褲和毛衣)最能達到保暖效果。

2~3件薄毛衣比一件厚毛衣更暖,毛衣之間形成了空氣層使體溫更少交換到外部。

北方狩獵民族恐怕無法接受哪怕用最新科技手段製造的高檔晴綸棉服替代他們身上的鹿皮。

生存往往是一種習慣,求生法則總要在習慣的生活方式相結合,才能發揮效力。

鞋子在遇險求生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需要強調的是,所有凍傷中十有八九都發生在腿腳部位,在嚴冬季節遭遇險境時,雙腳的具體狀態尤為值得注意,應利用所有可能的條件保持鞋子、襪子、鞋墊、和綁腿處處於乾爽狀態。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多麼保暖的衣物,都只能為遇險者提供短時間的保暖,最長不會超過1~2天。

在嚴寒中存活時間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遇險者的心理條件。比如,恐懼會降低耐受力,將求生機會降低幾倍,哪怕氣溫僅僅有零度。對寒冷的驚慌失措反而使人更快凍僵。相反,對待嚴寒的正常心態和堅韌意志會大大提升存活機會,有助於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指定正確的脫險計劃。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嚴寒條件下遇險,

應遵守的一個信條就是「適時停止」。

GIF/1K

下期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外生存愛好者聯盟 的精彩文章:

TAG:野外生存愛好者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