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荀子:精於道者 善兼物物

荀子:精於道者 善兼物物

導讀

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荀子·解蔽》

《荀子》的這一句話,前後半句非常相似,只是相差了幾個字,卻代表著完全不同的意思,連綴起來看可以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光芒。

「物物」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物」名詞作動詞,表示管理、治理;第二個「物」便是事物。

這一句經典告訴我們的是,要掌握看事情和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句子中所說的「道」。

荀子最開始做了舉了幾個例子: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枝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非精於物者也。

農婦精通種田,卻不能擔任管理田產的田師;商人精通做生意,卻不能擔任管理交易的市師;工匠精通製作各式各樣的器物,卻不能擔任管理器物的器師。但有人卻並不完全精通這三樣技藝,卻可以用他來主管這三種行業。

這是因為農民、商人、工匠都是精通於具體事務的人,而他確實精通於「道」——也就是正確看待和管理事物的方法,能夠全面掌握全局,端正意志品行,監督各項工作。

精通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人,可以治理某種事物;精通於「道」的人,則能治理一切事物。

我們來看看漢文帝問政周勃與陳平的故事。有一次,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要判決多少案件?」周勃回答說:「不知道。」文帝又問:「天下一年錢糧的收取和支出是多少?」周勃還是只能說:「不知道。」皇上對此相當不滿,而周勃卻只能汗流浹背,戰戰兢兢,滿面羞愧。

於是文帝轉而問左丞相陳平,陳平回答說:「這些事務有主管的官員,陛下可以詢問他們。若是問判決案件,可詢問廷尉(負責刑獄);若是問錢糧,可詢問治粟內史(負責財政)。」文帝笑道:「如果這些事各有主管的官員,那麼還要你們丞相何用呢?」

陳平不卑不亢,恭敬地謝罪說:「我負責管理群臣。陛下不嫌我的才能低下,讓我擔任宰相之職,令我十分羞愧。宰相的職務,在上輔佐天子調理陰陽,順應四時,在下撫育萬物順時生長,對外鎮撫四夷和諸侯,對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們各自都能夠各司其職,朝廷與國家有序地運作。」漢文帝聽了,十分稱讚陳平的回答。

「精於道者」才可承擔這丞相之位。

《論語·學而》曰:君子不器。

荀子所說的「精於道者」,實際上不就是《論語》中的「君子」嗎?像「器」一樣的人,就類似荀子說說的「精於物者」,裝油的器皿只裝油,裝鹽的器皿只裝鹽,雖然非常有用,但卻用途單一。君子卻不能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途。

孔子主張人的才能要廣博,不要像器皿那樣,只有一才一藝。

當然,只是多才多藝也不夠,如果只是有才藝,那還是一種「器具」。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就不能囿於一個專門的行業,不能局限於幾個特點的對象,他應該是「憂國憂民」,著眼於國家與社會的事物的。

有道德、有良心、有理想,能判斷是非,能關心國家大事,並富有正義感,而並非一個社會中的工匠,這才是「君子不器」所傳達的作為君子應有的境界。

在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專業。但我們的教育,依舊是先求通行的、一般的知識,培養好良好的品格,再去求得專業。即使是在專業研究中,跨專業的探究也能更加拓展視野,獲得豁然開朗的境界。這是符合「精於道者」、「君子不器」的智慧的。

在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之後,若是能運用自己的專業來關心國家人民都關注的領域,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便是更加值得提倡的事。「精於物者」容易被具體的物事所驅使,「精於道者」才能真正以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去掌握物事。

我們也不僅要做一個精通於某種具體技能的人,更要做一個品行端正、能夠靈活運用方法的人,如此,無論遇到多困難的問題,都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方法迎刃而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它山麓 的精彩文章:

《易經》全篇都在講這八個字 但真正讀懂的人卻不多
書法線條的生命之美
草自篆文出,字字有來歷——朱復戡的草書觀
「祈福雪竇」——首屆海峽兩岸青年書法作品展 特邀作品欣賞

TAG:它山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