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五分鐘時間耐心看完這些圖,您就再也不會嚷嚷紫砂壺賣的貴了!
很多人說紫砂壺價格貴,一把紫砂壺是把礦石經過無數工序變成紫砂泥,再由匠人的一雙手通過無數工序、時間、工具等等因素而製成的,其價值不言而喻。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看看紫砂壺從「受孕」到「出生」的過程。
首先當然是紫砂壺的本質——紫砂泥。
如果沒有見過紫砂泥的真身,應該有不少人認為,它就和其他泥土一樣,或許加點水調和一下,就可以製作茶壺、茶杯等各種紫砂器具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紫砂泥又被稱為「泥中泥、岩中岩」,是深藏於山體堅壁的礦石,開採並非易事。從開採礦料到成為可以制壺的紫砂泥,這中間又要經過諸多加工工序,最是考驗時間和功夫。
紫砂之源青龍山與黃龍山,兩座礦山上曾廣泛分布著許多礦點。2005年宜興頒布實施的「禁采令」及時制止了紫砂原礦的無序亂采現象,如今山上的露天礦坑裡已經蓄滿了水,變成了一泓幽碧的湖。
剛從礦層中開採出來的紫砂礦石,質堅如岩。只有露天堆放,攤曬風化,歷經數月的風吹雨打,同樣以自然之力方能化解它從岩層中帶來的原始脾氣。
風吹日炙不成凝,大塊的紫砂礦石變成鬆散的小塊顆粒,大小均勻,這就到了人工介入的時候,要仔細篩選,剔除雜質。
將篩選過後的紫砂顆粒進行石磨碾磨,使石塊變成石粉。
篩網的規格決定了所篩泥料的目數。根據所需泥料的顆粒大小,選擇不同目數的篩子,將泥料過篩。過篩後的泥料顆粒直徑基本一致。
下缸浸泡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泥料在大水缸中長時間地浸泡,可以排出其中的空氣,增加其可塑性。這個時候的紫砂泥料,才有了一些我們熟悉的樣子。
將經過數個月時間浸泡的泥料撈起,放進石膏模中乾燥;此後,傳統的煉製方法是人工反覆錘鍊直至達到理想的可塑性;現在大批量生產,已改用真空煉泥機製成成品泥;製成後的成品泥注意保濕,放於陰涼處陳腐。
紫砂泥料煉製好了之後製作成壺,不同的泥料又有不同的特性,放大後看,正是紫砂的特徵所在!
紫砂泥鍛煉好之後,就是製作紫砂壺的技術活了。
打泥片,打泥條
泥條上蓋章,以前在師傅那,都不敢蓋,師傅說,全手工就是全手工,不是蓋了章的才叫全手工。老一輩做壺人一般都不蓋內壁章的
圍身桶,處理接頭。現在做全手工的都喜歡把接頭故意做明顯,好讓人一看就是全手工的。她師傅教的必須要把接頭處理的看不出來。
拍身桶,需要一點點拍圓,看手上做的什麼壺型,先拍出大概的形狀
虛底片。茄段是一捺底,底都是用虛坨虛出來的。最後三個就是虛坨 ,先要打塊片子
開始上底片,塗的那是脂泥塗滋泥,(脂泥就是同泥料調稀,起到類似漿糊粘捏的效果)。底片上好後,需要放在一邊晾一會
晾身桶的時候開始搓嘴把
通嘴,拗造型
搓把。起了兩個身桶,搓了三個嘴四個把,以防沒做好。
繼續拍身桶
身桶基本成型。看裡面的內壁章,已經變形了,所以有些號稱全手工的壺,身桶那麼扁,內壁章居然不變形,我也就呵呵了
身桶弄的差不多就開始上滿片了。打個片子稍微捏捏
身桶放一邊晾著,開始做蓋子。先打個片子,然後虛蓋片,蓖蓋片。把蓋子基本的型蓖出來就差不多了
蓖身桶 傳統全手的身桶主要是靠蓖,現在全手做法主要靠車,然後稍微蓖一下。最後一圖就是竹蓖子。左邊那個蓖子是徐漢棠大師親手幫這位工藝師做的
挖嘴,就是把嘴挖通挖透
上明針,就是用工具把壺光一下。一般都是用牛角片,我們這叫明針
上大隻(也就是脖子)
這其實也挺關鍵的,大隻的高度影響壺整體型的美觀協調
上好大隻(脖子)後,敷上脂泥,然後用勒子勒
開嘴孔
傳統的都是開七孔,但七孔出水實在不爽,也要跟上時代,也為了廣大壺友要求現在都開九孔以上的
開始裝嘴把啦 那個就是讓嘴把保持一條線上的輔助工具
嘴把裝好要晾一會,在這空檔就做蓋子的子口。先要打子口,就是那小泥條,量好尺寸切出來,圍個圈在木雞子(形狀像雞蛋,我們這雞蛋叫雞子)上整圓了,然後敷上滋泥上子口了
開始掇第一遍嘴把,第一遍就是掇出個大概樣子,不斷的加泥減泥,弄出個壺的整體型出來。
蓋子里敷脂泥,沒有做雙層蓋。傳統手工做法,是不做雙層蓋的
上完脂泥,有時候會有氣泡,必須要一個個挑破,然後再上脂泥,弄到最後光滑才行
裡面弄光滑後就可以蓋章了
蓋子翻個面,繼續,子口勒圓
繼續掇嘴把
開口啦 用的工具叫矩車
推牆刮底 都說半手工的才要推牆刮底,但傳統做法,全手工壺也必須要推牆刮底,一搞看著就像半手工的。現在也得順應市場,所以我們的工藝師這次只刮底,不推牆了
壺身上完明針後,壺內也要清理乾淨
到此,一把紫砂壺已初具規模,之後就是更細節的一些處理以及煅燒了。別看一些光素器外形簡單,其實這些反而是最考驗制壺者技藝的!
※玩壺14字口訣朗朗上口 球孔卡蓋西施多 十有八九是機車
※高溫來襲,空調吹多了,這三款茶必不可少
※紫砂壺,一次做幾把呢?
※一份來自「玉石之國」的佳禮
※我也是醉了,讓我們來討論下某寶店和某貓店的紫砂壺吧
TAG:沉迷學習不可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