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哪家傳統IT廠商做公有雲特別出名?
公有雲沃土待墾,每年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高度增長,這也讓幾乎和IT相關的廠商都參與其中。
互聯網廠商在雲的領域比較活躍。從降價到企業市場的逆襲,憑藉著主要面向個人消費者和中小企業,以及輕資產運營容易打價格戰等先天優勢,互聯網企業在公有雲服務市場上率先取得了領先地位,並且開始從為個人和中小企業用戶服務為主逐步向企業級用戶領域滲透。比如AWS、騰訊雲、京東雲等。
在細分市場上,QingCloud、UCloud等這些正在崛起的專業的雲服務商也是當前雲服務行業中不容小覷的重要力量,他們通過選擇充分發揮自己優勢的雲服務為切入點,已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電信運營商和傳統IDC服務商轉型而來雲服務商,由於擁有數據中心、帶寬等優勢,在市場上亦擁有重要地位。從資源租賃型服務轉為增值型服務,這對這類廠商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是不是少了一個重要參與者?
沒錯,唯獨傳統IT基礎設施提供商在公有雲領域始終不溫不火。如果說傳統IT巨頭從來都不是低利潤率業務的信奉者,那逐漸縮微的IT設備市場也開始讓這類廠商感受到了危機。
遺憾的是,傳統IT廠商的老大哥思科在進入公有雲市場沒兩年就宣布退出了。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對於思科而言,發展公有雲在短期內只能看到大規模投資,卻看不到回報,不會給業績帶來實質幫助。另一方面,向公有雲的投資勢必佔用公司內部資源,侵犯了核心業務部門的利益。
更為重要的是,公有雲先行者的先發優勢已經凸顯,前期積累的大規模的用戶群體,能夠吸引軟體開發商、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在其平台上展開業務,從而圍繞這個平台形成生態。比如說亞馬遜將合作夥伴的技術解決方案託管在AWS平台上,微軟基於Azure雲平台提供計算、數據、應用、網路等服務。同時加快全球規模上持續擴張,從而形成壟斷性的市場份額。
當真沒有機會了么?非也。
從目前雲市場的機會來看,客戶主要集中在四類企業上,一類是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價格敏感,忠誠度低,業務簡單,即開即用。第二類是政府,投資長,回報大,關係複雜,技術門檻高,強調運營和服務。第三類是大企業,混合雲是常態,技術優先,安全第一。第四類是一般企業用戶,有場景和行業背景需求,對技術依賴。
而截至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公有雲廠商能夠通吃。所以,公有雲不僅僅是燒錢的問題,對於傳統IT廠商和新進入者來說,找到突圍的方向或藍海才是解決困境的關鍵。
近日,公有雲領域最大的隱藏選手華為不再遮遮掩掩,大聲喊出了要做公有雲的戰略,宣布成立Cloud BU,強力投資公有雲。
其實華為2010年就確定了雲計算的戰略。回首看其落地節奏,2011年華為成立IT產品線,負責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測試,伺服器、存儲、雲計算都會涉及;2015年,推出華為企業雲業務,包括公有雲、私有雲、行業雲等;2016年向全球推廣公有雲業務,並陸續簽約一些項目比如其分別與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中國電信合作打造的雲服務。
對於華為在公有雲市場的突圍方向,徐直軍在華為2017年分析師大會上提到:華為公有雲的策略是打造公有雲Family,包括華為自己運營的公有雲,跟運營商合作運營公有雲,同時和運營商一起聚焦重點行業,攜手行業夥伴,打造公有雲生態,基於生態再接觸各行各業的客戶。「公有雲」,是指第三方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計算能力、資料庫存儲、應用程序和其他IT資源,用戶無需自建IT基礎設施,按需向第三方購買IT服務即可。
華為公有雲的爭議
外界對於華為進軍公有雲一直爭議不斷,在我看來,發力公有雲業務是順勢而為。隨著客戶的業務變革,對IT的依賴也在加深,企業用戶更希望有一個更敏捷、更靈活的方式支撐業務創新,而公有雲更能匹配企業用戶的這些快速創新的需求。其次,很多客戶既需要私有雲的安全保證和現場服務,也需要公有雲的靈活性和彈性擴充能力,華為開展公有雲服務的初衷,就是要想為客戶提供給多元化選擇。
很多人覺得華為在公有雲服務上「遲到了」。相比於亞馬遜、微軟以及阿里等企業的雲服務業務來說,華為確實有點晚,但從客戶需求層面來看,並不晚。
我們都清楚,雲計算未來主要盈利靠的是2B 的客戶,而各大行業客戶 IT 需求,互聯網企業卻未必能真心理解,但華為卻在這個領域耕耘了近30多年,它比這些搞互聯網的企業更清楚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樣。之前從來都是互聯網企業降維攻擊別的行業,現在是華為降維攻擊這些互聯網的雲計算廠商,別的廠商靠的是膽子大,入場早,華為靠的是準備充分,優勢明顯,尤其做客戶輕車熟路。
未來只需要五朵雲?
在本屆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輪值CEO郭平先生在演講中表示,未來全球全只需要5朵雲,華為是其一。
Gartner在今年6月份出品公有雲IaaS魔力象限中顯示,在領導者和遠見者象限的公司,總共有6家AWS、Azure、Google、阿里雲、IBM、Oracle。
很明顯,這6家公司最先成為華為公有雲對手的就是國內的老大哥——阿里雲。而這兩家的客戶目前也不太一樣,阿里的公有雲業業務是生長在電子商務以電子商務延伸的領域, 在這些領域,必然有大量的公司的圍繞到這些小商戶開發各種應用,如:商戶的存貨客理、流量的導入、客戶關係管理、業務分析軟體,可以看出來阿里絕大部的生態是圍繞中小商戶來運轉的,包括阿里宣稱有100萬的雲用戶,我想大部分用戶是來自於個人創業者、中小企業用戶。
而華為原來就是做TO B業務的,所服務的客戶均是大中型企業,和政府類的客戶,這些客戶均是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所以發展的生態均是定製業務的平台,如給政府做平安城市業務,所以在華為的公有雲的生態上長出來的合作夥伴均是一些和中軟國際這樣的大的業務合作夥伴,也有一個依圖之類的特殊應用的小的合作夥伴。並且華為多次強調,「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這給很多猶豫的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畢竟誰都不希望看到滴滴的事件再次發生。
所以在筆者看來,目前華為公有雲服務可能更多的還是企業雲,行業的雲的服務,這更像是一個大的私有雲。但隨著經驗和項目的積累,一步步擴張,最終也會實現更大的公有雲目標。
※六大頂級機器學習項目:讓機器學習也可以自動化!
※把理財交給人工智慧?下一個上天台的可能就是你了
TAG:IT168企業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