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焦頭爛額的歐洲企盼一位領袖時,上天派來了一個家庭主婦
在毫無懸念地拿下了昨天舉行的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後,默克爾將要開啟她的第四個總理任期。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 | 陳季冰
2012年初春的某個上午,默克爾在布魯塞爾簽署了一份事關緊急救援的歐盟財政協議。
那段時間,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發酵到頂峰,全球金融市場都在談論歐元這個超主權貨幣體系何時將會崩潰。
當天下午,默克爾回到柏林,5點準時下班。在從總理府步行回家的路上(她和家人一直不住在那裡),她順便到超市買了一些青椒、圓白菜、橄欖和白葡萄酒……
這一場景被超市裡的一個顧客拍了下來,隨後發表在德國《新畫報》上,引起了全世界熱議。但那家超市裡的營業員和其他顧客都沒有把這當成一個新聞,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早已經習以為常。
默克爾被拍到到超市買菜
過去10年里,在一波又一波嚴重危機——從金融危機到恐怖主義,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到中東難民潮,直到英國公投脫歐——的重壓之下,德國在歐洲一直扮演著中流砥柱的穩定錨角色。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年來席捲整個西方的民粹主義浪潮在這個歐洲中心國家似乎也掀不起多少風波。
如果你驚詫於默克爾這樣一個毫無個人魅力可言的領導人是怎樣領導德國達到這一切的?她在德國政壇為什麼能夠擁有如此穩如磐石的地位?上面那個細節或許能夠說明些什麼。
當整個世界風雨飄搖時,尋常的柏林市民看見的是他們的總理氣定神閑地和自己一起在超市排隊付款,他們感到了踏實。
1
2005年9月,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在大選中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擊敗時任總理格哈德·施羅德的社會民主黨,她也因此首次登上德國總理寶座。
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
當時,沒有多少人認為這位來自東德地區的德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具備了一個大國領導人應有的魄力和才幹。在許多人看來,她只是一個過渡人物。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於2009年底、2010年初爆發,那時默克爾已在國內大選中順利連任。危機的最初兩、三年里,她因為在救援決策上的猶豫、笨拙、「總是拖到最後一刻」而廣受指責。
媒體嘲諷說:「歐洲需要一個像瑪格麗特·撒切爾那樣的領袖,結果只得到了一個安格拉·默克爾這樣的家庭主婦。」
然而,在看似風平浪靜地度過了3個總理任期後,今天的默克爾已經成為歐洲的「無冕女王」、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
在毫無懸念地拿下了昨天舉行的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後,默克爾將要開啟她的第四個總理任期。不出意外的話,她將在這個位子上坐到2021年,追平她的政治導師赫爾穆特·科爾的16年連續執政時間。
這不僅將使默克爾成為現代歷史上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女性領導人(被公認為塑造了現代世界秩序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連續執政的時間是11年零208天),還將使她成為世界歷史上通過民主選舉上台的政治領導人中在任時間最久的一位。
默克爾因在歐洲債務、難民和烏克蘭危機等問題上的貢獻,當選美國《時代》周刊2015年度風雲人物
12年來,西方媒體授予默克爾的頭銜也一天比一天崇高:從「德國領導人」到「歐洲領導人」,自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她又成了「西方自由世界的領袖」……甚至連驕傲的「普京大帝」都說,默克爾是唯一值得打交道的歐洲領導人。
而在這個過程中,這位喜怒從不形於色的「家庭婦女」也將德國從一個富裕的二流國家帶上了萬眾矚目的世界之巔——今日德國的大國地位不僅是經濟上的,也是政治上的,更是道德上的。
英國BBC在2013年所做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德國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家。民調還顯示,默克爾低調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領導風格對德國在世人心目中的正面形象貢獻良多。當然,眼下在世界各地憤怒地喊著各種口號的民粹主義者大概不會這麼認為。
BBC於2013年的民調顯示,德國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家
最令人吃驚的不是默克爾所取得的這些驚人政治成就,而是這些都彷彿是理所當然的。
今天人們已經不敢想像,一個沒有默克爾的德國和歐洲會是怎樣的。
難怪幾年前德國媒體所做的一份民調顯示,有相當多的德國民眾認為,默克爾是比昔日拿破崙成就更大的歐洲領導人。
2
但默克爾取得這樣的成就靠的是與拿破崙截然不同的方法。
一位作家曾特意寫到過這樣一個細節:當有人問默克爾,談到「德國」時,會令她想到什麼?
默克爾給出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奇特答案:「我想到的是密封良好的窗戶,其他任何國家都製造不出這麼精美且密封良好的窗戶。」
這是經典的「家庭主婦」式答案嗎?
任何一個商學院教授如果想要開一門「如何成為傑出領袖」的課程,都一定可以把安格拉·默克爾拿來當做反面教材:
她相貌平平、不善著裝、拙於演說、缺乏魅力;她不樂於、也不善於利用媒體,從不描繪慷慨激昂的遠大願景,也沒有傳遞出什麼堅定果敢的意志力;甚至她的政治理念究竟是什麼,她做過哪些重要的決定,大多數人都說不太清楚……
德國總理默克爾與丈夫紹爾
即便以沉悶乏味的德國人的標準來衡量,默克爾也絕對是一個單調乏味的人。
因為這個緣故,德語里還出現了一個新詞:merkeln,意思是「什麼也不做、什麼決定也不作出、什麼聲明也不發表」。按照許多人的看法,默克爾最重要的決定大多是拖到不能再拖才作出的。
總之,她就是星光熠熠的巴拉克·奧巴馬和絢麗多姿的唐納德·特朗普的反義詞。
然而如果你現在有機會與普通德國人交談,你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默克爾的那種獨特尊敬。
我並不是說這些德國人都同意和支持默克爾的政見,他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可能不會投票給她。我是說,即便默克爾的反對者,也都對她給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這完全不像在美國,特朗普的粉絲與希拉里的擁躉動輒對對方的偶像破口大罵。
在德國,人們說到默克爾時彷彿像在談論一位國王,小心翼翼的,而不是談論一位民選政客那樣肆無忌憚。
民眾與政府領導人的這樣一種關係,在當今世界幾乎是孤例。
這與現代德國理性冷峻的政治文化有關。在世界其他地方,政治都是用有關夢想、偉大、英雄和烏托邦的語言來包裝的,在殘酷的競選中最終勝出的也大多是那些高呼一句口號(比如「是的!我們可以!」)就能讓民眾熱血沸騰的鼓動家。
但因為對過往慘痛歷史的深刻反思,德國選民非常警惕這一套。相反,在戰後的德國,關於偉大的夢想一直是一個禁忌。
戰後第一任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的競選口號是「不做實驗」,赫爾穆特·施密特的「名言」更加斬釘截鐵:「有想像力的人都應該去看醫生。」
德國的地標性建築——勃蘭登堡門
默克爾在這方面貫徹得比任何一位前任都更加徹底。即使是在2015年夏天默克爾毅然決定向100多萬中東難民開放國境的時候,她也只是用務實的口吻向她的人民保證:「我們可以做這個 (Wir schaffen das) 」。
3
然而,默克爾之所以擁有今天這樣的地位,更多的恐怕還是她自己贏得的。她的兩位前任科爾和施羅德在位時就都曾遭到過許多民眾的尖刻嘲諷和激烈批判。
德國總理府
默克爾深切地明白,領導力絕不僅僅是滔滔雄辯,經常描繪一幅幅美好但實現不了的願景一定會對領導力造成持久的損害,看看奧巴馬給自己造成了多大的麻煩吧!而在德國,情況更是如此。
因此,不善辭令的默克爾索性坦然地以自己樸實無華的本色示人,而不是去給自己披上許多終將被戳穿的政治偽裝。
她既不試圖迎合選民的情緒,也無意用宏大的目標去引領他們;她專註於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像許多政客那樣好高騖遠或愛慕虛榮;她有自己的原則,但遇到重大阻力時,在大多數情況下也願意隨時妥協;她既不頤指氣使、咄咄逼人,也不故作親民、曲意逢迎;她非常善於為將要推出的政策設定好彈性參數,然後讓人們自己作出選擇——這樣能夠保證最終的結果不會超出她可以接受的框架……
本文作者與德國聯邦議會大廈前的默克爾人像合影
在對手面前,她總是很容易被看得很低。默克爾的政治導師赫爾穆特·科爾曾經稱她為「小女孩」,但正是這位「小女孩」將他從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的位子上趕下來,並取而代之。
她還很善於讓反對她的人感覺到她已經充分了解他們的核心訴求,並相信她其實比他們打算支持的政客更有能力幫他們實現這些訴求……
在男性依然一統天下的德國政壇,默克爾的女性身份反倒成為了她的有利武器。
許多男性政治家在她面前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基調,率真耿直的德國人很容易說錯話,他們對默克爾的攻擊因而也很容易被視作是對女性(還是一位年長女性!)的貶低,這將讓他們丟失大量同情票。
讓男性精英們去折騰吧,然後好好利用他們給自己挖下的坑——這是默克爾的戰術之一。私下裡,默克爾也曾模仿那些自戀狂的男性領導人取樂。
默克爾與奧巴馬
如果有一個叫做「默克爾主義」的政治哲學的話,那麼它的要旨就在於:她從不許諾激動人心的「變革」,相反,她總是讓選民安心地認為,已有的什麼都不會失去,進一步的改善也不必要經歷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是,12年過去後,人們今天回頭再看,德國實際上已經發生了一場不動聲色的革命。
德國永遠也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德國了,無論結果如何,謹慎低調的默克爾正在大膽地改變這片土地,她本人也因此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只是由於默克爾的方法太過謹慎和低調,以至於根本不可能會有人想到要總結出這樣一個「默克爾主義」。
從這個意義上,說默克爾的執政風格不像一位民選的政客,而像是一位國王,是不無道理的。在今天的德國選民心目中,她更像一位女家長。在擔任總理那麼多年後,「Mutti」(媽咪)也確實是許多人對她的昵稱。
從默克爾身上,我們得到的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重大啟發:務實的政治文化往往比烏托邦主義的政治文化更快地接近烏托邦主義者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點擊展開全文
※李雨桐撕薛之謙,求錘得錘,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這個致命傷,決定了共享單車遲早要完蛋
※藏獒:沒有買賣,還有傷害!
※喬布斯定義了智能手機,庫克能否定義人工智慧手機?
※萬達天價起訴自媒體,眾聲喧嘩與資本狂歡的背後
TAG:冰川思想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