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默克爾4.0來襲,第四個任期擔子或將更沉重

默克爾4.0來襲,第四個任期擔子或將更沉重

廖勤

歐洲大選年的「壓軸戲」——德國聯邦議會選舉落幕。25日凌晨出爐的初步計票結果顯示,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獲得33.0%的選票,保持聯邦議院第一大黨地位。這意味著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將迎來她的第四個任期。這位全球最有權勢的女性開啟4.0時代後,是否將一如既往為德國、歐盟乃至世界注入她的能量?

為何屹立不倒?

從2005年率聯盟黨首度參選一戰成名,到之後2009、2013,直至今天2017大選,默克爾從未失過手,已保持四連勝的紀錄。第四任期屆滿後,默克爾將以16年的超長「待機」傲視前總理阿登納和科爾。不僅在德國國內的縱向對比中不輸前賢,與全球別國的橫向對比也同樣勝人一籌。自2005年至今,世界已歷經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等一連串「災難」,洶湧的民粹勢力席捲西方多國,美英飛出「黑天鵝」,荷蘭、奧地利、法國的建制派政客則在生死一線的掙扎中守住陣地。在德國,儘管極右政黨也顯露鋒芒,此次大選,右翼民粹的德國選擇黨獲得12.6%的選票,得票率比上次大選增加近三倍,將首次進入聯邦議院並成為第三大黨,但其目前仍不足以撼動默克爾的泰山地位,以致今年的德國大選被一些「有點作」的評論者認為過於沉悶、無趣,是一場最無懸念的選舉。

然而,德國的魅力或許恰恰在此。當西方世界動蕩不安時,德國卻以超級穩定自成一道風景線。人們好奇,默克爾的政治生命之樹為何能如此長青?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教授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表示,根據他以前在德國觀察大選的經驗,在德國大選中,選民更關心內政議題,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今年因難民問題,國內安全也成熱點議題)。儘管默克爾在前幾個任期內並無大手筆之作,也被吐槽缺乏遠見、沒有魄力、被動應對(社民黨領導人舒爾茨就諷刺默克爾給德國人「唱催眠曲」),但是,總體來說,默克爾對德國還是治理有方,比如失業率降至史上最低,財政盈餘達到兩德統一以來最高水平,「默克爾的連任反映選民認可默克爾的政績,同時,在一個不確定的大環境下,德國民眾的心態普遍求穩、不求變。」

正如基民盟打出的競選口號「為了一個我們願意生活其中並且幸福舒適生活的德國」,一語戳中選民的心。「對德國人來說,全球政治風雨飄搖,默克爾卻代表了力量和穩定。」英國廣播公司(BBC)稱。

默克爾的政治地位為何能長久屹立不倒?在中國前駐奧地利大使楊成緒看來,這與默克爾本人的處事風格密切相關。默克爾做事有幾個特點:一、謹慎冷靜,不急躁。在遇到問題時,不會輕率決策,而是聽取各方意見後達成折中方案。二、具有一慣性,一旦決定後不會輕易更改。比如接收難民,即便在國內受到壓力後作出調整,但是默克爾仍堅持向難民開放大門。三、穩健保守,喜歡循序漸進。比如在解決歐債危機時,她反對操之過急發行歐洲債券,強調必須先進行改革。四、默克爾來自東德的特殊身份。她對東德的經濟問題有切身感受,對東西德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也有對比了解,這便於她在後來執政中協調處理德國內部的問題。

與此同時,在本次大選中,社會民主黨獲得20.5%的選票。舒爾茨領導的社民黨原本被一度看好,可「舒爾茨旋風」沒刮多久,支持者們就「粉轉路」。楊成緒說,從1949年至2013年,聯盟黨的支持率始終保持在40%上下,社民黨卻一路下跌,如今才20%左右;聯盟黨在18次議會大選中12次獲勝,社民黨僅勝6次。究其原因,一是施羅德的「2010議程」導致社民黨走向分裂,黨內一支更左的派別與統一社會黨組合成今天的左派黨,社民黨的力量由此被削弱。二是社民黨的選民基礎在鬆動。工薪階層、即所謂「被僱傭者」原本是社民黨的支持者,但他們也漸漸不認同社民黨的政策,認為沒有代表他們的利益,於是不再把選票投給社民黨。第三,大聯合政府使社民黨長期被聯盟黨光環籠罩,政策建議往往被聯盟黨吸納,以致自身被聯盟黨「代表」,久居人下難出頭。此外,舒爾茨在競選中除了否定默克爾的主張外,卻提不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政策,其領導力也難以使選民信服。

此外,「經濟因素,包括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使德國沒像荷蘭、奧地利、法國那樣受到較大的民粹主義浪潮的衝擊。」楊成緒說。極右的「選擇黨」在德國國內被質疑是否與納粹劃清界線,其支持率雖然有所上升,但仍難達到法國「國民陣線」20%以上的水平。

「默克爾問題」何解?

不過,有觀點指出,默克爾的成功也暴露了「默克爾的問題」,比如德國政治家後繼乏人,以致默克爾成了「沒有選擇的選擇」;競選過程去政治化,沒有觀點交鋒,反映德國民主政治退化等等。

對此,鄭春榮認為,這些批評一方面指向了「後默克爾時代」的關切,即誰是接班人。默克爾能「一人獨大」,或與其成功排除黨內所有挑戰者有關。但默克爾總有一天會退休,假設她下次不再參選,聯盟黨迄今有哪張面孔可以接替默克爾,這是一個問題。另一方面,今年大選中,默克爾延續了上屆大選「不對稱遣散」的競選策略,即不主動挑起爭端、不與對手爭辯,在議題上採取「拿來主義」,把對手議題變為自己議題。「這種打太極方式固然能避免犯錯,還能成功侵蝕對手的選民地盤,但是無交鋒、不爭論會使德國政治變得枯燥無聊,這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傷害。選民會逐漸感到厭倦,最後索性不去投票,或者把選票投給那些觀點立場鮮明的激進政黨。」

楊成緒卻表示,在德國歷史上,由於聯合執政是常態,不少決策都是兩大黨共商共量決定,互相攻擊不是他們的風格,這點和美國共和民主兩黨「互掐」不同。「我的個人感受是,德國的議會選舉氛圍相對平靜,在這次競選中,社民黨對聯盟黨的攻擊也留有餘地。」聯合執政也使得德國政治形態比較穩定。

第四任期有哪些挑戰?

對默克爾本人而言,相比前三個任期,第四個任期壓在她身上的擔子或將更加沉重。

首先是組閣挑戰。雖然聯盟黨獲勝,但是得票並未過半,接下來要面對組建聯合政府的棘手任務,可能將持續一到兩個月時間。

由於第二大黨社民黨已表示將不加入默克爾的執政聯盟而成為反對黨,因此未來組閣形態「牙買加聯盟」可能最大,即聯盟黨、自民黨和綠黨的黑黃綠組合,顏色如牙買加國旗。這在聯邦層面上前所未有,三黨聯合執政勢必比兩黨聯手挑戰更大,如何彌合政見分歧、尋求內部妥協、形成新的執政模式都是考驗。

其次是內政外交的挑戰。

內政層面的難題是:經濟治理(GDP成績亮眼但收入不平等卻在擴大)、汽車業重建信任、解決難民遺留問題、構建開放社會……

外部事務的挑戰是:歐盟向何處去、與英國的脫歐談判、面對一個難以預測的美國政府……

在楊成緒看來,默克爾第四任期的最大任務不在國內,而是在歐盟,尤其是在英國脫歐之後如何加強歐盟團結,如何與法國、義大利提升關係,推進歐盟一體化,是默克爾不容迴避的課題。

有分析指出,讓德國人總體滿意的默克爾卻沒讓歐洲人滿意。解決歐債危機時,德國強推緊縮政策破壞了歐元區團結;難民危機爆發後,份額攤派也使中東歐與德國日益離心。當德國在客觀上站在引領歐洲的潮頭地位時,如何兼顧德國人和歐洲人的利益將考驗默克爾的智慧。

另外,楊成緒還指出,默克爾怎樣處理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係也是一大挑戰。特朗普對德國有兩點不滿,一是在北約軍費開支問題上,德國不肯出錢。二是德國也是對美出口順差大國。默克爾此前也呼籲歐洲「自強」,不能再依靠美國。柏林與華盛頓之間是繼續擴大裂痕,還是轉向良性互動,將牽動跨大西洋關係的走勢。

鄭春榮認為,無論是客觀情勢(美國特朗普政府背離西方價值,歐洲其他國家自顧不暇),還是政治精英的主觀意願,德國未來在國際格局的構建中都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其積極介入伊朗核問題、朝鮮核問題的姿態已可見一斑。但是,德國能做到什麼程度仍受到國內的牽制,包括政黨和民意。

「對默克爾來說,第四任期更需警惕的風險是預防民眾的『審美疲勞』,因為德國民眾對默克爾的期望值可能更高。」鄭春榮說,其次,右翼民粹政黨「選擇黨」首次挺進聯邦議會,將來如何消解右翼民粹勢力對執政的衝擊對默克爾也是重大考驗。

中德關係未來如何走?

在默克爾執政期間,中德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那麼,進入默克爾4.0時代,中德關係能否延續這一勢頭?鄭春榮表示,無論默克爾未來是繼續大聯合執政,還是調整執政夥伴,兩國基於廣泛的共同利益,以及在全球治理中所要承擔的責任,中德關係將延續現有良好發展態勢。而且,中德關係將日益超越雙邊維度,深入到全球事務中加強協調合作。「當然,隨著兩國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延伸,競爭不可避免,這也將考驗兩國領導人的智慧,如何把蛋糕做大,擴大合作面。比如中德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具體合作項目還為數不多,未來可進一步挖掘合作點。」

楊成緒補充道,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說過,德國將舉起意識形態的旗幟。對意識形態、人權問題,德國其實較為關注,這也是觀察中德未來關係時需要留意的問題。

(欄目主編:楊立群。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國內航空公司「手機禁令」解封?允許使用手機不等於可以打電話,不要理解跑偏哦
你心動了嗎?商家已為預售打破了頭
感知天下:緬甸羅興亞難民乘船大逃亡,以手撫地慶「重生」
華為前員工曾提議做手機 任正非大怒拍桌子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