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白居易在日本被捧得最高

為什麼白居易在日本被捧得最高

壹讀精選

白居易是一代文豪,不過在唐代文學史上,他的地位還是不能超過李白與杜甫,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還是以負面形象出現。

然而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卻是首屈一指,遠非李、杜所能比擬。在平安朝,「文集」一詞,甚至可以作為《白氏文集》的專有名詞來使用;現今已普遍對古人直呼其名,而日本人卻還稱白居易為「白樂天」,稱字不稱名,在洛陽白居易墓,日文的獻碑甚至比中文的都多,碑文竟將白居易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白居易為什麼在日本有這麼高的地位?

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白居易的詩語言簡單,日本人容易讀懂。然而這樣的回答,卻顯得有些太瞧不起日本人的漢文水平了:日本人能將典故繁多的《文選》用得得心應手,怎麼可能只因簡單易懂就尊白居易為第一?

箇中原因,在於一系列歷史的巧合。

接下來你將看到

● 日本人「選」中白居易的幾個巧合。

● 李、杜詩經典化遲滯,不夠流行。

● 白居易幫日本人建立了審美好尚。

幾個巧合

白居易的文集最早傳入日本是在公元838年,據《日本文德天皇實錄》記載,當時的日本太宰少貳藤原岳守「撿校大唐人貨物,適得元白詩筆奏上。帝甚耽悅。授從五位上」①。這一年是唐文宗開成三年,白居易時年67歲,住在洛陽。

白居易生前,其文集能夠流行於日本,這在印刷術尚未普及、文學傳播十分不便的中唐,非同尋常。相較之下,早他六七十年的李、杜,其文集傳入日本卻比白居易的晚了一百多年。②

洛陽白居易墓日本人所立紀念碑。

當時被引入日本的,為什麼會是白居易的文集?

日本處於平安時代,致力於引進唐朝文化,他們派遣唐使,到大唐搜集中國第一流的著作,又利用商船夾帶吸收中國典籍,遣唐使和商人遂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

遣唐使雖然是日本的高級知識分子,但到了大唐,要面臨因為「外國人」身份而帶來的諸多不便,對中國第一流的文學作品,他們很難通過細緻閱讀文本來給出判斷,而只能依其流行程度而定;商人更不會關心深層的文學價值,唯以流行度為進貨準則。

就流行度而言,九世紀中國的流行文壇,是屬於白居易的。

早在元和十年(815年),44歲的白居易就在《與元九書》中談到了自己作品的流行:

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

會昌六年(846)唐宣宗為白居易作悼詩稱: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對日本人來說,譽滿天下的白居易,自然代表了大唐第一流的文化,故而引進他的詩作迫在眉睫,且不滿足於那些零星的單篇作品和單行小集,而是追求全集。838年所派遣唐使,肩負的重任之一就是搜集白居易的全集。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白氏文集古抄殘卷》。

巧的是,白居易是中國詩人中少有的重視整理文集之人,會昌五年(845年),他為文集作序云:

集有五本:一本在廬山東林寺經藏院,一本在蘇州南禪寺經藏內,一本在東都聖善寺缽塔院律庫樓,一本付侄龜朗,一本付外孫談閣童。各藏於家,傳於後。其日本、新羅諸國及兩京人家傳寫者,不在此記。③

故而,他的全集並不難搜尋,《白氏文集》很快被抄寫到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到晚唐和北宋,正當日本人對白居易作品不斷吸收和消化之時,中國文壇卻出現變局,嚴肅文學嚴厲批判流行文學,杜牧譏白居易云:

「纖艷不逞,非庄士雅人所為。流傳人間,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入人肌骨不可去。」

而蘇軾更為簡潔,一句「元輕白俗」,令白居易的地位降格。

更巧的是,由於894年平安朝的「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建議廢除遣唐使,838年的遣唐使遂成了最後一屆,此後日本不像以前那麼大規模成系統地吸收中國文化,白居易的作品好似踏上了一座文化孤島,避免了中國文壇思想變遷帶來的衝擊,一直保留著9世紀上半期的鼎盛地位。

李、杜不顯

作為白居易的前輩,中國詩壇並佇的雙峰——李、杜為什麼沒有在日本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文集的流傳。

李、杜不像白居易那樣注重結集,且晚年偏偏趕上安史之亂,戰亂對文學傳播的影響巨大,寶應元年(762),李陽冰為李白作《草堂集序》云: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大曆中(766~)樊晃為杜甫集作序云:

「文集六十卷,行於江漢之南。屬時方用武,斯文將墜,故不為東人所知。」

文集傳播受阻,大為延遲了李、杜詩的經典化。

所以,李、杜在唐人心中的地位,恐怕也難與白居易相敵。杜甫生前名聲不顯,而生前名聲顯赫的李白,其作品被經典化也有一個很長的過程。今人選唐詩,李白的詩幾乎必選。而在唐人那兒卻沒這麼高的待遇。如收盛唐詩人作品的《國秀集》(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篋中集》(乾元三年,公元760年),都沒有李白的詩。

直至白居易時代,李、杜都還未被經典化。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正是白居易書判拔萃科登第的後一年),日僧空海隨遣唐使入唐,遍搜唐人文集,歸國撰有《文鏡秘府論》,這部反映了9世紀初唐人文學觀的著作,竟仍沒給李、杜留有特別的位置。

李、杜詩的經典化,肇始於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提倡,直到北宋才宣告完成。在白居易時代,李、杜還需借白居易擴大影響,其影響力顯然不能與後者同日而語,甚至到晚唐五代,《舊唐書》關於李、杜、白的傳記里,李、杜只是《文苑傳》中的匆匆過客,白居易才被視為詩人中的翹楚:

「若品調律度,揚確古今,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④」

所以,日本人未在白居易時代之前就把李、杜當做第一流的詩人引入,並非其眼光獨特,而是受限於文集之流傳。況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即便中國也還沒開始以李、杜為尊,日本人更不可能領先中國人的理解,提前賦予李、杜崇高地位。

審美好尚

有人認為,崇尚「物哀」、情感細膩的日本人和白居易閑適傷感詩極為貼合,所以日本人特別喜愛白居易。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則不然,論者顛倒了二者發生影響的時間邏輯。

譬如,表現「物哀」的代表作當首推《源氏物語》,而該書作者紫式部卻是白居易的忠實讀者,其中隨處可見白居易詩的化用。

再往前,「學問之神」菅原道真倡導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然而「國風」又是怎樣的風格呢?其詩「謂似樂天,自書為榮」。⑤

到了近代,作家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詞中,曾用「雪月花」來概括日本文學的傳統美。而這濃縮了日本人獨特審美情調的「雪月花」,也正是出自白居易的《寄殷協律》:「琴詩酒伴皆拋我,雪月花時最憶君。」

於是,與其說日本人獨特的審美好尚令其更容易接受白居易的詩歌,不如說他們的審美好尚正是在白居易的幫助之下建立起來的。

日本電影《源氏物語 千年の謎》劇照,劇中人所讀為《白氏文集》。

日本人為何會與白居易有著如此高的契合度?

白居易集傳入日本,正值平安朝中期。天皇權勢衰微,外戚藤原家掌權。律令制度漸漸失效,貴族們地位的升降完全取決於與藤原家的親疏。對貴族來說,政治理想不復存在,進取心大為減弱,宴飲行樂成為日常。加之當時自然災害與社會動亂頻發,正契合了佛教所宣揚的「末法降臨」,貴族們厭世情緒高漲,焦躁不安。

這一時期的日本貴族社會,簡直是白居易生活的中晚唐時代的一面鏡子。

白居易晚年,朝中牛李黨爭愈演愈烈;又歷甘露事變,宦官權勢通天;更不用說朝堂之外的藩鎮林立,大唐漸漸病入膏肓,士人們卻無可奈何。面對這種棘手的社會形勢,傳統的儒家思想無用武之地。優遊於儒佛之間的白居易選擇「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

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遊盪,城東有春園。

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這種思想,雖無益於民、無補於世,但能夠慰藉焦躁的貴族們的內心,與白居易面臨著類似困局的貴族們,在中國第一流詩人的感召之下,得到了一條可走之路,自然望風而靡。

注釋

①黑板勝美編,《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弘文館1977版,第21頁

②渡邊優子,《《白氏文集》在日本平安時代的接受情況》,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1頁

③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 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第3916頁

④[後晉]劉昫等,《舊唐書·白居易傳》,中華書局2000版,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⑤那波本白氏文集後序,轉引自武田信昭《淺談白居易對日本文學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老年私生活迷亂,白居易你真的是「詩魔」?
紋身吃紙為偶像打call! 論古代迷弟的追星素養
廬山花徑白居易草堂遊記,很好的人文
廖子帶你遊覽龍門白園,清幽靜雅,追憶白居易!
今日書法展賞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實力派書法家張興純書法草書

TAG:白居易 |